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过去的周末,参加一位同在春城工作朋友小孩的大学升学宴,席间,同桌的几位好友聊到我人到中年还在坚持跑马拉松的话题。一位张姓好友带着敬佩的口吻说:“想不到你虽然年龄在增长,但马拉松的成绩还在不断提高,名次亮眼,你这是如何做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等我回答,另一位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中山大学的高材生袁姓好友接过话题:“这个太正常了,这与他的成长经历及环境有关,他出生在名不见经传的滇西小山村,从小就背负了要走出农门,为家族争光、为村子争光,努力出人头地,活出点样子,搞出点名堂的重压,这也铸就了他来自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所以他干什么都会100%地努力做好,包括跑步……”随即,袁姓朋友笑着问我:“我说得对不?”这个回答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差鼓掌,真是旁观者清啊!袁姓朋友不仅道出了我的心声,而且观察、总结比我自己深刻到位多了,不愧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实在话,我已年过半百,虽说不上功成名就,但中年以后,发展的上限已经明晰,尤其打拼几十年后,已到无欲无求的状态了,也该活得明白通透了。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同事大多选择一种相对安逸的生活、工作方式,甚至身边也不乏躺平之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一直以来的习惯及行事风格,我迄今还在保持着一种进取心和不服输的精神状态,大到工作,小到跑步,总会全力以赴地努力做到最好,仿佛我的字典里就没有“认怂”、“服老”、“满足”等词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何?其实,有时我自己也说不清,因为,很多的努力、奔波、打拼与名和利,乃至“提拔”“升迁”之类挂不上沟,也与证明自己无关。那是什么?想不到标准答案就是袁姓朋友的这番话。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争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老家在彩云之南滇西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一个偏僻的山村,名叫三角里。顾名思义,就在山脚下,村子三面靠山,所在的坝子不大。靠山吃山,村里的人们过的是靠天吃饭、人挑马驼的农耕生活,四季轮回,周而复始。我的祖上世代农民,一直为解决温饱而挣扎,兜兜转转从未走出过故乡的这些大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父亲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家中排行老大,下有4个兄弟,还有一个妹妹不幸夭折。家境贫寒加上兵荒马乱,靠几亩薄地难以糊口。于是高小毕业,刚满16岁的父亲就担负起家中老大的责任,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父亲毅然背井离乡,结伴步行到千里之外的云南边疆修建滇缅公路。父亲离家时,脚蹬一双草鞋,甚至连一条像样的长裤都没有,穿的是半截裤。为了生存和生活,为了兄弟们能活下来,为了撑起这个家。他一路前行,没有回头。援藏路、滇缅路、越南、老挝、甚至云南每个专州县都留下父亲筑路的身影。开山炸石,挑土打夯,瘦弱的父亲最初是记分员,后来受照顾当上卫生员,最后,靠自学,竟成了家乡远近闻名的中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记事起,父亲经常不厌其烦地与我说起这些陈年往事,那时虽然我还小,可以说耳朵都听起茧子,但还是喜欢听父亲唠嗑。是什么促使未成年的父亲能远离故园,走云南?固然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因素,但记忆中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提及最多的是:争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告诉我,我家的姓氏“㱔”姓,属于生僻姓,也是村子里很小的姓氏。村子宗族观念很强,几个大姓如周姓、李姓、杨姓都是大户人家,人丁兴旺,家庭富裕,有自己的祠堂。㱔家不仅人数少,关键同一㱔姓氏又分为几个支系族,不太团结,祖上什么时候到三角里村都说不清,加之,祖上就没出过像样的“能人”(父亲意指有出息、有能耐的人,或文化人、官员等)把家族凝聚在一起,一直被那些大家族看不起,甚至被欺负,因此,他毅然决然地走向远方,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家族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尤为一提的是,起先与父亲一起同去走云南的同村人有十来个,可只有两三人坚持到最后,其余的吃不消苦全都中途回乡了。最终的结果是父亲及留下的几人,全都成了吃皇粮的“国家工人”,在里面年纪最小的父亲能坚持留下,我想一定是得益于“争气”给了他决心、勇气和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是由于父亲敢为人先的打拼和勇往直前,父亲的争气扭转了我们全家的传统困境,改变了我们家庭的命运。毫不含糊的讲,父亲是我们新家庭、新生活奠基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上小学后,文化水平并不高的父亲教育我时说不出大道理,但有几句话始终在反反复复的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做人要争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把家撑起来”“要争气,要有出息,光宗耀祖”……这些话语我一辈子记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生在70年代的我,在父亲的努力打拼下,有了相对好的成长环境,但那时故乡的闭塞、贫困改变不大,我的同龄人,大多学龄儿童,还是把目光紧盯在故乡那些贫瘠的土地上,安于现实和现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村子人口上千人,但与我一起上小学的同龄人达到三四十人,但考起初中的只有2人,其余同学全都扎根在故乡的黄土地,把梦想根植于泥土里,依然过着与祖上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幸运的是,从上初中到高中,我经历了很多波折,如,乡村中学条件极为艰苦,住在寺庙、不学英语、自己拾柴火做饭,看不到希望和明天等。由于对学习环境的不满和悲观,我差点辍学,不得已也休过学,复学后从初二开始学英语,成绩从倒数逆袭到正数前五名,再考取高中。但,支撑我一一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最大动力就是:争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也进一步理解了父亲眼里的争气是什么?如何才能争通气?那首先就得好好学习,只有好好学习才可能用知识改变命运,争通这口气。因此,在村里人热衷于建盖大楼房、做生意发大财时,父亲始终执着而坚守地把微薄的工资全都投资于我们三姊妹的读书。根本不在意,别人眼里的国家工人也落魄得盖不起新房。现在看来,当时的父亲是何等的眼界和格局,他更是全力以赴地帮助我们要争气,一定争通这口气,成为有出息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活很难一帆风顺,天有不测之风,命运似乎总会在不经意之间捉弄你,1992年8月,在我还来不及陶醉和沉浸在自己成为村子里第一个考取省外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喜悦之际,在即将奔赴省外上大学前夕,父亲突然离世,让我的天瞬间塌了,从此人生和未来多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和不确定,准确地说,我将失去靠山,父亲这座为我遮风挡雨、庇护我的大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母亲、哥嫂的努力付出和帮衬下,我一步步艰难地完成学业,后又就业省城、成家立业,个中的艰难曲折难以言表,但我全都一一扛了过来。多年后母亲提及,那时给家人最大的动力源是虽然父亲已倒下,但全家人要争气,不能让别人看不起,也不能把这个家庭没落,更不能让我辍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我自己心里明白,没伞的孩子在风雨中只能靠自己努力奔跑前行,没有父亲的孩子那就要更争气地活好、过好,这样才不负先人和生活。因为,我不仅自己要争气,还要把父亲那些一直想争气做完,却还没了却的心愿一一完成,这样才能争通气。我做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我人在中年,但,我不敢忘、也不能忘父亲的教诲:做人要争气!是呀,这是天底下最简单、最直白,也是最朴素的道理,胜过长篇大论,更胜过大道理,直击心灵,触及灵魂,让我一辈子都会为之奋斗和践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我是一名父亲,也是一名大学老师,在教育儿子、学生时,我讲大道理,可以引经据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比高小毕业的父亲强不少,但,我还是喜欢用父亲教育我的主旨“争气”来提醒学生和后人,“不蒸馒头争口气”“不要生气要争气”……因为,这是我此生前进的最大动力源,不论时光如何流逝,时代怎样更迭,永远都不会过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到此,突然想起一句家乡的谚语:“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人要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那就以此为结语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