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葛云青,一九二五年二月初一出生于美丽的渤海之滨,大连长兴岛横山乡沙包子村,我外婆姓高名集好,我外公姓葛名廷忠。外公和外婆一共养育六个子女,分别是我大舅、大姨、我妈妈、二舅、三姨、老姨。我妈妈小时候,没有去学堂读书,不识字。但是心灵手巧,在外婆的教诲下,妈妈绣花、裁剪服装、做服装做鞋帽,样样精通。妈妈帮助外婆喂鸡、喂鸭、喂猪,洗衣做饭,院里院外,整洁规矩,窗明几净,从小就树立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p> 我的外公是远近闻名的木匠,经常到周边村屯做木匠活,每当路过或者到山堂后做木匠活时,我外公都要到我祖父家坐坐,而我祖父也非常好客地留我外公在家喝酒、吃饭。我祖父是教书先生,非常敬佩我外公的工匠精神以及诚实可信。既老实厚道又不失风趣的人,家风一定很好,培养的孩子也错不了。我的外婆和我祖母的关系是这样的,我外婆的姐姐嫁给了我祖母的弟弟。一次赶礼时两位身怀有孕的姐妹欣喜相逢,相聚甚欢,说不完的贴心话、唠不完的知心嗑。我祖母打趣地说四姐,如果我生儿子你生女儿,我们就做亲家,我外婆欣然应允,两位母亲给尚在腹中的胎儿定下了娃娃亲。 妈妈十六岁时去了凤城,那是因为长兴岛遭受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因为我外公在离凤城很近的本溪做工,投奔凤城的亲属家。在凤城亲属家住了五年左右,一九四六年夏我母亲和我大姨回到了长兴岛,我妈妈准备结婚。<br> 三堂后的刘府更是马不停蹄地张罗着长子的婚事,请鼓乐班子,置办酒席等前期准备,各路人马分工明确,落实到位,一切准备就绪,只待良辰吉日,婚礼定在一九四六年秋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爸爸是提前一天从三堂后乘坐马拉轿车,来到我外婆家迎娶我妈妈。第二天清晨,穿着红色旗袍,头顶红盖头的妈妈坐上红色的马拉轿车。我爸爸穿着深红色的长袍马褂,坐在蓝色的马拉轿车。接亲的头车是我爸爸的蓝色轿车,然后是我妈妈的红色轿车,后面几辆马车坐的是嫁妆以及送亲的人员。接亲的车队在欢乐的鼓乐声中,来到了三堂后刘府大门前。刘府上下红灯高悬,喜字、喜联装点着屋里屋外,张灯结彩到处都是喜气祥和的氛围。在一片喜庆、热闹的祝福声中我爸爸和妈妈的婚礼圆满礼成。婚后我爸爸又远去开原工作,我妈妈开始了新的生活。<br> 嫁到刘府后,我妈妈洗衣做饭,裁剪衣服,做棉衣棉裤,妈妈做的服装、鞋子,得到了刘府上下的共同赞誉,我的爷爷经常夸奖我妈妈做的衣服、鞋帽美观,穿着舒适。常听我姑姑说,我妈妈的裁剪,缝制服装、鞋帽匠心独具,美观大方,舒适得体。所有穿过、看过我妈妈做的服装鞋帽都拍手称赞。我爸爸家在山堂后算是大户人家,上上下下有六十多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对我妈妈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妈妈凭借自己辛勤的劳作,任劳任怨,贤惠善良,通情达理。生活了一段时间,我妈妈对刘府由陌生到熟悉,渐渐旳融入了这个大家庭。<br> 一九四八年春天我爸爸回到长兴岛把我妈妈接到了开原县城里。妈妈第二次离开了长兴岛,来到小城开原,居住在评剧院对面的大院里,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又陌生。我爸爸十六岁就离开长兴岛,到开原义顺号油坊当学徒,后来升任账房先生。一九五零年四月我的大姐出生,一九五二年正月我哥哥来到了这个世界,一九五四年六月妈妈生下了我二姐,一九五七年九月我出生了,至此我们六口之家正式组建完毕。<br> 我是一九五七年冬天,在开原评剧院对面的一个大院里出生的,那个年代医疗还比较落后,生孩子要找民间有经验的助产士接生。妈妈告诉我,她是在家里的炕头上生的我,我佩服妈妈这一代人的艰辛、坚韧,更感恩妈妈生我养我的不容易。我时常会想起,那个晚上到第二天的清晨,妈得遭多少罪才能生下我呀……自从我降生在炕头上的那一刻,我灵魂深处里就镌刻上了平凡、善良的烙印,身体里流淌着妈妈赋予给我的坚韧、朴素、乐观。<br> 我记事起就知道,我爸爸到沈阳市开原合成氨厂工作,后来改名为开原化肥厂。我们家从街里大院搬到了铁西化肥厂的家属房。妈妈一边照看我们姐弟四人,一边开荒种地,种玉米、种大豆,种白菜、种大萝卜,养鸡、养鹅、养猪,每天辛勤的劳作,双手布满了老茧,一到冬天手脚都出现一道一道裂口,稍有不慎就流血并且伴随着钻心的疼痛。即使这样也没影响我妈妈的辛勤劳作,通过妈妈的辛苦付出,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更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影响。勤劳善良的妈妈,用优良的家风家训,培养教育我们姐弟四人健康地成长,教育我们好好学习、积极向上。<br> 后来化肥厂实行家属自救,我妈妈就到化肥厂包装车间工作,包装工段很辛苦,一个班下来要搬动百八十个装满化肥的袋子,每天都累的腰酸背痛,下班回到家里还要做饭,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日常的买米买面,妈妈也是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我们家粮食从未断顿。到了秋天,又晾晒白菜,积酸菜,腌咸菜,开春做大酱,妈妈把家管理的井井有条,受到街坊邻居的赞叹。我妈妈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姐弟四人健康地成长付出巨大的贡献。<br> 说到勤俭持家,有一件事让我非常刻骨铭心,就说节约用水,那个时候是没有水表的,用水不计量,但是我妈妈也厉行节约用水,洗完菜水,洗抹布,洗完抹布的水和煤,妈妈从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妈妈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深深地影响教育我们树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妈妈虽说没有文化,但是,妈妈的言传身教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潜移默化的教育着我们如何做人、怎样长大。<br> 我记得从小到大,我的衣服、鞋,都是妈妈一针针一线线缝制而成。妈妈纳鞋底的情景至今我都历历在目,妈妈做活的时候也会哼着小曲,体现着妈妈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子女。穿着妈妈做的鞋,温暖我前行,穿着妈妈做的棉衣棉裤温暖着我的心。时至今日,我还珍藏着妈妈给我缝制的中式棉服和棉裤,还有妈妈给我们手工缝制的拖鞋,还有一床棉被……每当我看到这些,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妈妈,仿佛就在昨天,仿佛我的妈妈一直在我的身边,从未走远…… 妈妈治家有道,理财有方,穿戴朴素,整洁得体,善待亲友和邻里,打我记事起,就经常看到有邻居的叔叔、阿姨,有的到我家要点大酱,借点面米,或者求妈妈裁剪衣服,画鞋样、纳鞋底,做鞋、做棉衣等等。妈妈都是无私奉献,以礼相待,妈妈助人为乐的精神,深得邻里的尊重和爱戴。<br> 我记得妈妈曾经给我讲过的一件事,在我四岁时的一个冬天,妈妈洗衣服把一壶开水倒进大洗衣盆里,妈妈取凉水还没来得及倒进洗衣盆里,我突然从外面跑进屋里,一不小心就坐进了大盆里,烫的我“啊”的一声就哭了,妈妈立马把我抱了起来,当脱去棉裤,臀部脱落了一层皮。妈妈赶紧把我用棉被包裹起来,就赶往人民医院,同行的还有爸爸的同事关叔,因为爸爸在外地出差。我们家距离人民医院大约有五六公里左右的路程,天寒地冻,妈妈又急又累,出了一身的汗,关叔看我妈妈太累了就说:大嫂让我抱抱孩子吧,关叔一抱我,我就哭个不停。没有办法,妈妈又重新抱着我,我就不哭了,这是因为妈妈的手法温柔体贴,妈妈知道怎么抱我能够减少我的疼痛。就这样妈妈气喘吁吁地把我抱到了人民医院,因为那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接诊的王医生一看就说,这孩子抱回去吧,治不了。妈妈强忍悲伤,把我直接抱到了我们家原来居住的大院,到了我王大爷家中,王大爷一边安慰妈妈,一边找来了一个秘方,就是这个小药方治愈了我的烫伤。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我就想,现在我小孩子摔个跟头,我都心疼的不得了,可想而知,那时候我的妈妈要承受多大的痛苦折磨呀。<br> 记得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妈妈生病了,躺在炕上,妈妈,指挥我和面,告诉我怎样调饺子馅,我弄的双手、衣服上、脸上沾了很多面粉,很笨重地擀饺子皮,包的饺子大小不一,歪其列巴的,总算完成了我人生第一次包饺子,我和妈妈吃的都很香。每当我回忆这件事都像做梦一样……还有一次我感冒了,身体很不舒服,妈妈把我抱在怀里,给我讲故事哼小曲,我渐渐旳忘记了病痛睡着了,这情景让我高姨家利民看到了,回家就和我高姨说,二宝有病我刘姨抱着他,我有病你都不抱我,我高姨说你都多大了……每当我回忆起这件事情都感觉非常的幸福,感觉是那么的美好。<br> 一九七六年夏季,我作为知青下乡,来到开原中固公社小白庙子。在这期间我妈妈经常让她单位家住小白庙子的同事,给我带好吃的,我清楚的记得,装在罐头瓶里的是,咸青萝卜丝炒肉丝,或者是肉酱。那时青年点的生活比较艰苦,一般情况下就是玉米面大饼子,白菜汤、萝卜汤,土豆丝汤……很单调、苦涩。每当我吃着玉米面大饼子,吃着妈妈做的咸菜、肉酱,感到特别的香,幸福感特别的强。记得还有一次快到冬天了,妈妈怕我冷,让我哥哥骑着自行车到我青年点给我送来了被子。每当我回忆起青年点的蹉跎岁月,就情不自禁的想起妈妈的味道,想起了妈妈的温暖,想起姐姐哥哥的关爱,至今都挥之不去,难以忘怀。<br> 在爸爸和妈妈的操劳安、排下,我们姐弟四人相继结婚、生子,感恩妈妈为我们辛劳付出的一生。我记得妈妈白天去工厂上班,晚上给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们做衣服做鞋子。后来妈妈退休了家里像托儿所一般,妈妈不但给孩子们做饭,还要给孩子们洗澡、洗衣服,比上班还累。那个时候我妈妈家四五个小孩,好热闹,妈妈言传身教地告诫孩子们,要有礼貌,大的要让着小的,小的太受宠了。这种良好的家风,家训,培养了孩子们从小到大都非常团结友善。记得最经典的一次是我大侄带着弟弟妹妹们,去火车站附近玩沙子,回来时一各个弄的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妈妈既生气又心痛,亲自给他们一个个洗澡,换衣服,然后做好饭,看着孩子们吃饭,妈妈擦着汗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能这也是天伦之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妈妈对我们倾注了无限的爱,记得我爸爸去世后,我大姐的工作有些变化,为了姐姐的工作,妈妈亲自出马。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和妈妈踩着厚厚的积雪,一兹一滑地去许台找爸爸的老同事。当我们走进李叔的家,李叔看到我们满身是雪,非常惊讶地说,老大嫂这样的天气您怎么来了,妈妈说这不是大女儿工作的事,还得求你给帮助,李叔听完了情况说明,看到此情此景,亲切地说放心吧老大嫂,我一定尽力办好,回去的路一定要注意安全。<br> 一九八九年末,我调到了盘锦工作,妈妈在我安顿好了的情况下,一九九一年来到了盘锦我的家中,我记得,除夕我哥哥全家来到盘锦我家中。我们一大家人围坐在妈妈的身边,吃着年夜饭,举杯共度新春佳节,那美好温馨的时光至今都难以忘怀。 我还记得正月十五,妈妈身披着军大衣在外孙子、孙女的陪同下在我家阳台上观看烟花表演。<br> 一九九一年二月初一,我大姐、二姐全家来到盘锦,我们姐弟欢乐相聚一起给妈妈祝寿,妈妈很开心和孩子们吃菜喝酒举杯共祝生日快乐。<br> 一九九二年春节妈妈和我们一起度过了新春佳节,那时饭菜虽说简单,但是,有妈妈和我们在一起,一家人喜乐融融,充满了幸福,充满了欢乐。<br> 一九九二年正月十五,我二姐携女儿来盘锦共度元宵佳节,妈妈在我们的陪同下,观看我们生活区的十五灯会,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一九九二年二月初一,我二姐和女儿以及我们全家共同为妈妈祝寿,幸福喜乐的心情溢于言表。<br> 我到盘锦后一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是四楼,离小学幼儿园都很近,妈妈在我家度过两个春节、两个正月十五、两个生日。我第二次搬新楼,妈妈来到了我的新楼房住了一段时间。回想起那两年多难忘的美好时光,有妈妈的陪伴,深感幸福。当我第三次搬新家,却没有迎来妈妈……<br> 二〇〇二年二月初一,我回到了老家,给妈妈过生日,第二天临行前,看得出来,妈妈依依不舍地送我到门口,叮嘱我保重身体,到家了打电话报平安。我也是强忍难舍难分的心情,开玩笑地说,妈妈送我到楼下呗,妈妈微笑着说就送到这吧。我移步回到了妈妈的身边,情不自禁滴说我们拥抱一下吧,我紧紧地拥抱着妈妈,妈妈轻轻地拍拍我的后背……那温暖、难忘的拥抱,那幸福的时刻,刻骨铭心地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亲爱的妈妈于农历二〇〇二年三月十九日不幸去世。噩耗传来,我感觉到天塌地陷般的难受,无限的悲伤撕裂着我的心,我和妈妈分别不到五十天,四十八天前我们还在一起吃生日蛋糕,怎么就突然离我而去了,我在心底不断的呼喊:妈妈、妈妈……<br> 谨以此文纪念妈妈一百周年诞辰!<br><br><br> 次子:文 学<br><br> 二〇二四年二月初一于上海<br> 摄影:刘文学<br>文编:刘文学<br>美号:2759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