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寻九龙岗铁路小学</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纸鹤</h5> 淮南九龙岗铁路小学,因不同时期,称呼不一样,本文顺应俗称,也简称其为“铁小”吧。<br><br>该校位于淮南市九龙岗镇舜耕村,西紧临206国道。<br><br><br>关于该校的成立时间<br><br>目前普遍的说法是1946年,但也有人认为是1943年。<br><br> <h5>上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度第二学期学生名册”上学校名“私立淮南员工子弟模范小学”。(淮南市档案馆提供)</h5> <h5>上为1971年1月学校名“蚌埠铁路分局九龙岗站区革命委员会九龙岗铁路小学”(来自网络)</h5> 关于该校的名称<br><br>该校历届老校友会亲切的称其为“九龙岗铁小”或“铁小”,即蚌埠铁路分局九龙岗铁路子弟小学的简称。<br><br>而实际上在1952年前还有几个名称<br><br>淮南铁路局职工子弟小学1937.11<br>私立淮南员工子弟模范小学1946.9~1949.10<br>九龙岗铁路职工子弟小学校1949.10<div>蚌埠铁路分局九龙岗铁路小学</div> <h5>上图为现在九龙岗铁小被改为泓泰宾馆。</h5> <h5>上图为1990年代初,九龙岗铁路小学老师在学校门前合影。校门上有“九龙岗铁路小学”字样。图片来自张洪海先生的美篇。</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br>前段时间,在安徽省档案馆查出几份民国二十六年的资料,经过仔细分析研究,方知在<br><br>1937年的10月5日<br><br>“(淮南铁路局)职工子弟小学”就已经<br><br>“开学正式上课”了!<br><br><br>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份文件:<br><br>一)、<div><br></div><div>怀远县政府为“淮南煤矿局附设职工子弟学校”向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杨廉及安徽省政府主席刘尚清呈文、备案。</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 (安徽省)教育厅</span><br></div><br>呈为淮南煤矿局附设职工子弟学校对本府行文应用何种程式乞予示遵由<br><br>第7393号<br><br>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收<br><br><br></h5> <h5>上图为怀远县长高鸣谦报安徽省政府函。九龙岗当时隶属怀远管辖。</h5> <h5>2. 案准<br><br> 煤矿局<br>淮南 乙字第五八号函开:<br> 铁路局<br><br>“查<font color="#ed2308">本局附设职工子弟小学,已于本月五日开学正式上课</font>,相应函请查照备案为荷”<div><br>等由;准此,查该局附设职工子弟小学,对于属府行文究用何种程式,理合备文呈请<br><br>鉴核示遵。实为公便。<br><br>谨呈<br><br>安徽省政府主席刘(尚清)<br><br> 怀远县长高鸣谦<br></div></h5> 以上文字说明学校已获怀远县政府批准并备案,又以怀远县政府之名上报安徽省政府请求获批备案。随后刘尚清便辞职去四川休养。 <h5></h5><h5>二)、</h5><br>1. 指令 怀远县政府<br><br>据呈为淮南煤矿局附设职工子弟学校对于本府以及应用何种程式等情 该小学对于该县政府以及应用<br><br>呈由。 十二.三<br><br> <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王若枕(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三(日)</span></div><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另有几个批复私章 杨廉 等)</span></div><br>2. 指令 教初<br><br>令怀远县政府<br><br>呈一件 为淮南煤矿局附设职工子弟学校对本府以及应用何种程式祈示遵由<br><br>呈悉。查修正小学规程第十条内载“教育行政机关以外各机关所特设之小学由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监督指导之”。该路局附设之职工子弟小学在该县政府监督指导之下,对于该县政府行文,自应回呈,仰即遵照。此令。<br><br><br>(安徽省政府)主席蒋〇〇(作宾)<br>(安徽省)教育厅长杨〇(廉)<br> <h5>上图为怀远县政府呈文获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杨廉及安徽省政府主席蒋作宾批准函(安徽省档案馆提供)。</h5> 以上文字说明呈文获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杨廉及安徽省政府主席蒋作宾批准,并明确“该路局(淮南铁路局)附设职工子弟学校”,依据“小学规程第十条”“在该(怀远)县政府监督指导之下”。此时蒋作宾刚刚接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几份文件看下来,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淮南煤矿局职工子弟小学”。<br><br>有鉴于: <br><br>1.淮南煤矿局职工子弟小学已于1934年2月成立。校长丁文治,其夫人丁玫璧1936年~1937年任该校教导主任。原校址在今九龙岗大公村北面。<br><br>3.尽管公文中多次提到“淮南煤矿局”,但“案准”及“指令 教初”文中有“淮南铁路局”、“该路局附设之职工子弟小学在该县政府监督指导之下”字样。<br>其中“路局”即是1937年6月11日成立的淮南铁路局之口语。之前对“淮南煤矿局”,口语则简称为“矿局”。这种口语不仅民间广为使用,在公文中也很常见。<br><br>因此,这就是铁路局小学。<br><br>比照1934年2月建“淮南煤矿局职工子弟小学”名<br><br>该校名是不是为“淮南铁路局职工子弟小学”?<br><br><br>因此可以判定这是为“淮南铁路局职工子弟小学”在政府层面获批、备案奔走之文。<br><br>在“案准”文中“(淮南铁路局)职工子弟小学,已于本月五日开学正式上课”,此“本月”从行文时间看是指11月,也即1937年11月5日。 有关该校校址、校长、教师、学生等情况不明。<br><br>八一三战役(淞沪会战)在此前两个多月已经展开,此战役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军的快速推进,但由于中国军队实力不济,11月8日,中国军队被迫撤出上海,退守苏州、南京。<br><br>鉴于当时的形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淮南矿路公司,实行“焦土抗战”,不留给日军完整的煤矿和铁路,拆除破坏淮南铁路及淮南煤矿。10月开始,淮南铁路局即开始拆除铁路,向武汉等地转移资产。该校此时建立,实让人匪夷所思。<br><br>因其生不逢时,注定命运多舛。<br><br>一个多月后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就攻占了200公里以外的南京国民政府,战火直逼淮南煤矿,矿局开始加紧向西南转移煤矿、铁路设备,以及人员。<br><br>次年2月,日寇就打到了上窑。站在上窑山上,九龙岗煤矿近在咫尺,一览无余。<br><br>尽管还没有找到有关资料证明,但并不影响我们推断,该校此时也已随之解散了。<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br>1938年6月~1945年8月,在已知的侵华日军资料里,仅发现日本人在九龙岗设有“淮南日本国民学校”(原淮南煤矿局职工子弟小学校址,在今大公村北,专收日本儿童)及1942年春“华人员工子弟小学”(即今九龙岗第一小学),未见有给铁路职工子弟开办的学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br>1945年8月,侵华日军战败投降,随即国民政府派员接收了原淮南矿路公司资产,召回原公司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老员工,另招聘新员工补充余缺,并着手恢复煤矿的生产与铁路的通畅。<br><br>因为九龙岗是淮南煤矿、淮南铁路两局及矿路警察总所所在地、大本营,员工们陆续从各地携家带眷汇集到九龙岗复职,其子女入学便成问题。虽然淮南煤矿局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学,位于崇文村下面的----淮南矿路员工子弟小学校(原华人员工子弟小学)。但煤矿复职人员相对更多,无论是校舍还是教具、师资力量,都无法一下接纳。<br><br>所以,淮南矿路公司福利委员会只好在抗战前的淮南铁路局职工子弟小学校的基础上,重新招兵买马,续办下来。<br><br>经过努力,淮南矿路员工子弟模范小学校终于在1946年9月1日正常开学。<br> 学校位于淮南村西舜耕村,校园宽约100米,长约240米。有南北两栋相距40米,石头砌筑的房屋。北面为教室,南面为老师办公室。后因每个年级要招一个班,教师办公室又分出西边两间为教室。 <h5>上图为1947年3月3日的“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学生名册”部分(淮南市档案馆提供)。</h5> 从1947年3月3日的“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学生名册”上的100多名学生看,1946年9月到校的学生不足20人,且年龄悬殊10岁,各年级的都有。之后随着复员人数的增加,学生人数也在逐月上升。当时六个年级各招一个班。<br><br>淮南铁路局副局长宁树藩的女儿宁美玉、儿子宁顺同、宁顺德就是该校第一批就读的小学生。<br><br>该校校长潘忠益,字望三。43岁,浙江浦江马剑乡人(今属诸暨),浙江省立第九师范本科毕业。<br><br>曾在浙江吴兴、二礼、临安、锦城、富阳、龙门、桐庐、芝厦、四管、义乌、繡湖等小学从教员七年。后任浙江浦江、壶江源壶江、浙赣铁路玉山、上饶、诸暨等小学校长八年、浙江浦江简易师范学校教员一年半。<br><br>1946年9月初,由淮南铁路局局长吴兢清介绍来九龙岗担任模范小学校长,月薪160元。住花山村铁路宿舍(今淮南十四中),后因花山村改建淮南中学搬舜耕村。<br><br>吴兢清来淮南前,曾经在浙赣铁路担任副局长,并担任浙赣铁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办过子弟中学并任校长八年。潘忠益也曾在浙赣铁路上几个小学担任过小学校长,与吴关系密切。<br><br>1947年3月3日之“三十五年度第二学期学生名册”封面学校印鉴名为“私立淮南员工子弟模范小学校之钤记”,与淮南中学印同一个模式。<br><br>1947年2月,原教员曹鹏飞、宗启瑛、汪敏芬离职,由孟绿盦、叶鲁、陈催悟补缺,月薪100元。临时雇员陈文仲,8月1日提升为事务员,负责学校事务工作,月薪60元。<br><br>7月下旬,在西南贵州某校毕业留黔的山东郓城人杨心珍,辞去工作,带着夫人辗转来到九龙岗模范小学谋职。因汪钟瑜老师离职,空出编制,杨心珍得以抵缺,任六年级级任(类似于班主任)。不日,又将儿子杨从则从家乡山东郓城接来续上四年级,住在学校东边的舜耕村。<br> 9月30日福利委员会下文委任:<br><br>杨心珍 100元 8月1日到职(抵汪仲瑜缺)六年级级任<br>梁业华 100元 8月1日到职(抵杨光知缺)五年级级任<br>陈永昌 100元 8月1日到职(抵姚达运缺)童军体育<br>彭敷政 100元 8月1日到职(抵卞传寅缺)一年级级任<br><br>1947年度模范小学教职员配备:<br><br>设专职校长一人、专职级任教员六人、专职科任教员三人、事务主任兼教员一人、专职雇员或司事一人,全校计12人。同时学校准备在下学期增设一个幼稚班,并配专任教师两人。<br><br>1948年8月潘忠益因故去职。<br><br>9月2日,由私立淮南员工子弟初级中学(简称“淮南中学”)校长丁玫璧介绍其国立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师兄万敏接任模范小学校长一职。<br><br>万敏,男,1907年生于安徽滁县。国立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br><br>曾任上海私立侨光中学级任教员,蒙藏学校附小主事,贵州省立都匀师范教员、湖南省立第六师范教务主任、私立澬(zi)濱辳(nong农)校教导主任、中央军校第二分校政治教官、中央大学附中、社教学院附中训导主任、滁县教育局局长。<br><br><br>10月3日,任命孟绿盦为该校训导主任,陈催悟为总务主任,工资分别涨了20元。 关于此学校的隶属关系,起初是归淮南矿路公司福利委员会,1948年6月25日,因福利委员会这个机构撤消,模范小学被划归淮南铁路局。从文件看,两个小学校(即九龙岗一小、大通一小)、模范中学(即淮南中学)及矿路医院,1948年6月25日前归属淮南矿路公司福利委员会,因此时福利委员会撤销,才将模范小学划归铁路局,员工子弟小学第一、二部划归煤矿局。<br><br><br>11月初,淮海战役的炮火波及到淮南矿区,一时局势动荡,人心惶惶,各种流言满天飞。但总体的共识是,国民党这回可能真要完了,一些有权有势的纷纷在做逃跑的打算。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刚上任不到一个学期的校长万敏及部分教职员离校回家去了,而杨心珍则选择与留下的教职员参与护校,迎接解放。<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br>关于“九龙岗扶轮小学”<br><br>民国时期,的确有很多铁路小学叫“XX扶轮小学”。但淮南铁路局小学并未发现有这种称呼。尽管民间有这种传说,且1999年10月大通区政协出版之《洛涧古今》第四辑第68页也有<br><br>“1950年,学校一度改名为九龙岗扶轮小学,后改名为蚌埠铁路分局九龙岗职工子弟小学至今”。<br><br>我检查了所掌握的资料,诸如1937年11月怀远县政府为“淮南铁路局职工子弟小学”向省政府教育厅报备材料、1946年4月原铁路局副局长宁树藩先生所填履历之子女就学资料、1946年9月潘忠益校长履历、1947年1月11日淮南铁路局总务处副处长兼材料课课长管光黻所填履历之子女就学资料,1月31日几位“模范小学”老师的履历表、1948年淮南矿路员工子弟中学学生一览表、1949年度第一学期(10月)淮南矿路员工子弟初级中学学生名册,都是“模范小学”。<br><br>1950年7月某生的毕业证书上的校名为“九龙岗铁路职工子弟小学校”。<br> <h5>上图为1950年7月九龙岗铁路职工子弟小学校毕业证书。时校长为杨心珍。</h5> 以上资料基本涵盖了该校的整个初始发展过程,都没有发现该校曾经有“扶轮小学”这一名称。<br><br>再则,1950年2月,铁道部决定全国各地的扶轮中小学一律改称铁路中小学。<br><br>另采访1950年前后铁小的校友<br><br>1950年7月毕业于该校后考上淮南中学的张锡光老师称,我在校时及离开之后都没听说过铁小改为扶轮小学。<br><br>1952年8月从南京浦口铁路小学(原扶轮小学)转学来九龙岗铁小上四年级的王义龙老师称,他当年来时就是叫铁小,没有听说扶轮小学。王老师后来在该铁小任教多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br>张锡光老师说,1947年,我在淮小上四年级下时听说我们家西边有一所“模范小学”。这个学校四年级就学英语, 叶鲁是英语老师。再是知道模范小学有童子军,童子军服装扎紫色领巾,帽子是船型,很精神,也很洋气。校徽是上平的三角形。<br><br>1947年9月,几个同学一时起兴,报了名,铁小就收了我们,到这个学校上五年级。<br><br>虽然我在铁小时间不长,但也留给我一些记忆。<br><br>校园是长方形的,有些偏西南。 <h5>上图红框内为原铁小校区域</h5> <h5>上图红框内为今铁小校区域</h5> 当年学校只有两排面对面对着的教室,东西走向。中间一块空地竖着一旗杆,学校每个星期一都举行纪念周活动,教室东面是个足球场,只有球门框。东北角进去是教工家属宿舍,南面有一个很高的铁架,还有一个大秋千,和一根爬杆。学校的西北角有一座很大的地堡。铁小的南门正对着北面的操场,操场东边是铁路员工宿舍,宿舍有北门通火车站站里。杨心珍校长就住这里。学校南面的围墙与淮南村南面的围墙在一条线上。 <h5>上图为张锡光老师根据记忆画下的1948年前后的九龙岗铁小校园图</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鲁老师没有代过我们班的课,她就是前煤炭部副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的姐姐。叶青的妹妹在淮小和我同班,她家住在淮南村宙字1号,我也去过她们家。叶青的弟弟叫叶汇,在铁小比我高一届,他们的父亲叶家鼎在淮南铁路局工作,是车务处调度课课长。<br></div><br>《淮南员工子弟模范小学校歌》是孟绿盦老师教的。至今我还记得,我不懂歌曲,仅凭记忆记下的的歌谱,歌词记下了,歌谱可能还很不规范。<br> <h5>上为张锡光老师根据记忆记下的1947年的模范小学(铁小)校歌,并亲自演唱。</h5> 孟老师个子不高,为了活跃学校气氛,他专门设了一个每日一猜,猜中的学生给几张劳作彩色蜡纸。我也猜对一次“来信”——“开封”,给了我几张蜡光纸。他还组织了一次学生记忆力比赛——在三个教室里摆满了好几百个物品,回到自己教室里写看到的东西。成绩好的也发给奖品。 后来的除了校长杨心珍,还记得有我同学武桂森的姑姑武凤媛老师,张显慧两位老师。武老师教我们班。1976年我去蔡家岗机厂出差,在洞山见过武老师,向她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杨心珍后来是武桂森的公公,武桂森的爱人杨从则是我们同班同学,杨从伦是杨从则的堂兄。但我对潘校长没有印象。<br><br>1949年7月底,我们即将放暑假,国民党飞机来矿区搞破坏,轰炸田家蓭发电厂,飞回去的时候,扫射大通火车站。第二次飞回来后对着铁小西北角的地堡一通扫射,我们正在上课,我们赶紧躲在课桌下面。飞机飞走后我们几个学生还去扒枪眼,想挖机枪子弹头玩,可能打的太深,最终也没有挖到。<br><br>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我和同学刘承义在淮小的东面迎来了李品仙的广西国军;1949年我们在铁小迎来了从大通方向过来的解放淮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淮南的百姓一起在淮南村北面的广场欢庆淮南的和平解放。在这个广场,我们还参加了淮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庆祝大会,铁小组织了一个化妆成社会各界人士的秧歌队,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从他父亲那里拿来两件白大褂,两个药箱,我们两个小医生就扭在铁小的秧歌队里。<br><br><br>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获得解放。<br><br>1950年铁小毕业的杨校长的侄子杨从伦说:九龙岗铁小的教学秩序在慢慢恢复,还没有校长,部队首长看杨心珍不是国民党的人,就委托杨心珍负责管理学校事务,这样杨心珍就“捡”了一个校长。<br><br>我是1950年春节从山东到九龙岗投奔我叔叔杨心珍的,在铁小上六年级下,寄住在我叔叔舜耕村家。在铁小毕业后,我考取淮南中学(即今淮南二中前身),1951年夏考上济南铁路局司机养成所。堂弟杨从则也考工进了铁路工作。<br><br>据毕业于九龙岗铁小,后来在铁小教体育王玉龙先生:我是1952年夏从南京浦口铁小(扶轮小学)转学来的九龙岗铁小上四年级,1955年夏毕业。那会的校长还是杨心珍,武凤媛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张显慧老师也带过我的课。<br><br>杨心珍后来被调往合肥铁小,以后又调到蚌埠铁小,在蚌埠退休。<br> <h5>上图中前排左四即是杨心珍校长。图片来自网络。</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为解决小学升初中师资不足、财政困难的问题,九龙岗铁小顺应全国形势,附设初中部,俗称“戴帽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学办初中是特殊年代的一种办学形式,称为“戴帽子”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校于2001年2月校址迁到洞山老龙眼。后来的校舍曾被文汇中专学校、废品回收站租用,直到现在被改建成了宾馆,变得面目全非,再难寻见昔日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除了一入校园大门左侧那排破旧的石头房子和对面两层的教学楼外,校园里尚剩几棵粗大的法国梧桐相依相偎,默默地坚守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校产权现在仍然隶属于九龙岗车站。</p> <h5>上为原两层教室楼</h5> <h5>上图为铁小校园内仅存的一栋民国时期的教学房,为石块砌筑,1946年建。</h5> 铁小的校友们,记得有时间回来看看您的母校,这几棵法国梧桐依然还保留着你们那美好的记忆,期待着您的归来。 <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span></div></h5> <h5>参考资料:<br><br>《淮南旧影》千纸鹤 中华百科出版社2020年9月<br>《洛涧古今》第四辑 大通区政协 1999年10月<br>《淮南煤矿史料》(1909~1949)淮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2002年<br>《蚌埠铁路分局志》(1898~1995)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10<br><br>鸣谢:<br><br>安徽省档案馆<br>淮南市档案馆<br>山东兖矿张锡光老师、杨从伦老师、王义龙老师、武桂森老师。<br></h5> <h5>阅读延伸:<br><br>刘尚清(1868-1946),字海泉,汉族,1868年生,辽宁省铁岭县人。19岁考取秀才,开始设帐收徒。1911年被东三省总督选为地方贤能,入法政学堂深造。1914年毕业后,被任命为东三省官银号总办。1919年8月被任命为黑龙江省财政厅长。1925年任奉天省商埠局局长兼中东路总办。1927年6月,任北京政府农工部总长。1927年10月,任奉天省省长。同年11月至1928年8月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时间虽短,却为东北大学建设作了许多工作,推动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1930年,任南京政府内政部长。1937年春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同年11月辞职去四川休养,1946年因病逝世。<br><br>杨廉(1897--1939)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先前曾在教育部任职),后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1938年任四川省教育厅长,后被蒋介石逮捕,1939年6月22日,被秘密枪杀,时年43岁。是当时知名的教育人士。<br><br>蒋作宾(1884年3月4日~1942年12月24日),字雨岩,湖北应城人。中华民国外交官、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第一个在国际会议上用汉语演讲的中国人。 <br>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05年赴日本,初入东京成城学校,后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归国后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执教,后任陆军部司长。<br>辛亥革命后,历任九江都督府参谋长、参谋本部次长、湖北自治政府临时总监、广州大本营参议、国民政府委员、军委会委员。<br>1928年任驻德公使,1931年4月任驻日本公使,1935年5月为首任驻日大使。九一八事变后,负责与日本进行交涉。<br>后历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国民党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安徽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督察委员、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政务组主任等职。<br>1942年12月24日在重庆病逝。12月28日,国民政府明令加以褒扬。著有《蒋作宾日记》、《蒋作宾回忆录》等。</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作者</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