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报情缘话三代】

网络幺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报情缘话三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2月1日,是《金华日报》75周年的生日。《金华日报》及副刊《金华晚报》,是我心中的珠穆朗玛峰;她曾经的可望而不可及,是我庄严而神圣的攀登目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父亲订的报纸是《人民日报》,每天我到传达室拿报纸的时候,桌子上总是整整齐齐的摆放着《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金华日报》,映入眼帘的是一样的红字刊头,一样的楷书正文,一样的大小厚薄,让我对中央党报、省党报、金华党报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并保持至今。党报,是党的喉舌,传递着党的声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家最早两次上了《金华日报》的是我母亲,母亲的事迹值得颂扬。1979年,母亲退休以后,先后参加了老年大学书法班、舞蹈班的学习,后来又参加了退休协会和关工委的工作。郭行阿姨既是关工委的领导,又是母亲的灵魂伴侣,她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奉献了最为珍贵美丽的夕阳红。关工委先后组织到多所学校讲座并演出,深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曾经就读于西南女子师范学院,读书期间参加了江姐领导的地下学生运动。母亲还通过外公的人脉,成功的将江姐的表妹杨蜀翘转移出了重庆城,躲过了国民党的围追抓捕,这在校志上都有记载。重庆一解放,母亲两次到红岩村参观,加深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恨。母亲立即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又成为一名最可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并赴朝参战。这些都成了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第一手资料。90年代初,母亲不慎断裂了左腿髋关节,因保守治疗成了瘸子。母亲生命的最后几年,拄着拐杖东奔西跑,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还记得母亲到各个学校联欢的时候,父亲总是为她扛着沉重的电子琴;演出完了父亲又把电子琴从大老远的地方扛回家,双双传为佳话。《金华日报》先后两次报道了母亲的事迹,感人至深。感谢感恩《金华日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第二位上《金华晚报》的是我的女儿余小东。朋友的朋友是位记者,余小东的大名如雷贯耳,终于忍不住来家采访。记者的报道,就以《余小东》为标题,记得当时特别轰动。余小东六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发现了她的智商非同一般。即便是上了报刊,她也没有作为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继续努力,一直在前行的路上。我非常敬佩女儿的好学、自学能力及工作能力,由衷的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也特别感谢《金华晚报》对她的鼓励与鞭策,使之奋力努力向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我家最后一位与《金华晚报》、《金华日报》的结缘人。退休第二年,我因心脏问题120送医院急救,为了给世界留下点痕迹再离世,我从2014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开始上《金华晚报》,先后出版了七部小说。十年间,记者赵如芳老师一直跟进,多次报道了我的小说及读者读后感,还宣扬了我爱生如子、爱生如命的人性本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当时《金华晚报》开设的快乐中老年栏目,我(网络幺幺)和姐姐(池静)都被聘为评论员,几乎每周都要就时事热点、民俗民风进行评说。周周有论点,篇篇上晚报,一直到该栏目停刊。评论员的身份,让我走进社会,关爱人性,获益匪浅。非常感谢赵如芳老师对我们姐妹的信任,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社会知识,长了不少的见识。赵如芳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亲眼见证了我班王义和同学从瘫痪到重新站起来的辉煌时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义和同学两岁丧母,又因患小儿麻痹症留下了后遗症。不幸的是在打工时从脚手架上跌落,因无钱医治,瘫痪后靠轮椅生活。9年前,同学们终于找到了王义和,开启了王义和同学的新人生。从罗店到白龙桥,再到汤溪敬老院,每年同学们不少于六次,在节假日、王义和生日,都要带上爱心菜或包饺子,陪伴王义和同学一起度过。特别是六年前王义和同学的两次手术,我带领全班同学及叶景蕴老师先后为王义和同学捐款三万多元,帮助他重新站了起来,成为班里的一件大喜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同学说:没有刘重华,王义和什么都不是;我说:没有同学们,没有叶老师,没有小赵记者,没有我丈夫,没有知青哥哥姐姐,没有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没有《金华晚报》的大力倡导与弘扬,王义和才什么都不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义和手术那年,正逢40°以上的高温天气,叶老师不顾自己82岁的高龄,经常给王义和炖好营养汤送去。同学们在叶老师的带动下,探视、炖汤,忙得不亦乐乎。我丈夫担起了家长的担子,包办了王义和的一切院内院外的事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赵如芳老师两次发文于《金华晚报》:《瘫痪11年后,43年前的同学来了》、《40多年前的同学捐款,帮他重新站起来》,报道王义和的事情,弘扬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赵老师还跟着我们一起去汤溪敬老院探望王义和同学,陪他过五一节。我因多次出版书籍经济窘迫,向朋友借钱两次给王义和同学捐款三千元。同学们和叶老师帮助王义和同学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一群知青哥哥姐姐们,也与我们一起去汤溪敬老院探望王义和同学,情深意浓,感人至深。王义和同学对大家无私的奉献感恩戴德,每天微信群里,他总是第一个问候早安,知恩图报,与同学们融为一体,亲如一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记者们的眼中,我是一位爱生如子、爱生如命的老师。二十年如一日,拯救了一位又一位的问题孩子。但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让人敬佩不已。我拒绝了所有的有偿家教,无偿给初三孩子辅导;我拒绝了所有的家长上门,不收一分礼金。有许多家长想把孩子寄宿在我家,其中包括金外的三位家长,统统遭到了拒绝。今生今世,我绝对不赚孩子的一分钱;却在自己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多次请孩子们下饭店、吃牛排、喝咖啡、游玩少年宫、赠书,竭尽全力地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赢得了孩子们的热爱。不少学生重新爱上了学习,甚至考上了金华一中。即便是校外,流传着一句话:孩子有问题,找四中的刘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先后收到学生的上千封来信,装订成册,取名《永久的纪念》,成为此生最宝贵的财富。为此,赵如芳老师专门做了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费尽了心血,却发现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开始创作儿童文学。我想让更多的孩子通过阅读懂得:人生不是用来虚度的,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懂规矩、懂礼貌、懂感恩、懂担当、懂悲天悯人的心路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出版的儿童文学《新桃花源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以讲座赠书,延续着生命的三尺讲台。2023年7月,金彩云等三家媒体与社会团体联合发起了【筑梦桃花源】活动,上海戏剧学院将其改编为舞台剧。我虽然癌症手术后身体尚未痊愈,可我觉得关爱孩子的事情不能等,于是,15场读书会、为8所学校讲座赠书1000多本,先后得到了金华市委宣传部、市区文联、市区作协、市区戏曲家协会的鼎力支持;得到了浙江在线、学习强国、《金华晚报》、《金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与宣传。尤其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及的顶峰《金华日报》,终于梦想成真。感恩《金华日报》、《金华晚报》十年的肯定与鼓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华首部大型儿童话剧《新桃花源记》,于2024年6月1日正式公演。由婺城区委宣传部,金华市文联,金华市妇联主办等十一家政府部门主办与承办。演出大获成功,深受孩子们的好评与喜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今年六一儿童节您把《新桃花源记》搬上了儿童剧舞台,把它作为一个礼物送给全市少年儿童,您希望这个礼物能带给孩子们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说:“希望能带给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大以后,当教师的爱生如命;当医生的爱民如命;当法官的爱法如命;当父母有大胸怀大格局,构建千千万万个桃花源,感恩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华日报》刊登的题为《筑梦桃花源 梦成歌未央》一文中写道:“她未曾想到,将童话小说《新桃花源记》搬上舞台的梦想,会在社会各界的助力下实现。很多人在出手相助时也没想到,帮这位重疾退休教师圆梦的同时,竟然填补了一个空白——打造了金华首部原创大型童话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华是“东方莎士比亚”李渔的故乡,也是婺剧传承高地,是名副其实的戏剧之城,多年来却未曾诞生一部原创大型童话剧。《新桃花源记》的出现,是一位作家改编梦想的终点,也是一座城市儿童戏剧的起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献给孩子们的节日礼物,我感恩家乡人民:“如果我追名逐利,那就不是我写《新桃花源记》的初衷。我想以它独特的视角与魅力,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好人,一个有良知良心的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好人。好人一生歌谣!好人一生平安!我爱好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敬爱的《金华日报》,亲爱的《金华晚报》,我的最爱!生日快乐!青春永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重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09.3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2024年11月11日上了金彩云客户端头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