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甘肃简牍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成立于2012年12月,是国家一类专题博物馆。看馆舍情况。</p><p class="ql-block"> 总建筑面积约三万八千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主体四层、局部三层、二层和单层建筑[1]。博物馆前生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设立得甘肃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研究室。馆内收藏各类文物50129件,其中一级文物1679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31943件。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等共计近4万枚,与简牍相伴出土得纸张、丝织品、木器等文物有1万余件。《肩水金关汉简》(5卷)《甘肃秦汉简牍集释》(10卷)《地湾汉简》《玉门关汉简》《悬泉汉简》(壹、贰)等一批整理研究论著相继出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河西走廊乃汉简之都。甘肃发现和出土的历代简牍有7万多枚,其中4万多枚收藏在甘肃,仅汉简就占全国出土汉简的82%以上。20世纪初以来,在甘肃省集中发现的汉简有居延汉简、悬泉汉简、敦煌汉简等,其中20世纪90年代在悬泉遗址一次性就出土了2.3万多枚竹简,曾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就学术价值而言,甘肃简牍以其内容涉及学科门类多且保存的历史资料丰富而备受学术界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甘肃简牍整理研究的专门机构始自1986年。甘肃省博物馆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设后,汉简整理研究室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内设机构,先后开展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2005年 以后,甘肃简牍保护整理和研究利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机构、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甘肃简牍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正在开展科学保 护,整理工作取得了新成绩,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出版了许多专著论文。为了进一步加强甘肃简牍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正在积极筹划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发起成立“守望汉字”联盟。</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p><p class="ql-block"> 现保存有武威《仪礼》简、医药简、王杖简460多枚,居延新简(甲渠候官)8400多枚,肩水金关汉简12000余枚,敦煌马圈湾汉简1200多枚,甘谷汉简20多枚,天水放马滩秦简460多枚,悬泉汉简23000多枚,水泉子汉简600多枚,黄家湾晋简30多枚。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吐蕃文、西夏文木牍。甘肃汉简不仅出土数量多,而且发现较早,研究历史长,是研究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中外关系等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有藏品5万多件,主要为秦汉简牍及相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