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一马泰拉(Matera)

Mica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意大利南方城市马泰拉(Matera),一个神奇的地方。近些年,这个原本穷乡僻壤的小山城,越来越为世人注目,热度一涨再涨。有多达八部电影在此拍摄取景,尤其是相关耶稣基督的故事,一时间,她成了古代巴勒斯坦的样子,而一部007《无暇赴死》(No time to Die)的热播,更是让多少人心向往之,上了旅行计划的榜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3年,马泰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收入UNESCO名录,世遗评语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马泰拉的石窟民居和岩石教堂,是岩石切割定居点的典范,它们完美地契合了地貌环境和生态系统,并展示了数千年人类居住的连续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该城镇的建筑群和景观,杰出地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阶段和文化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与自然保持着和谐关系,即是特色文化,又是遗址,还是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集自然风光、文化特质和历史价值于一体,是马泰拉不同于其他的独有特质,也是地中海特有的景色和文化现象之一,2019年,马泰拉市被宣布为欧洲文化之都(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泰拉位于巴西利卡塔大区 (Basilicata Region ),全境几乎被亚平宁山脉覆盖,极少平原。山地贫脊,岩石土壤脆弱,森林大部被砍,自然条件恶劣,是意大利全境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据考,这里有人居住的历史很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有近上万年的人类居住史,仅次于阿勒颇(今叙利亚),是世界上 最古老并且持续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穆尔吉亚 (Murgia上图)是一片石灰质高原,以深沟、断层、裂缝、沟壑为特征。石窑洞屋正是适应此种生态环境的产物,是人类适者生存的范例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格拉维纳峡谷"(Gravina di Matera上图),本质上就是一条大裂缝,它将山体一分为二切割成了两个部分。马泰拉老城区萨西(Sassi ),坐落于峡谷的右岸,石窑民居沿着半山腰叠建,逐渐生长到高地平原。左岸依然呈现自然的原生状态,现在是受到保护的穆尔吉亚国家公园(parco della Murgia Meterrn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新年伊始,借此次普利亚大区(Puglia Region)之行,到访了马泰拉,该城恰好位于两大区的交界处,所以列入同一个旅行计划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驱车沿着丘陵起伏的山路进入了马泰拉地界,却始终不见老城萨西的踪影,这与意国境内多数建在山顶的古城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预定的岩石洞屋旅馆,位于萨西的萨索巴里萨诺区,由于地处历史中心,马泰拉政府规定,外来车辆一律不准自行驶入古城。市府规定,先要将车停在指定的停车场内,缷下所有行装,再由摆渡车送你到预定的住所,离开时同样由他们接送回停车场。停车费自付,24欧元/天,不便宜,却一切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指定的停车场位于高地新城,全然一副无聊的现代化城镇模样。摆渡车载着我们一路盘旋下山,转过几个弯道后,粹不及防间,萨西古城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惊喜之余才意识到,原来萨西的位置会这么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意想体验一下洞屋的感觉,特为选择了这家位于峡谷边带有露台的民居旅馆。进得门来略感意外,两间宽敞的岩石洞屋,干净整洁,现代化设施一应齐全,包括网络系统(上图左)。餐厅由数个洞屋组成,颇具规模,特色兼顾舒适,提供可口的意式早餐(上图右)。萨西重建后,此类旅馆和餐厅,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特色城镇特色体验,成为马泰拉旅游经济的主要支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洞屋居所的露台自然朴素原始,却并不妨碍凭栏观景的心情。对面的这片石山,并不高却很陡,密密匝匝的石窑洞屋覆盖了每片山岩, 层层叠叠,一路从山底漫延上去,混乱之中错落有致,充满着古朴自然的情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片民居群落是历史中心区最古老的部分。山顶大教堂所在地方,即最初有人聚集居住的核心源--"奇维塔" ("CIVITA" 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元8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开始越过了奇维塔的围墙,向核心区两边挖掘,经年累月的不停扩展,最终沿格拉维纳峡谷形成了两个洞屋居住区:萨索卡维沃索(Sasso Caveoso)和萨索巴里萨诺 (Sasso Barisano),它们和Civita(奇维塔)一起,组成了马泰拉最古老的内核萨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3世纪,两区之间建起了罗马式大教堂。15世纪,有了Casalnuvo新区。17至18世纪,随着富人在萨西的落地,山顶平原被开发,皮亚诺(al Piano)富人区形成,城市开始有了支柱群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落脚的民居旅馆,正处于萨索巴里萨诺区的中心,从这里去往老城的任何地方都十分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到马泰拉来,一定不要急忙忙地赶行程,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最好能留宿一或两个晚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萨西的夜晚很美,魅力迷人。这里的天空少污染,多纯净,夜幕中仰望,肉眼可见点点繁星闪烁的星空。登上高处,星空之下万家灯火通明(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入夜,洞穴酒巴和餐厅内坐无虚席,就餐必须提前预定座位,令人大呼意外。这样的马泰拉,与我想象中的"鬼城"相去甚远,要知道,很长时间以来,她一直被称之为"意大利的耻辱"之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泰拉的历史冗长而繁复,始终与贫困二字相伴。在进入了20世纪之后,更是逐渐衰败,与现代进程渐行渐远,成了被时代遗忘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揭开马泰拉面纱的是位名叫卡洛.莱维(Carlo Levi)的作家,他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期间,被流放到了意南,亲眼目睹了萨西马泰拉极度落后和贫穷的生活状态。简陋的窑洞中,没有电、没有净水,没有最基本卫生设备,居民终日与岌岌可危的居所,污浊不堪的环境为伍。如此原始的生存环境,令莱维震惊不已。1945年,莱维的回忆录《基督停在埃博利》(《Christ Stopped at Eboli》)出版,书名源自当地的一句谚语,表明这是个被上帝和国家抛弃的地方(埃博利城距马泰拉以西约一百多公里)。该书的面世,首次揭开了萨西恶劣的生活条件,严重滞后的经济不平等现实,从而引发了意大利全国范围,各种领域的大辩论,由此启动了文化和社会改革的浪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时意大利政府,以洞穴生活不再适合现代人类生活,随时会暴发瘟疫为由,宣布马泰拉为"国家的耻辱"。从1952年开始,政府实施了一项清空计划,以强迫性手段疏散居民,迁徙至现代化的住宅中。萨西的居民被强制离开了,同时离开的还有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为此遭到了专家们的强烈反对。学界认为,政府这番毫无保留完全清除的作法,是对传统生存形态和文化的破坏,那些环境良好的洞穴和纪念性的综合建筑群,完全可以通过高效技术加从修复,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使历史保存下来。正是社会各界的参与,政府最终方弃了坚持,法律清空计划只做了一半就停止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萨西崩溃"不仅仅引起了社会不同领域的广泛关注,甚至形成了"废墟文化"或"纪念碑式孤芳自赏"这两个美学派别,上升到了艺术价值的高度。史家的着眼点则更为深远,认为马泰拉的城市起源,必须放置在地中海世界的文化现象中去认识,生动地形容萨西居民为"穿透洞穴的人",他们将自身渗透入岩石本身,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融入环境,成为这座石头城的一部分,是与自然契合的成功典范。显然,学界的务虚和政界务实之间有着很大的鸿沟,双方彼此理解、尊重、协商,才做出正确的决择,这是对待人类文化遗产最应持有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3年,萨西岩窑民居及文化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事成了马泰拉关键性的转折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30多种语言,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出版了马泰拉的文献,发起了一场强大的信息和研究运动。在之后的三十年中,国际性修复活动正式启动,马泰拉俨然变成了一座成功案例的城市实验室。大量资金投向这个古老城区,恢复其名号和历史地位,重新定义为以文化为目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彻底完成了从"耻辱到骄傲"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么来马泰拉看什么,又该如何规划行程呢?关键取决于你来访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你匆匆忙忙时间有限,或只想浅尝即止,可参考官方的推荐。官方制定的标准路线,主要环绕老城边缘,不大深入萨西内部,路面情况平坦,坡度不大,省时省力,适合体力有限,身体状况不好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体验,以我之见,最好的准备就是不准备,随心所欲,直情径行即可。萨西的本质是一座过去时的城镇,从古代走入现代,并未脱离古代,也不远离现代,文化上的连续性从未断过。因故,太多的景点目标设定不是必须的。走进萨西即是目的,散淡随性,且行且止,让自己迷失在由山径、石阶、洞屋、庭院、岩洞教堂构建的网格中,品味所谓"废墟文化",领会"孤芳自赏"的寂寞,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也让自己暂时忘却现实纷拢,摆脱尘世的喧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你以摄影和自然景观为目的,马泰拉有若干处最佳观景点,可以满足你的愿望,下文会有所涉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时间分配上,可按照奇维塔,萨索卡维沃索和萨索巴里萨诺三个城区加以考虑,结合你的兴趣点可多可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萨西洞穴民居从山腰叠到山顶,共有12层,高度380米,除了石头就是石块,不是爬山就是下坡,部分路段坡度较大,抓地登山鞋必不可少。石头城内的"闲庭信步",体力消耗比较大,又少植被树木,需要防晒,备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住的洞屋属萨索巴里萨诺区,地处阿多奇奥大街南端(Via d'Addozio),这是一条位于格尔维纳峡谷边的观景大道。大街南头与著名的圣母之路(主观光大道)相交,北头是萨西古城的北入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坐在民宿门前的庭院里,目光随着大街的曲度蜿蜒向北,一边是深谷和高地,一边是富有特色的建筑群,二者相互依存,人文和自然高度合谐。街的北头地势较高,岩石山顶上赫然一座巨型宗教建筑群格外醒目,攫取了我的目光(上图)。这是一座精致气派的巴洛克风格宗教建筑,与石窑洞穴群落即不同档次也不同时代,不清楚为何会出现在这个穷乡僻野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怀着不解与好奇沿街北上,教堂正门旁立着名牌,圣奥古斯丁修道院(Convento di Sant Agostino 上图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介绍,该修道院建于1592年,是一组以圣母玛利亚感恩教堂为中心的宗教场,最初由一群奥古斯丁修士所建,后成为圣奥古斯丁骑士团所在地。圣奥古斯丁教派,为天主教一个托钵修会,是13世纪托钵修士僧运动的一部分,最初由隐修团体发展而成,行为举止遵循希波圣奥古斯丁(基督教圣师之一)的规则。后来转变为新的宗教形式,在欧陆广泛传播,将修院生活带入城市,服务于民,这应该就是教堂建设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马泰拉省成立于17世纪中后期,首府即设在马泰拉市。这一时期,有钱人开始迁入高地,逐渐形成了高地富人区,建设了许多与之社会阶层相匹配的宫殿、教堂和修道院,风格追随当时流行的设计形式,圣奥古斯丁修院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修院教堂建成后是否服务于穷人阶层,尚不得而知。贫穷者仍旧拥挤在山腰间的狭窄地域,以洞穴教堂寻求宗教信仰,慰籍心灵,两级生存状态持续加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8世纪,战争波及此地,宗教活动停止,修士被遣散。之后,修院先后作过兵营,关押战俘的监狱、流浪者的庇护所以及养老院,目前为文化遗产监管机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在看到这座建筑物,是1973年地震之后修复的样子。修道院占据有利的地形,一面守护着萨西的北门,一面居高临下俯瞰格拉维纳峡谷和和圣母之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图摄于圣母之路大转角处,清晰展现了修院所处的位置,顾自伫立于荒野山谷之巅的恢弘气势,孤寂而震撼,非常抢镜,夺人眼球。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奥古斯丁广场平台,是马泰拉欣赏奇维塔风景的最佳观景点之一,为摄影师和风景爱好者衷爱的理想之地,不容错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平台南侧视野全开,从这里望去,展开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奇维塔和圣母之路的全景图。该画面为马泰拉最著名的风光之一,常被作为该市的标志性名片,在旅游官网及众多礼品商店占有极高的出镜率(上图),许多人正是被这张画面所吸引,在心里种下了马泰拉这棵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奇维塔的最高点,座落着马泰拉宗座大教堂,高耸的教堂钟楼在蓝天之下格外醒目。以教堂为中心的区域,就是萨西最初建立定居点的地方。之后陆续来到这里的人,以此为源点,掘岩凿洞而居,渐渐形成了眼前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元前251年,罗马人建立了马泰拉镇。那个年代,无论在地球的东方还是西方,都正处于古代群雄争霸的状态。西方的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势头正猛,与迦太基人兵刃相向(布匿战争),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打的不可开交。在遥远的东方,秦国同样已崛起于七雄,欲灭六国而一统江山。马泰拉市诞生于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风雨历程两千多年,没有中断,也没有被毁灭,不能不说是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进入齐维塔的全是山路,难易略有差别,我们从驻地附近的小路上山,终点山顶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远观看似杂乱无章的岩穴洞屋,实则是分层建造的,层与层之间,近路有石阶梯,很陡,远有盘山路,坡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多数的民居实为内洞外房,品质优劣见贫富差距。街窄巷小,空间逼仄,互相挨挤着顺坡度起起伏伏。一路走来很少能见到土地,植被,几乎全是石头。民宅门前即使有花卉,也是栽在盆里,挂在石墙上。偶遇有方小庭院的人家,同样只有盆栽没有种植,名符其实的一座石头城(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奇维塔山顶只能容下一座大教堂,宗座级,现为马泰拉总教区主教座堂,献给圣母玛利亚,供奉马泰拉守护神圣布鲁纳圣母和圣尤斯塔斯。"布鲁纳(Bruna)"一词,据说是指圣母面部的深色皮肤。还有说是伦巴第词语"盔甲"或"防御"的意思,特指城市上空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伦巴第人是日尔曼人的一支,5世纪自北方入侵意大利,并于8-11世纪占据并统治意南部地区,在巴西利卡塔建立了贝內文托公国,马泰拉为公国的一部分。11世纪之后,伦巴第人虽然败给了诺曼人,但并没有完全退去,持续与几方势力争夺,所以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教堂外观带有明显南部阿普里亚地区风格,正立面装饰的浮雕,饱含了许多宗教细节,大多于"亚伯拉罕系三宗教"相关,反应了该地区所持的的宗教信仰和信息(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修建过程中,在地表深层中发现了古代房屋层、早期教堂和人们生活的痕迹,为早期历史提供了证据,被形容为"马泰拉古代生活的X射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内部与外部反差很大,色调明艳,装饰过度,明显不在一个时间段上。后期精心的装修,追随了17/18世纪的主流风格,除开部分壁画和柱头外,基本都不属于原生状态。最具代表性的是中殿的天花板,色彩鲜艳亮丽,改建于1719年,原来的木桁架屋顶被完全覆盖在里面(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广场平台是又一处绝佳的观景点。从这里,你能俯瞰和远眺萨索巴里萨诺的全景画面,视线由近及远,甚至可以触及高地社区的宫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傍晚时分上来最好,能亲眼目睹夕阳西下的过程。日头下堕的片刻瞬间令人心动,是我见到的萨西最美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冬季日短,早早的已经有很多人在平台守候。随着日渐西斜,骄阳一点点地沉下去,光照由灸热渐为柔暖。天际边的残阳暮景,如金似血,层层叠叠渲染开来,美到惊艳。此刻的萨西古城沐浴在霞光下,通体被抹上了一层金色,柔润而温暖。夜幕降临,灯一盏盏地亮起,一处两处,直到万家灯火(上图)。此刻的萨西便有了现代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奇维塔的外貌,恰似个"半岛",三面被格拉维纳峡谷环绕,只有南面向后扩展成萨索巴利萨诺、高地富人区和现在的新城。东面,沿峡谷走势延伸开的部分,是萨索卡维沃索。一条环绕峡谷的大道, "圣母大道" ,观景交通两用。 西起萨索巴利萨诺,向东止于萨索卡维沃索,连接萨西三城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母大道是萨西重建的重要工程,也是官方推荐的主要游览路线,路面质量很好,不用爬坡,沿途设有多处城区和峡谷观景点。最值得参观的的古迹,为美德圣母教堂(Chiesa  Madonna  della Virtu),这是马泰拉最有名的岩洞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图为环道的西端,拍摄位置在教堂顶层。远方是高耸于岩石顶上的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右为格拉维纳峡谷和穆尔吉亚国家公园,左边高大直立的岩壁就是圣母教堂的前立面,山体被挖掘成一座巨型多层的岩洞教堂(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岩洞教堂是马泰拉的特色之一,现共存有150座,美德圣母教堂是其中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宗教场,也是最重要的古迹之一。教堂挖掘于10/11世纪,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213年,该建筑群由巴勒斯坦裔本笃修会使用,17世纪曾进行了修缮,后期一度被弃之不用,成为非法垃圾堆集场。1967年后,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又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洞穴教堂内部出乎想象的宽敞高大,特别是大殿,俨然已具有了罗马三殿式的特征(上图左),这在我参观过的其他岩洞教堂中,仅此一座。整个洞穴建筑群面积很大,由十几个凝灰岩石窑洞屋组成,上下共有三层,感觉这片山体基本上被掏空了,据称这是该市最复杂的岩洞教堂。洞壁上残留有少量壁画,大多斑驳陆离残缺不全,唯有二层这处小堂的祭坛画,圣约翰受难像保存的十分完整(上图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开教堂后,大道曲曲弯弯一路向东,引导你进入了萨索卡维沃索。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独立巨石,赫然耸立于城区入口,占据了最显著的地理位置。这是最著名的蒙特罗内巨石(Montrrone Rock),被誉为马泰拉最美丽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巨石顶部的岩石教堂,正式名称为"伊德里斯圣马利亚教堂"(Chiesa Santa Maria de Idris),同样以其无法抗拒的地利优势,在一众岩石洞穴宗教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萨西最热门的打卡之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观赏或拍摄蒙特罗内巨石全景的最佳视点,位于对面山坡一处名为"Fontana dell'Amore Statues"的平台之上(上图)。平台提供了开阔的视野,以巨石为中心,包括了下方的圣佩特罗广场和教堂、卡维沃索民居群、格拉维纳峡谷和高地平原的无尽风光,景致饱满,层次丰富,是马泰拉又一处最佳观景点,不可错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走进看,岩石教堂的"外壳"就是一堆乱石,表面已严重风化,除了岩顶上竖立的十字架外,看不到一丝宗教场所的外部特征。巨岩的内部基本被掏空,数个洞穴组合成一个洞穴综合群,供奉崇拜圣母。Idis"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指明道路的人",这种对圣母玛利亚的称呼,流行于拜占庭帝国时代,其崇拜应该是由君士坦丁堡传入的意大利南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历史上,马泰拉和其他南部地区一样,统治者来来去去的变化,争夺从没断过。9至10世纪时,正是拜占庭人统治的时代,他们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得了这块土地,伴随而来的是东罗马帝国宗教文化的流入和影响,无可避免地波及到这块贫瘠的穆尔加亚(Murga)。传道者和信徒投入了极大的宗教热诚,在此掏山挖洞,建起百余座岩石洞屋教堂。谁说"基督停在了埃博利",以我之见,马泰拉或许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伊德里斯圣母堂内部很不规整,8/9个尺寸不一,形状各异的洞穴,低矮阴暗,分不清中殿等结构,据说其中还有修道院的部分。实际上,洞屋内最多的是壁龛,少许龛内尚存有圣人的壁画,年代跨度从12至17世纪(上图)。教堂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14世纪早期,真实的存在应该更早,只是没有任何记录可寻。上千年间,阅尽春秋,沐雨栉风,饱经沧桑,犹如一座历史悠久的纪念碑。其实教堂本身没多少参观内容,这类教堂看什么不重要,重在你有机会走进古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环境,穿越时空,体验下历史是个什么东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门前平坦宽敞的广场是马泰拉又一最佳观景点,由东向西展开的岩洞民居全景,画面层次感极强,场面壮观令人震撼(上图)。广场还建有小径,环绕蒙特罗内岩石教堂,360度展现山城风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蒙特罗内广场平台,奇维塔老城一揽(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萨索卡维沃索还有一处教堂,圣露西亚阿勒马尔韦岩洞教堂(Chiesa Santa Lusia alle Malve),是我个人认为最值得参观的一座,推荐的理由,是其中保存了用古老艺术方式制作的精美壁画(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该教堂距离蒙特罗内巨岩很近。外观破旧,岩壁残破风化,一个门洞,几扇破窗,门洞内漆黑,见不到一丝光亮,若不是门口立着的牌子,决不会想到这里还是个宗教场(上图右下)。教堂不免费,仔细看了牌子上的票价真不便宜,便有些犹豫,于是便试着先走进洞门,试探值不值当?门洞里挂着个厚布帘子,将洞内遮的严严实实,难怪黑的可怕。当我掀开帘子的瞬间,只一眼便被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吸引,便没再犹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门洞内,别有洞天,豁然开朗,意想不到的高大宽敞。整个岩洞经过了仔细的修缮,结构如常,几个礼拜堂,祭坛,供奉圣母和圣人。重点在壁画,保存的真好,画幅很大,分布在柱体,墙壁,祭坛两侧,最显著的是一排细长型的壁龛画廊,虽然仅存只有两幅画作,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上图右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些壁画大多制作于13世纪下半叶,早于湿壁画时代约一个世纪,创作过程繁复,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绘画艺术。现存壁画经过修复后恢复了原有的明艳色彩,十分难得。其中有几幅堪称佳作。如,1,"圣母哺乳图"(上图左上)。2,"大天使圣米迦勒"(上图右上壁龛画廊)。该画作充满细节,大天使双手所持之物,分别代表了拉丁基督教和东方正教的和谐融合,确实很少见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最初属于第一本笃修会的女修院,专事崇拜圣露西亚。圣露西亚在意大利南部很受欢迎,被视为多地的保护神。她是西西里岛人,在叙拉古被罗马人杀害,殉道时非常年轻。供奉她的教堂,我们在意南其他地方遇到过,但岩石洞穴形式的还是第一座。16世纪后,女修院搬迁至新址,岩洞教堂的一部分被改建为住宅,难怪外壁上开了不少窗。目前,大部分的崇拜已经不在这里举行,唯独一年一度的圣露西亚节仍坚持从这里开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推荐一处有趣的酒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距圣露西亚教堂不远有一堆嶙峋乱石,商家脑洞大开,利用地形开了家特色酒巴。石阶,石壁洞龛,空地上,随意散落些软垫,人们习地而坐,随意松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融为一体,很有趣的一种体验(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拱门观景平台(Tre Archi)是马泰拉最佳观景点中最热闹的一处。说是平台实际就是个小露台,由三座圆拱形成的门廊,是通向小露台的必经之路,故名"三拱门"。另一名称路易吉.格里奇奥露台(Belvedere Luigi Guerricchio),是为了纪念马泰拉画家路易吉·格里奇奥。这处观景点之所以人多,一是邻近著名的维托里奥·威奈托广场(Piazza Vittorio Veneto),二是场景壮观,特别是可以欣赏和拍摄到大教堂全景的正面照,为摄影爱好者最爱(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维托里奥.威奈托广场,与"三拱门"毗邻,为历史中心的主广场。这里自17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了富人聚集的高地平原区"Al Piano"。广场上拥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教堂建筑、多元文化中心和商业场所,是马泰拉近代历史进程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来这里的人,大多不是为了看富人的建筑,而是前来参观广场中央下方的公共蓄水池"----帕隆巴罗 .隆戈"(Palombaro Lungo)。"Lungo"是意语"长"的意思,故名思意这是个"长水井"或"长型蓄水池"。从凝灰岩中挖掘而就的这座巨大蓄水池,代表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马泰拉复杂的水源收集和供水系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马泰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图所示即广场中央蓄水池入口(上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一条下行长铁梯的引导,你进入了一座由岩石构建的地下迷宫,沉浸在石柱、岩石拱门、石墙和石洞的地下世界里,其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座巨大的地下蓄水池,深16米,长50米,形状细长婉蜒,名符其实的"Lungo"形态。水源取自周围山丘的泉水和雨水,凝灰岩墙壁上覆有特殊的防水灰泥,蓄水容量可达500万升(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挖掘蓄水池原本就是马泰拉人供水的主要方式,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如同大树的根系一样,相互连接,延伸到地下各处。广场中央最初只是挖了一口钟形泉水井,人们从地面井口取水。1893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需水量随之增加,原有的水井已然不能满足需求,政府决定扩大挖掘。工程同时吞併了四个原有洞穴和另一个蓄水池,扩建后的"Lungo"一直使用到1920年,直到普里亚渡槽建成,将水引入马泰拉市为至。引水渡槽彻底终结了Lungo的使命,再后来,它就被彻底遗忘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1年,马泰拉市政府决定对广场进行扩建,地下蓄水池再次被提起。因为年代久远,人们只知道它的存在,而且仍应该蓄满了水,却没有人见过内部是个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探查是由Enzo Viti带领他的两位学生进行的,他是马泰拉地下世界的专家,正是因为他对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探查,引起了UNESCO的关注,使得马泰拉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行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两位潜水员首次潜入地下水库时,发现池底堆积了几个世纪以来从水井口丢进来的东西,其中许多是取水的水桶。上图右是从内部看到的取水口(上图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今天,我们可以轻易地经铁梯走进"水库",亲眼目睹地下水池的全貌(水位被降低),充分欣赏这一古代水利工程杰作,Enzo团队功不可没, 马泰拉人同样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特别是他们对古代文物的敬重与保护,无疑是我们人类的幸事,令人由衷地佩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蓄水池广场返回萨索巴里萨诺途中,会经过乔凡尼·帕斯科利广场(Piazzetta  Giovanni Pascoli)观景点,这是又一处马泰拉最佳观景点之一,一处由小街巷、露台、石头建筑组成的迷宫画面(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后是穆尔吉亚(Belvedere  Murgia Timone)观景点,该地距离市中心有点远,但绝对值得前往一游。位地点在穆尔吉亚国家公园山顶平台的峡谷侧。前往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开车,二是徒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你是自驾者就很容易,在GPS指导下可轻易到达那里。需要注意的是停车规定。观景区内不允许车辆驶入,停车场距观景点只能徒步,步行距离约2-3公里,但在最后一公里的范围内,都可以观赏到马泰拉全景和格拉维纳峡谷的壮观场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没有车,又如果你是徒步爱好者,可经深谷地的徒步路线到达。这是条很艰苦的步道,起始点在圣母之路东侧,先要一路下降到峡谷深处,之后再爬上陡峭的岩壁,才能到达对岸的高原顶部。该步道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善于徒步者不宜以身试险。我们恰巧就遇到有徒步者受伤,被直升机自深谷地救出的事情发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来穆尔吉亚,依然是日落时段最好,风景变化莫测,残阳如血,美不胜收(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就是马泰拉,一座古代的现代化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