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段时间一直在湖北东北部一个海拔1千1百米的山上休闲纳凉。今年的武汉异常的热,在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及其它事务后,我便迅疾离开了武汉。远离酷暑,远离喧嚣,在这静谧的山峦之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咂着甘甜的山泉,修身养心,乐得个消遥自在!闲来无事,作为一个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职业人,不免有些手痒,不由得想要写点什么。</h3> <h3> 思忖之间,耳边响起一句古诗:“莫怪迟迟不归处,童年已梦遶林行。”那就写点童年吧!<br> 我的童年主要是在回龙镇度过的。我的父亲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我在老家出生后不久就随母亲到父亲所在部队过了几年军营生活。1963年,父亲转业被安置到回龙供销社,从此我们就与回龙镇结下了不解之缘。<br> 提起回龙镇,这可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这里出过的名人有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中共一大代表的陈潭秋,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著名文学家秦兆阳……回龙镇建于回龙山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回龙山称为“枣儿刺岭”,曾有九条小龙因触犯天条被玉皇大帝囚禁在岭上。玉皇大帝有言,若山下的铁树开花,就可返回大海。有一年上山敬香的香客因天气骤热,遂将花花绿绿的衣冠挂在铁树上,似满树的花朵绽放。九条龙见状欢呼雀跃,欢欢喜喜踏上了回归大海的路程。但在途中,有一条小龙依恋枣儿刺岭故土,毅然折返回山,不再离去,于是便有了“回龙山”之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此回龙山名声远播。<br> 回龙镇的中心是回龙大庙。相传该庙初为唐代功臣尉迟恭所建,在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沧桑,兴衰交替。据说明代的朱元璋或其陈娘娘曾在这里避过难,土地革命时期这里也曾成为农民暴动指挥所。现被列为文物保护项目。</h3> <h3> 我到回龙的时候,大庙已改成了小学。我就是在这里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肃穆的庙宇,幽静的空间,真是个就学的好地方!大庙前殿的两侧是东西钟鼓楼,斗角飞檐,相向而立,相互辉映。当时几位老师居住在这里,我曾多次进入其中找老师们借书求教。这两座楼宇在文革中曾遭受破坏,加上后来年久失修一度坍踏,近年来得以修复。大庙前殿门前中间是巨大斜向而卧的青石板,光溜光滑的。石板两侧是拾级而下的阶梯。当时放学时,许多小学生并不走阶梯,而是顺石板滑下,不知磨破了多少裤子,虽屡遭家中大人斥责打骂,但大家仍乐此不疲。</h3> <h3> 下了阶梯后,就是“三孔石桥”。桥墩为青石砌就,桥面铺白色石块,两边掘有放生池。桥、池四周立有汉白玉栏,蔚为壮观。在我们儿时的眼里,这座石拱桥就宛如天安门前的金水河桥巍峨屹立。一段时间,这里也曾十分颓败,近年也被修复。其兴衰之过程折射了时代的变迁。</h3> <h3> 大庙前殿的正对面是春台,其坐南朝北,古朴典雅,气派端庄。它既是全镇重要的活动场所,诸如开大会、放电影、演出节目基本都在这里进行,也是我们许多小伙伴玩耍的常驻地点。春夏秋冬,星转斗移,不知有多少个日子,我们在这里捉迷藏,比赛谁最先从台下上到楼顶。楼顶上错综复杂,朦朦胧胧,充满了神秘感。长期的攀爬造就了一个个小伙伴犹如小猴子一般,身手十分敏捷,上下翻飞自如。现在的小朋友是断然玩不了这样的活动吧!有哪个家长会让其孩子进行这样的危险活动呢?!</h3> <h3><br> 石桥与春台之间是一个广场。当时地面上铺的都是青石板,给人带来一种浓浓的古朴之风。两尊石人石马立在广场的两边,仿佛哨兵警惕地守护着故土。可惜这一切现在都荡然无存了。如何守好古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何维系传统而走向现代、走向未来恐是我们始终要面对的课题!</h3> <h3> 我的童年时代就物质生活而言可谓是极度匮乏艰辛,由如下这样一件事可窥其一斑。不象现在一般家庭煮饭都是用电饭煲,洗好米下锅即可,简单方便。当时,煮饭是先把米放在水里煮到一定程度舀出来,然后再蒸熟。有一次,母亲把半熟的米饭舀出来后,因临时有事外出了一会,等到她回来想把半熟的米饭拿来蒸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反复询问之下,原来被我们如饿狼般的四弟兄刹那之间干掉了。闻之母亲心酸地哭笑不得。<br> 虽然当时日子清贫,但童年的天真让我们不言苦和愁,不像现在的儿童要上这班上那班,补这课补那课,我们的业余时间基本是无拘无束,任意的玩耍。摘野果充饥,与小伙伴相互嬉闹,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如天马行空恣意挥洒,使我们的孩提时代到也另有一番情趣。<br> 孩提时代是幼稚的,谈不上对社会的观察认识,但那时候也隐隐约约、懵懵懂懂有了阶层的概念。一个非常直接现实的事实是,当时镇上按所属户口成份可划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吃商品粮的(我们家属这一类),另一类是农业户口。吃商品粮的家庭虽生活也很拮据,但粮食有基本的供应保障,小孩不用做农活,长大后也会安排有工作。农业户口的家庭则相反。因此那些农业户口家庭的孩子是十分羡慕我们吃商品粮的孩子。这种阶层的差异虽然与我后来更深入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到的阶层差异相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却强烈地播下了不甘于现状、不甘于平庸,要发奋学习、有所作为的观念种子。这为文革后恢复高考我能搭上时代的列车,首批考上大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做好了一定的准备。<br> 我在读小学时印象最深刻也是最喜欢的老师无疑是我的启蒙老师、班主任——韦老师。印象中,韦老师当时二十来岁,年轻美丽,白晰的脸庞上泛着红晕,笑起来浮现出一对好看的酒窝,在我们众多的学子心中简直就是女神般的存在!韦老师和蔼可亲,十分关爱学生,讲课时银铃般的声音洋溢在整间教室。我们入学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韦老师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有人写大字报批判韦老师小资产阶级情调严重,让年幼的我们无法理解,也开始体会到社会的复杂和严酷的一面。由于各种原因,有几十年与老师失去了联系,但师生情谊却始终难以忘怀,前些年经多方打听,终于探得老师现在居住地,我相约了几位小学同学前往拜望,畅述往事,高兴万分!</h3> <h3> 岁月流逝,童年已远。但那些天真烂漫的日子,就像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镶嵌在我们内心深处,仿佛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永远让我们回味无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