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 忆 老 街</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老街,切切实实地存在过。曾经,几十里方园的人们,到这里集聚,进行生产、生活物资的交易,也曾是南来北往的交通驿站。而如今,故乡的老街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流中……,了无印迹!</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学的旧祠堂就在老街上,天天上学,看老街承载运转,演绎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老街,是乡村懵懂少年看到的大世界!她默默地存在,我静静地赏识她、俯贴她,汲取她的滋养……凝结了几多纯正的情愫,我怀念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老街呈“7”字型,“横”部位于北端,西东走向,最大的建筑是一个大祠堂,有三个大台门,里面大院子,大礼堂,礼堂两边墙面分别高挂着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上书“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八个大字。祠堂为两层楼四合院,隔成了十五、六个教室,还有老师的办公室、宿舍。这便是公社中心校。</p><p class="ql-block"> 三台门进来叫三门头,约有三百平方,每逢集市日,这里便是米糠的专属交易地,糠粉飞扬,煞是呛人!我们下课后,捂着口鼻眯着眼睛冲出去,到对面的理发铺,趴在窗沿看理发,师傅是一对老夫妻还有他们的儿子,共三人,三间房子连着,木板窗大开,有坐在旋转椅上理的,有坐在长凳子上候着的,边上还有一圈谈天说地的,生意很旺。最吸引我们的是阿婆,年近七十,慈眉秀目又干净利落,对着哇哇大哭不愿洗头剪发的小孩,总有法子,到后院摘朵月季花,小孩拿着娇红欲滴的花儿,不闹了;刚满月的婴儿,她一手托起后胸勺,一手拿剃刀,三两下便剃光了四周的,上面留个缸灶头,有趣又吉祥!</p> <p class="ql-block"> 三台门东对面,是一个石戏台,一层高约三米,有十来平方,北面有两个石阶梯。这里是杨梅的专属交易地,中午时分,人最多,我们被挤得满头大汗,用一、二分钱买回一捧杨梅,酸!嘘嘘地吃得满脸绯红,跑回教室。</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主场是南北走向的长街。最北端是路廊,高大宽敞,西面是两三条长石条凳,边上摆着开水桶、碗,南来北往、提篮挑担的人们,总会在这歇息一下,吹吹凉风,喝碗免费的凉白开;东面是卖草糊的人家,一分一盏,店家是中年妇女,我下决心、拿出一分钱,叫道:“打冻”,她拿着铜瓢撇下薄薄的两勺,“叮叮当当”打碎,加凉水,浇两滴薄荷油,搅两下,嗯,凉冰冰的,真好喝!至今,我看到草糊冻,总要来一杯,许是那时留下的滋美印记吧!</p> <p class="ql-block"> 第二铺是综合商店,柜子里、架子上陈列着各种日用品、副食品,柜台上摆着糖果玻璃瓶,店员五、六人,乡亲们来舀酒、酱油醋的络绎不绝,那个漂亮的女店员,据说是杭州来的知青,她声音轻轻柔柔,却又非常清晰地应答着,缓缓地用酒勾提出满盈盈的黄酒倒入漏斗、灌入买着的酒瓶中,不象有的店员有意摇晃酒勾,克扣份量,那时的我非常仰慕她!我也常被大人差使买豆腐乳、杨梅烧(酒)等,偶尔买一粒伊拉克枣吃,那蜜枣粘连成块的,足有三、四斤重,店员用手掰开一粒粒卖,特甜!可见那时我国与伊拉克外交了吧,进口了很多的蜜枣,都分配到偏乡小店。</p> <p class="ql-block"> 隔壁是农机厂,三、五台机器轰轰作鸣,青年女工长得标致,穿着劳动布工作服,头戴工作帽,推动着车床,“嗞嗞”刨出一圈圈铁丝,滚成团团,油光下映出五颜六色,我们觉得好奇,好看!我对工人阶级的敬佩仰慕之心由此萌生,建立。想着,这样的人很高级,我长大了也能当工人多好!但立马否定,是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 隔几间街坊,是打铁铺,低矮的平房,高低不平的泥地,铁匠是一个青年,外地来的,带一个小助手。通红的炉火印着两人黝黑的脸庞,他们不说话,默默地你一锤我一锤…,手也是黑乎乎的,吃饭也不洗。店里挂着镰刀锄头等农具,我们也趴在窗边看,看通红的铁块从炉中钳出,从火花四溅到铁具成型。想着,这制作流程我们也会,似乎就缺少举锤敲打的力气。</p> <p class="ql-block"> 挨着是中药铺,祖传世家老中医坐堂,乡亲们尊称太医,大多来这里捉(买)补药,口碑良好!</p> <p class="ql-block"> 最南端是供销社,凭票购买物资,有时会开小窗卖紧缺的肥皂、白沙糖等,妇女们蜂拥而至,人踩人,站到肩头去抢购,撕夺、争吵、甚至打架,场面有些惨烈!有一次消息传出有海绵拖鞋卖,我很想,但母亲说自己少气薄力,挤不进去的。母亲从来不去,当然也从没抢购到任何紧缺商品。我长大些,听到广播里说下午有“的确凉布”卖,早早跑去,买了一块白底粉色小花的,做了衬衫,那个美啊!穿了五、六年。</p> <p class="ql-block"> 街尾东拐即是卫生院,两排房子,前后两院。前面平房是门诊室、住院处、药房,院子里常凉晒着医用被褥、消毒包白布等,靠围墙放着吊瓶架子、坐椅;后面二层楼房,是医生的宿舍,边上是食堂,后院种满了各种花草。整个大院,整洁温馨!五、六个医生护士穿着白大褂,都是外地分配来的,和蔼可亲,医术也好,乡亲们大病急病基本都在这医治,很少出去大医院。</p> <p class="ql-block"> 西边临街有胶木厂,原材料是旧汽车轮胎,分散发给村民,拆出棉纱线,剥离出橡胶回收,七、八台半机械化机器,进得这里的都是公社和大队干部的家属,按模型压制橡胶成品,简单劳作。 她们工作纪律松散,常常嬉笑打闹,言语粗鄙!</p><p class="ql-block"> 临着是碾米厂,我有点不情愿地跟着大人去接糠,出来白毛女!但里面弥漫热烘烘的米糠香气,也是蛮好闻的!概是那年月对大米的珍爱吧!</p> <p class="ql-block"> 西边有裁缝铺,女师傅,三十来岁,端庄洋气!据说是甘肃人,随丈夫到南方安家,她丈夫在滨海拖牛坝工作。她有三个女儿,个个长得漂亮,又穿着漂亮的衣服,与我们同校读书,大家都很喜欢她们。不久,听说她丈夫出事故去世了,她们一家也迁走了。世事无常,少女的一段美好情谊只能藏进心里……</p><p class="ql-block"> 大队部也在西街,大队干部昂头进出,形象严肃,视线很高,一般看不到小孩!有时又会莫名地训吓你几句,拖着腔调,示摆官威吧,但唤不起我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西面的最南端还有油漆店、箍桶店,师傅都是本地人,手艺挺好,乡亲们嫁囡的十八件木桶都出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热闹当然是三、八集市日,几十里方园的商贩早早来这里摆摊,乡亲们也来赶集,交流物资。店铺、台阶上、场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琳琅满目,人声鼎沸!只留中间的一径石板路流动……。母亲把自家的鸭蛋、大哥抲的鲫鱼卖了,换回豆腐干、干海带、几尺棉布,父亲会在梅红时节挑一篮最大最红的杨梅,在鱼季买两条最鲜最大的黄鱼或鲳鱼给我们吃,并告诫:买最好的给你们吃了,以后不许想(馋)了。</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老街流经着时光……徜徉在老街的静默与涌动中,我认知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人情;在父母时而买得的好吃、好穿中感到了童年的幸福!可以说,是老街滋养我长大!故乡的老街啊,你是我心中的人间美好!</p> <p class="ql-block"> 直至世纪之初,应邀回乡参与家乡农贸市场的落成开业典礼,走进拱门,那铁皮棚下方方正正,整齐划一的水泥地、水泥制板摊位…,熙熙攘攘的人们,让我看到了乡村的改变与繁荣!我为之祝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忽间,我走神了,悄悄退出会场,踱步到曾经的上街头,想追寻老街的踪迹,然而,印迹全无!不免,一丝感怀袭上心头……!少年的美好记忆,如今,化成了丝丝挥不去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文末一图是友人手绘的老街复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