<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宝鸡市岐山县,古称“西岐”,它是我们中国的礼仪文化之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中医始祖岐伯的诞生地,元圣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周易》、《黄帝内经》成书于此。因为文化悠久,民风淳朴,整座县城文化资源富集,人文底蕴及其深厚。在我们老家的书架上,放着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是2019年10月1日国庆前夕,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当时已88岁高龄的、我的父亲郑保义颁发的。纪念章颁发有五个条件(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健在的老战士老同志;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国家级表彰奖励及以上荣誉并健在的人员;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参战荣立一等功以上奖励并健在的军队人员(含退役军人);第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第五,2019年1月1日以后去世的)。因为纪念章颁发的每一条都无限荣光且诠释着一段不平凡的辉煌岁月,而我怎么也不能把这些眼前以及从小记忆中的父亲联系到一起。看着手里的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我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平常谦逊低调的父亲,背后肯定有着一段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因此,我就一直尝试着了解这枚纪念章背后的故事,每次从西安回老家,闲暇之余问父亲的时候,不管采用怎样的交流方式,父亲总是一语带过或三缄其口,从来也不详细的对其一生的履历进行讲述。随着2020年新冠病毒在各个城市的肆意蔓延,各地开始纷纷封控,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2023年7月21日父亲因病去世,这个秘密也就永远的留在了父亲的心中,也成了我永远的遗憾。后续在查找完善父亲生平履历的过程之中,才发现了属于父亲辉煌的一生和极为不平凡的峥嵘岁月稠。</p> <p class="ql-block"> 作为父亲一生四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位,我和父亲之间的年龄差距整整跨越了五十余个春秋。在他离退休的时候,我当时还在小学读书,因此更多的记忆也就留存在了他退休以后的日子里。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就是一位穿着黑色中山装、身材高大、不苟言笑、喜欢抽烟、喜欢美食、爱好喝酒、说话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做事干脆的老年人。也因为我们之间的年龄跨度太大,形成了不少于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再加上和父亲之间也存在着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潜意识里面中国式子女对父辈普遍的敬畏感,因此我们之间在生活中的交流也存在着共同点少、交叉点少的共性特点,无形之中所形成的代沟也就变的愈来愈大。2023年是父亲离退休三十周年的日子,历经了三年新冠病毒的无情肆虐之后,2023年7月21日早上9:06分的时候,父亲在老家岐山安详的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92岁。父亲去世以后,家族人在撰写追悼词的过程中,除了知道父亲曾经是一位革命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等一些重大的战役之外,对父亲详细的从军履历竟然都是一无所知,事后也得知,父亲在生前包括对我的母亲也没有详细的说起过他的一生履历。在逝者已逝、生者坚强的今天,我根据父亲档案中的履历,多次查阅与父亲履历相关的档案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县志、市志和省志;查阅了父亲生前所在部队的相关军史。在各地的档案馆、军史馆、文史馆中也抽丝剥茧、追根溯源的的查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搜集了与父亲相关的一些战争年代的故事素材;去湖南岳阳、四川成都、河南许昌采访和拜见了一些父亲当年的战友们;以及在资料的查找中,加入到了以革命后代为主体所组建的“六十二军后代联谊群”和两弹一星的“五十四师战友联谊会”两个微信群,认识了一些父亲档案中出现名字的后人们,我们在一起秉持着“父辈是战友、后代是亲人”的原则,彼此进行着红色基因的传递和革命事迹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在全国各地朋友们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下,经过九个多月的资料查询和收集,我的脚步行程跨越圣地延安、富县槐树庄、甘肃天水、甘谷、湖南岳阳、辽宁沈阳、锦州、葫芦岛、丹东、庄河、凤城、大连、旅顺、四川成都、南充等十余个城市,路途累计超过数万公里,总算是对父亲一生的履历初步进行了完善,在尽到儿女职责和义务的同时,也算是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同时在为父亲撰写回忆录的过程之中,通过对父亲生前资料的阅读和战斗足迹的重走,和父亲经常性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以弥补我与生前父亲交流少的遗憾和缺陷。也只有到了今天才发现,我对生前父亲的了解,确实是少之又少,通过这次查找资料、撰写回忆录的过程,既是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家风的同时,更多的也是在重新认识我的父亲而已。我的父亲名叫郑保义,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人,出生于1932年11月9日,高小毕业。根据资料显示,父亲1949年10月参加革命,参加了解放初期的多项战役,在军内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营参谋及师作战参谋等职,在党内担任过连队副支书、营部支部书记等职。根据1952年6月的入团志愿书和1957年3月的入党志愿书中记载,父亲在四川卫生队立过特功一次,进军西康期间立过二等功一次,因吃苦耐劳,抢救伤员、勇敢战斗等优秀事迹,立过团直三等功一次。1956年6月1日,24岁的父亲被授予少尉军衔(工衔军字154号)。1961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工程兵学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初级指挥系学习。1963年5月7日为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在司令部任作战参谋一职的父亲,被批准转业,在部队英勇奋战十四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上语)。</p> <p class="ql-block"> 以上的资料,是我在后续的资料整理中才发现了父亲不平凡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和光荣的一生,父亲的经历对我们儿女而言,更是值得纪念和弘扬的一生,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密责任重于泰山父亲用其一生认真诠释了对党和军队的保密宗旨;父亲的一生,始终把对党的忠诚铸入灵魂、融入血脉、浸入骨髓,恪守了入党时候的誓词,一生都在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这也体现了包括父亲在内的老一辈革命前辈们恪守承诺、保守秘密、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也从保密视角反映了我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突出体现了保密工作在我党历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第2、淡泊名利品自高、正气在胸威自生父亲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不忘初心的革命精神;父亲参加过多项重大战役,荣立过战功。面对如此显赫的功绩,父亲生前也从未说起过这些他用生命和鲜血所换来的荣誉,因为在父亲的内心深处,我们也能感觉到,每当父亲想起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想到了那些他所经历过的不平凡的岁月,想到了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想到了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们。父亲可能也一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是党和国家对他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自己人生历程的见证、记忆,而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第三、涵养廉洁家风,传承清风正气。父亲用一生体现了他的公私分明、勤俭简朴、清正廉洁的革命风骨。作为一名红色家庭的后代,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家庭除了清贫以外,涵养廉洁家风,传承清风正气的家教、家风建设一直都是贯穿始终。今天重温父亲的事迹和走过的革命历程,再次切身感悟到包括父亲在内的革命先辈们身上所蕴含的不朽的革命精神。我也将继续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继承好父亲生前爱党爱国的精神,把父辈们的革命事迹传承下去,在正确认识那段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p> <p class="ql-block"> 郑父保义老父亲千古</p><p class="ql-block"> 癸卯霜月,郑老辞世,草木寂静,万籁无声。渭河之水,呜咽滞流,哭问岐山,萧萧不语。郑氏一族,家风淳朴,安贫乐道,清而好礼。壬申冬月,民国廿一,郑家添丁,取名东善。私塾初小,成绩优异,高小毕业,改名保义。一九四九,十月之初,岔岗之岭,随军入伍。先随徐总,再跟贺帅,解放西南,进军西康。驻军会理,清匪建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海防构筑,捍卫首都,对印开战,自卫反击。特一二三,奖项各一,足迹遍域,大江南北。甘肃四川,西康河北,东北辽宁、英雄丹东。鸭绿江上,进军朝鲜,吉林吉宁,辽宁锦州。凤城庄河,江苏河南,新疆西藏,尼国印度。一九五六,彭元帅令,授衔嘉奖,开国少尉。一九六一,赴宁学习,工兵学院,成绩优异。毕业入洛,进特工指,军委直属,五十四师。七九八二,作战参谋,随部出征、深入戈壁。驻守马兰,为国铸盾,参与创建,两弹一星。惊天伟业,隐姓无闻,动地之功,埋名无声。一九六三,林帅签批,挥别军旅,光荣转业。军旅生涯,一十四载,支援地方、再启新程。入职公安,勤恳奉公。六八文革,遭逆倾危。文革终了,沉冤得雪,转于府署,九三离退。二零一九,国庆庆典。中央授章,纪念七十。其德其勋,不凡光荣。儿女当念,宜扬于世。感悟先辈,无畏精神。国利至上,密保如山。淡名泊利,初心不渝。廉风清正,家风严谨。愿其后人,传承基因。赓续血脉,爱党爱国。秉父之志,传革命事。二子一女,孝贤良善。枝繁叶茂,祈福延绵。人间值得,千古留芳!</p><p class="ql-block"> 子:郑红卫 郑红刚</p><p class="ql-block"> 女:郑晓霞 郑红梅</p> <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照片、军功章由62军后代郑宏刚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