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月如练(原载《联谊报》)

陈大新

<p class="ql-block">旧历的七月,古人称“兰月”,七夕这晚又叫“兰夜”,是民间女子特别重要的一个节日,不仅与爱情有关,也是少女们忙着乞巧的良宵。诗人崔颢这晚恰在长安,心中忽有所动,写出了一首《七夕》诗来:“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裾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这首诗的特色是前半与后半的大切换,连韵也换了。从前半首民间七夕的民俗活动,到后半首切换成宫怨了。清人王夫之《唐诗评选》评《七夕》诗说:“忽入宫怨,读乃觉之。始知前四句之为宫怨引也。此之谓浑成佳句生色。”他认为《七夕》的重点在后四句。诗人从“家家此夜持针线”想到了空空荡荡的长信宫,正当“长安城中月如练”的时候,此夕愁无限的班姬,独自在瑶阶金阁数着流萤,于无眠之夜,看着天上的斗牛。在介绍崔涂《七夕》诗时,曾提到他在咏叹牛郎织女相见难时能独作反语,而崔颢的诗则又自有标举。</p><p class="ql-block">班姬,即班婕妤,汉左曹越骑校尉班况之女,少有才学,被汉成帝选入宫为婕妤。赵飞燕进宫后,邀宠妒贤,说了不少许皇后与班婕妤的坏话,结果许皇后被废。班婕妤为避祸,主动要求供养太后长信宫,作赋自伤。汉成帝死,她充奉园陵。赵飞燕是长安人,善歌舞,以体轻而被呼为“飞燕”,她诽谤排挤他人,自己却没有好的结果,公元1年,汉平帝即位,废飞燕为庶人,她受不了打击,自杀了。班婕妤有《怨歌行》十分有名,诗以团扇恐秋天被弃于箧中,恩情中道而绝,表达自己被打入冷宫的情绪。</p><p class="ql-block">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任职于相州(今河南安阳)。开元后期在喜欢文士的杜希望河东幕府供职,曾往河东道下属的定襄郡(今山西省忻县)结狱,作有《结定襄狱效陶体》一诗述其事:“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定襄诸小儿,诤讼纷城市。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棰。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顾问边塞人,劳情曷云已。”题中点明是模仿陶渊明笔调成诗,写的也很质朴,对这次的结狱之行,讲得十分详细。边城小儿,游侠乡里,闹出事来,长者无言,太守无措,积案盈几,争讼不休。崔颢被派往断案,他详细了解案情,“五听辨疑似”,不用刑讯。而是晓知以理,动之以情,将如山积案都理清楚了,大约诗人此时不无得意。时值暮春,诗人又记了些边城景物,风土人情。对当地人的“劳情”也表达了慰问。在边塞的这个时期,诗人写了不少军旅之作,这里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性情。崔颢少年时曾一度名陷轻薄,诗多浮艳,边塞经历使他的诗风为之一变。《河岳英灵集》上说他“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俊朗可与南朝的鲍照、江淹并驾齐驱了。他有一首《辽西》可见其一斑:“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着已尽,春服谁与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戍情。”写出了辽西将士之苦,对开元年间的兴师拓边表达了不满,希望借“洛阳使”,上达边情。</p><p class="ql-block">关于崔颢的才情,《唐才子传》上讲了个故事,说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不久李白也来游赏,见黄鹤楼上崔颢的诗,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十分罕见地无作而去,人称,崔颢诗令大匠敛手。后来,李白到金陵,作了一首《金陵登凤凰台》的七律,与崔颢《黄鹤楼》较胜负,这二首诗风格相近,都名传千古了。这故事现见于宋人的诗话中,是否实有其事就很难说了,但崔颢确为七律高手,严羽《沧浪诗话》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p><p class="ql-block">崔颢有“苦吟”之名,一次病起,有朋友戏问:君莫非苦吟,弄得如此消瘦?有诗一卷,收于《全唐诗》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