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节由三部分组成:易经的由来,64卦图的结构布局,八卦图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易经》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经》的产生,首先得从"伏羲八卦图"说起,这是"易经"(当时还没这名)的起源,亦或雏形。</p><p class="ql-block">伏羲八卦:是由传说中的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所创。(距今约六七千年,一说上万年)八卦是由八个基本卦象组成,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些卦象只是图形,(当时还没文字,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晚期,发现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每个卦分为阳爻和阴爻。伏羲八卦主要用于占卜和预测未来,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伏羲八卦图)</p> 下图是文王八卦图 <p class="ql-block">(注意:伏羲八卦图和文王八卦图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体到“易经”这个名字究竟是谁首先提出的,历史文献中没有确切记载。</p><p class="ql-block">传统认为,周文王姬昌在商朝末年,被殷纣王囚禁期间,在伏羲八卦图形的基础上,创作了六十四卦,故有"易经"之名。</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即为史证。</p><p class="ql-block">周公旦和孔子则分别对64卦,进行了后续的发展和完善。</p><p class="ql-block">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四儿子,在武王克殷后,增加了系辞和爻辞,这些内容丰富了《易经》的卦辞解释和爻辞内容,使得《易经》更加完善和系统化。</p><p class="ql-block">孔子撰写了《易传》,为《易经》增添了十篇内容(又称《十翼》)。</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易经》就是《周易》,一说因是周文王父子主创,一说《易经》成书于周朝,故而名之。</p><p class="ql-block">《易经》包含两部分,一是“卦象”部分,即六十四卦与卦辞,二是“爻辞”部分,是对每一爻变化的解释。它不仅在中国哲学、文化、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后世的道教、佛教、儒家、阴阳五行学说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易学被看作是理解宇宙和社会变化规律的钥匙。</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些内容的确切起源和作者,至今仍有不少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多个时期、多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还是按传统的说法进行探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方位上,伏羲八卦图和文王八卦存在差异。</p><p class="ql-block">伏羲八卦图的方位是固定的,讲究对应关系,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p><p class="ql-block">而文王八卦图则对乾坤两卦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将乾卦定在西北方,坤卦定在西南方,同时调整了其他卦位,如震卦放在东边,兑卦摆在西边。灵活、多变,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排列顺序,而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应用场景进行变化。</p><p class="ql-block">在象征意义上,文王八卦图引入了父母子女的象征关系,将乾坤两卦视为父母,其余六卦视为子女,这种关系在伏羲八卦图中并不存在。这种变化反映了文王八卦图对伏羲八卦图的扩展和深化。</p><p class="ql-block"> 文王八卦的贡献在于把先天八卦的自然规律引进到社会现实中,八卦里其实是相反的,把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变化作用于自然,是逆着推演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易经》64个卦象的结构布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卦象由六个爻(可以是阳爻或阴爻)组成,每个卦象都有一个卦辞,解释这个卦象的基本含义。每一爻也有一个爻辞,解释这条爻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比如渐卦的卦辞和爻辞解释图示)</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主要由周文王和周公旦所写(有"象曰"标志的),而《易传》则是由孔子撰写(如,"传曰"领起部分)。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易经》,又称《周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八卦图的形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生两翼形成的八卦图,道家理论、太极拳都在直接运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太极生两翼:是指宇宙万物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是阴阳未判、一切未始之始。在易经哲学中,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源头。而“两翼”通常指的是阴阳两极,它们是太极分化后的基本要素,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基础,如阴阳相生相克,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p><p class="ql-block">比如,《黄帝内经》人体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起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皆阴阳之变矣。</p><p class="ql-block">在太极拳中,太极生两翼的理念体现在拳法的阴阳变化和动作的缓慢流动中。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通过阴阳两极的相互转化来达到身体的和谐与平衡。太极拳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阴阳的变化,都可以看作是太极生两翼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两仪生四象:"四象" 指的是在阴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为四种不同的状态,如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四种状态代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通常用来代表四个方位的神兽,它们分别对应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称“四灵”。它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左青龙:代表东方,象征力量和吉祥。</p><p class="ql-block">右白虎:代表西方,象征勇猛和力量。</p><p class="ql-block">前 朱雀:代表南方,象征着繁荣和重生。</p><p class="ql-block">后玄武:代表北方,象征着智慧和平安。</p><p class="ql-block">这些神兽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经常被提及,并在建筑、艺术和日常生活中(如阴阳师对墓穴的罗盘定位)被广泛使用,表示方位和表达美好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四象生八卦:由八个基本符号组成,每个符号由三条线(横线或者断线)组成,分别代表自然界的基本状态和变化。这八个卦象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它们分别对应天空、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并且象征着各种可能的态势和变化。</p><p class="ql-block">4. 八卦衍万物:意味着八卦符号可以代表和解释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从自然现象到人的命运、社会发展等等。</p><p class="ql-block">5. 八卦定吉凶:八卦不仅仅是一种符号,还被用来预测吉凶祸福。每个卦象都有其对应的吉凶判断,这种判断基于卦象的象征意义、卦辞和变爻的组合变化,被用来指导人们的决策和行动。</p><p class="ql-block">6. 吉凶生大业:即吉凶祸福的变化会影响人的命运和大事业。</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有两种意见:一是有宿命观念,二是没有,理由是"易经"中的"命由天定,运由己作",关键时刻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p><p class="ql-block">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命运和未来的探索和思考。</p><p class="ql-block">综合来说,太极生两翼形成的八卦图是一个描述宇宙万物生成与变化的过程,它不仅体现在自然界的运作中,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武术、医学、哲学、建筑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哲学智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首发,抄袭必究,部分资料源自网络,如有雷同,一经指出,立即纠正。</p><p class="ql-block">(图片和音乐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