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旧报纸

蒋扬明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翻动书架时,发现了一份泛黄的旧报纸,对我而言,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报纸,这是一张美国伊利诺伊州Champaign-Urbana市2001年6月30日发行的<i>The News Gazette</i>,即《新闻公报》,有点类似我们城市的日报或者晚报。这份报纸勾起了我一段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报纸头版头条有一张照片,这就是我们在伊利诺伊大学上课时拍的照片。最右边那个就是小编本人。文章标题是“Chinese Teachers like East Centural Illinois”,大概意思是,中国教师喜欢中部偏东的伊利诺伊州。</p><p class="ql-block"> 6月29日,我们上着课,来了一男一女两个记者,他们跟老师沟通以后就给我们拍照,还采访了我们好几个人。第二天就见报了,而且还是头版头条!</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早上我还没起床,我的主家男主人Paul拿着刚从信报箱取来的报纸,冲到我房门口大声喊,Get up, Ben. See what I have here. You‘re a big fish! 起床了,本,看我手里是什么,你是个大人物啊!</p><p class="ql-block"> 家里正住着上了报纸头版头条的人物,Paul自然也是很高兴!我赶紧起床,Paul就带着我去了附近的超市,把所有当天的报纸都买下,一共也就是二十几张(因为几乎每一家都会订有本市报纸)。我就分给每个同行一份,自己保留了几份,没想到有一份竟然保存到今天!要知道,这些年经过几次搬家,我所有的照片都丢失了,一张都没有留下!</p><p class="ql-block">图片的文字说明:来自中国的蒋扬明(右)星期五在香槟市</p> <p class="ql-block">  《新闻公报》头版,头条为中国教师新闻,大图为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屈居头版第二!</p><p class="ql-block">小泉纯一郎(图左)在阿灵顿公墓献花圈,吊唁无名烈士。</p> <p class="ql-block">  说起我们怎么去美国大学学习,真是A long story to tell,说来话长啊。</p><p class="ql-block"> 大家可能还记得,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曾经有过一段比较友好的时期。政治经济贸易关系比较密切,人文交流也比较频繁而且方便。2000年前几年,每年暑假,美国、加拿大都派大学老师来中国,在多个省市培训中学英语老师,以提高老师的英语水平,称为大概是北美英语教师暑期培训吧,我参加了2000年在南宁的培训班。而从这届起,挑选其中一位优秀学员第二年到美国一所大学再进行一个暑期培训,我就是这样被选中。第二年,也就是2001年,与其他省市老师一共13人,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这次进修由中国教育部公派自费(从北京出发,国内旅差费自理,其余一切费用由美方负责),由于本人虚长几岁,被指定为领队,负责整个行程。</p><p class="ql-block"> 到了美国,我们基本上都是每一个人住在一户当地人家,所以,一下飞机,各自的家人分别把我们接走了。白天我们去大学上课,其余时间都跟主家生活在一起。我的主家很好,每个周末都带我去别的城市住一个晚上,这对我的口语以及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美国文化很有帮助。</p><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在伊利诺伊大学校园合影</p><p class="ql-block">后排站立右3是我们的老师Melissa Smith,右4是北京第八十中学刘墨桦老师,后排右5是小编本人,后排左3是老师Jill Knutson</p><p class="ql-block">北京第八十中学刘墨桦老师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伊利诺伊州的厄巴纳-香槟市是一座双子城,即两个城市连在一起,有时候也称香槟-厄巴纳,可能是看说话人来自哪个城市,就把自己的城市说在前面的缘故吧。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简称UIUC)可不简单,在美国也是top 10,排名前十。前几年有一个轰动中美的一位中国张姓女学者遇害案,就是发生在这所大学。</p><p class="ql-block"> 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于1867年。这里并不是大学门口,是公路旁特别建的一堵墙,在这显眼的地方布置校名。</p><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自网络,小编在此同样的角度拍过照片,已丢失。</p> <p class="ql-block">  伊利诺伊大学校园,该照片来自网络。看着这张照片,2001年暑假逐渐清晰起来。每天上午九点上课,十二点下课吃午饭,下午一点钟上课。吃完午饭后我们基本上都是在这草地上休息。我们多坐在树荫底下,其他的学生,大都光着背趴在草坪上晒太阳,尤其是女学生。</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下午第一节课,真是要命。吃完午饭,我们本来就会有个“饭后困”,另外还有一个时差问题,一点钟上课,正好是我们中国的半夜一点钟,双重睡意袭来,哪能不打瞌睡?我承认,下午第一节课我是迷迷糊糊上的,尤其是第一个星期。我都不好意思,跟老师说过这问题,老师表示理解。所以,我们常常是闭着双眼,而老师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一节课基本上就是这样度过的,时差调过来后,就习惯正常了。</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说这伊利诺伊大学校园的草坪,也是很有特点,点对点修了步行道,人有“抄近道”的天性,不愿绕过一大圈去到对面,插满“请勿践踏草地”,“请爱护草坪”的牌子都没有用。如果草坪铁板一块,每天数千学生无序踩踏,岂不一塌糊涂?</p> <p class="ql-block">  教学楼,该照片来自网络,但正好拍到了我们上课的教室。我们上课的教室就在图片右边的一楼。</p> <p class="ql-block">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文章里都写些什么。小标题说,教育工作者在伊利诺伊大学进修提高英语技能。首先采访的学员来自广东,主要聊的是天气。香槟-厄巴纳是农业地区,环视四周,看不到边的玉米地,玉米生长旺盛,气温虽高,也不感觉到有多热。还说到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出国,但是四处走动没有困难,因为能说一口好英语。</p> <p class="ql-block">  这一段提到我们这些老师的老师,Mellissa和Jill,她们的观点就是,如果说美中关系近来有那么一点点紧张(众所周知的间谍飞机事件,也就是中国南海撞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多邀请中国人来这里访问,感受我们的善意;或者派送我们的人去中国感受与这里同样的热情款待,不失为一个好主意。</p><p class="ql-block"> 小编想说说,尽管当时刚好发生了南海撞机事件,中美关系还没有闹得特别僵,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或者说,政府间关系比较紧张,人民之间交往还是非常友善的。我是个爱管闲事的人,爱看电视(也是学好英语的一条途径),尤其关注与中国有关的节目。有一个类似访谈,或者说是群聊类的节目,专门谈南海撞机事件。他们很狂妄,说The Chinese can never swim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意思就是中国人永远都游不过太平洋。还有一些话我都不想说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美国,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向路人询问,都得到热情帮助。有一次我在看电线杆上的广告,就有人上来问我需不需要帮忙,以为我遇到什么困难了。还有一次,我和刘老师搭公交车坐过站了,而且过了好几个站,看地图,离家好远,不知道怎么回去。要知道这里只有一路公交车,间隔时间很长,也没有出租车,因为人人都有汽车。人有告诉我们不要着急,在路口等着,因为开车到路口,都要停下来看看有没有来车才拐进新路。我们还真的等到了一位。这人开的是皮卡,车厢装满了东西,连驾驶室都塞满了东西。他看我们路途遥远,又是新来此地,他不辞辛苦,清空驾驶室,往他的目的地反的方向送我们回家。</p> <p class="ql-block">  这一段我就长话短说了,我们的老师说,我们是她们教过的最热情的学生。说实话,我们知道这样的学习机会太难得了,所以,光用勤奋学习没法形容我们的努力,我们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地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英语教学方法和技巧,尽可能多地了解美国文化和体验美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记者也问了小编两个问题,一是我来自哪里,二是问我对这里的印象如何。我如实回答,来自一个不大的城市,人口只有四五十万。他们的眼睛都鼓得圆圆的,一个五十来万人口的不太大的城市!他们这香槟-厄巴纳两个城市合在一起也不过十来万,伊利诺伊大学师生员工就占了上万人。我还说我喜欢这里的野生动物,我去学校要走一两公里路才到公交车站,路上很多松鼠,浣熊之类的小动物。</p> <p class="ql-block">  美国的报纸版面很多,一份报纸有的上百页至数百页,这几十页的算是少的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中学老师,到美国不光是学习英语,也考察美国的学校,这是我们考察的“犹大基督学校”。</p><p class="ql-block">北京刘墨桦老师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机场与Rena(前排右二,左一是北京刘老师)的主家告别留念。</p><p class="ql-block">北京刘墨桦老师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纽约世贸大楼,应该是在坐船去自由女神像岛途中或者是在自由女神岛上拍照。当时相机的像素低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只能看见模糊的影子。我现在的手机都是2亿像素,从那时到现在也只有短短的23年时间,变化多大啊!</p><p class="ql-block">北京刘墨桦老师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从网络借用一张清晰的照片来说点事。来到纽约旅游,一般都会到世贸大楼去打个卡,因为它当时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记得我们是在7月26日下午到世贸大楼参观,电梯直达楼顶。我与北京第八十中学刘墨桦老师一起逛。世贸大楼顶层就是卖纪念品的商店。在这里发生一件有趣而难忘的事。我们都买了一些纪念品。刘老师买了二十多美元,付款找零时出问题了。一个黑人姑娘售货员在电脑上敲了敲,给她100美元,好像只找了40多美元。刘老师说这不对,找少了,起码要找回70多美元吧。她咬定说电脑不会错。叫她口算一下就知道错了,她还真的不知道从何算起,在她的脑子里,这20几,跟70几有毛的关系啊!旁边一个年轻女售货员也在看,好像她也看出有点不对,但也不知道具体要找多少零。所以有人说西方孩子不会口算,还真的让我们遇到了。不知道是谁教她们的数学,肯定不是数学老师教的。刘老师叫她请经理来,她很不情愿地打电话,经理是一个中国女性,看就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三下五除二,一下搞定!由于耽搁时间太长,刘老师硬要她道歉之后,我们才匆匆离开。</p> <p class="ql-block">  我们7月26日在世贸大楼上面,9月11日,也就是46天后,9.11事件发生了。我们也算是能登上这即将消失的名胜景观比较晚的人群吧。</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看电视直播的同时,我打电话给我的主家和我们的老师,表达关切,他们都说没有上过世贸大楼双子塔,总以为会有时间,以后再去,谁知道他们再也无法去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做的事就要及时做,免得人生留下遗憾,后悔莫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岁月匆匆如水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机缘易逝岂容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今朝应把宏图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此刻当将壮志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未做之事心常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已失韶光梦亦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且趁风华行正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莫留遗恨度春秋。</b></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在伊利诺伊大学进修这个暑假,感慨良多。对于在那里学习的教学法,我感觉我更大的收获还是英语语言的熟练运用,尤其是口语。一般学生去美国学习英语,可称如鱼得水,但那叫learn,叫study;我们本来就会讲英语,就差那么一点点流利性,所以我们的老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们是去polish,叫打磨,经过这一个暑假真正沉浸式地打磨,光滑多了,也流利多了,可谓是如虎添翼。我是幸运的,我的主家每个周末星期五总要带我去一个新的城市住一个晚上,星期天带我去教堂,让我全方位地了解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体会美国的风俗文化(这是我们赴美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记得非常清楚我们去参观Rockhome(直译:石头家),这里住着一群来自欧洲的Amish人,现在欧洲也没有这个族群了,他们拒绝现代文明,不用电,不开汽车,一切靠手工。赖世雄《高级美国英语》教程第二课,就是The Amish,课文很长,有好几页,但里面内容我如数家珍,几乎都能背下这篇文章来!</p><p class="ql-block"> 本人先后去过除南美洲以外的20多个国家旅游,即便是越南老挝柬埔寨这样的国家,英语都是实实在在派上了用场,特别是在自由行的那些国家里,英语尤为重要。真正感觉到,英语为技,受益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异域言辞奇妙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英音习就惠无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处可为终生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闲时独赏外文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海交流凭此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方畅达赖其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勤修苦学精研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受益终身路自通。</b></p> <p class="ql-block">  英语其实就是一种技能,技能要学就要学到家,掌握了它才不会忘记。学会游泳的人,他永远会游泳;会骑自行车,永远都不会忘记。英语又何尝不是如此?久不用,一些词汇一下可能难以表达,但话应该还会说的(退休8年了,但我还是经常看英语视频,听英语广播节目以保持英语水平)。</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增大,也不太出国旅游了,最后的余热就是用在教育下一代吧。现在带着外孙到处转悠,全程用英语,谈天说地,见什么就聊什么。say sun,say moon,say stars,fish,dog,butterfly,无话不说。虽然外孙现在还不会说话,但我与她说“bird”,她父母与她说“鸟”,她都心知肚明,分得清清楚楚,毫无违和感。不过这也是做一个实验,小孩认知,汉语是从头开始,何不用英语试试?</p> <p class="ql-block">  人过六十是花甲,能过古稀是希望,耄耋想过是奢求,期颐之年属意外。现在任务就是带好外孙,享受而今现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耳顺年华岁月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含饴弄孙意难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堂前稚语欢声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院里童嬉笑语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自在优游观日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逍遥漫步赏云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人生至此心知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乐在其间何复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