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b>:2024年7月24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点</b>:开封新区五大街与六大街之间郑开大 道北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介</b>:开封市博物馆1962年3月成立,原址位于三胜街,是在河南省博物馆迁往郑州后的原址上筹建起来的。1986年在风景秀丽的包公湖畔扩建新馆,1988年9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3月开封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3月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54286平方米,馆藏文物8万余件。2017年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b>《开封府题名记》碑,大晟夷则编钟,唐三彩抱鸭女俑瓶(1号厅不开),玫瑰紫窑变瓷碗,白釉珍珠地娃娃卧莲瓷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印象</b>:开博非常大,逛了一整天才勉强看完。北宋是开封的高光时刻,精品都集中在这个展厅。书画都是复制品,这有点遗憾。《开封府题名记》碑可惜存在库房,看到的是拓片。临展厅太多,不开放的也多。总之,更多的是眼花瞭乱的惊喜,也有小失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博物馆主体建筑</b></p><p class="ql-block"> 开封博物馆的外形就像一座城池,以北宋开封城三重城的建筑格局为灵感,将博物馆分为了外围、环形内院和中心三部分,四个角上较低的建筑宛如角楼一般,拱卫着中央高耸的宫殿,再搭配以土黄的墙面,再现了宋代建筑群的真实模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厅:宋徽宗赵佶《瑞鹤图》</b></p><p class="ql-block">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气度雍容的画面,宋徽宗的《瑞鹤图》。这件浩大的墙面艺术装置采用古代缂丝概念,由金属钢管编制而成。每一面都是四层钢管,四层叠放,长短错落有致,内外通透,距离精密。</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一幅壁画——《源远流长》,由骆驼、铁塔、河流等元素组成,并与地板的海浪花纹融为一体,象征着海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但由于《瑞鹤图》颜色素雅,稍不注意就会忽略过,仔细看,也很难看出画的内容。如果不了解宋徽宗的《瑞鹤图》,就更难理解这幅图为何要放在大厅。</p> <p class="ql-block">二楼《东京梦华》宋金厅展出了《瑞鹤图》的复制品。因为放在玻璃展柜里,柜里光线暗淡,柜外灯光闪烁,布展不太科学,细节看不清楚,拍照效果也不好。</p><p class="ql-block">《瑞鹤图》真迹在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瑞鹤图》(网络图)</b></p><p class="ql-block">《瑞鹤图》描绘的是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彩云缭绕下的汴梁宣德门,是赵佶难得的诗、书、画具为上乘的书画珍品。画后有作者赵佶以瘦金书自题,所述之事与《宋史·仪卫六》载“政和二年延福宫宴辅臣,有群鹤自西北来,盘旋于睿谟殿上,及奏大晟乐而翔鹤屡至,诏制瑞鹤旗”相互印证。</p> <p class="ql-block">其中两只鹤立于殿脊之上,并呈对称回首相望状。左侧一鹤稳立,扭头作引颈高歌状,与众鹤呼应;右侧一鹤则立足未稳,姿态生动,颇具动感。</p> <p class="ql-block">众鹤呼应呈环形,围绕着屋顶上空盘旋翱翔,神态各异,姿态优美,有的昂首仰望,有的曲颈回首,各尽其态,栩栩如生。空中仿佛回荡着悦耳的仙鹤齐鸣。天空用石青色平涂,顿使玉宇澄清,映衬出白鹤的圣洁与华贵。</p> <p class="ql-block">徽宗赵佶信奉道教,以道治国, 自称道君皇帝。《瑞鹤图》画面充满了道家的宁静与预言。蓝天祥云,鹤舞于金色的殿顶,是徽宗对于天地人合一之解。仙鹤有表明志向高洁、品德高尚之意,又是代表长生不死的神禽,以此“祥云瑞鹤”来隐喻王朝的吉祥。</p><p class="ql-block">现在知道,为什么这幅图要放在大厅了吧!因为寓意太美好了。</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样一幅展现太平盛世、预示祥瑞之兆的作品,却似乎成了北宋王朝灭亡的回光返照图。</p><p class="ql-block">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尽掠九十二府库160余年所积藏的金银财宝、书画珍玩等,连同徽、钦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余人席卷北去,《瑞鹤图》也难逃悲惨命运,散落民间,后由元胡行简、明项元汴、吴彦良等人递藏。清朝入内府,倍受乾隆、嘉庆、宣统诸帝珍爱。</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7日,溥仪随身携带数箱珍贵书画及珠宝玉器欲乘机逃往日本,途经沈阳时为人民解放军及苏军截获,一批重要文物随即被护送到东北银行代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鹤图》。1950年,劫后余生的《瑞鹤图》等一批清宫散佚书画入藏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终得安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厅时光钟:时光穿梭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的墙上有一面大钟,我称它为开封时光钟,时光钟的刻度与一般时钟刻度不一样,是以开封从古至今的地名变迁为刻度的。</p><p class="ql-block">从时光钟刻度面可以看出,开封历史上曾叫老丘、仪邑、大梁、夷门、启封、浚仪、开封、梁州、汴州、陈留郡、东都、东京、汴京、南京、汴梁。时光钟浓缩了开封几千年的盛衰兴亡。</p><p class="ql-block">开封是北宋的东京,帝国的都城,公元960年北宋开始,1127年寿终正寝,历经九帝167年,富丽甲天下,繁荣兴旺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此厅维修不开放(有点失望)。查阅历史,开封是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老丘,就在开封近郊,另外,开封历史上还有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七个王朝建都于此。</p> <p class="ql-block">《东京梦华》宋金展厅才是开封博物馆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中外历史学家对北宋的评价都很高,汤恩比说,如果让他选择,他愿意活在中国的宋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开封府题名记碑</b></p><p class="ql-block">高214厘米,宽96厘米,厚24厘米,四周以蔓草和缠枝牡丹镶边。碑额篆刻“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文为楷书,共21行,每行字数不等。碑文内容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二月,即公元960年,到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共计146年间183名开封知府的姓名、官职、上任年月等,是记载这一时间内,有关开封府历代行政官员最完整的资料。</p><p class="ql-block">在碑的中部有一处凹痕,凹痕处被磨去的名字是包拯。包拯于1057年正月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虽然在开封府任职仅一年零三个月,但他革除弊政,执法如山,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人称“包青天”。所以后人在观看时就不由得要去摸一摸包拯的名字,时至今日,包公的名字几乎见不到,只留下了半指深的指痕。</p><p class="ql-block">除包公外,提名记中还记载有许多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如欧阳修、范仲淹、寇准、蔡襄等等。该碑原立于宋开封府衙署之中,明朝末年黄河水淹开封。清初迁开封府署于今开封县街,在府署前建包孝肃公祠把该碑移到祠内。民国初,废府存县,石碑仍存祠内。1971年,它被运回开封市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北宋园林</p> <p class="ql-block">北宋货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钧窑玫瑰紫窑变瓷碗:宋代瓷器的神奇之作(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宋代的钧窑、汝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一件件瓷瓶、瓷盘、瓷碗、瓷罐、瓷枕,陈列在陈列柜中,静静地迎接着人们惊艳的目光。</p><p class="ql-block">宋代钧瓷窑以紫色、红色最为难得。 天青色、玫瑰紫交相辉映的宋钧瓷碗,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因其艳丽炽热的玫瑰紫而成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白釉珍珠地娃娃卧莲瓷枕——宋磁州窑精品(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此瓷枕是一件宋代登封窑(磁州窑系)烧制的陶瓷精品。瓷枕豆形,枕面纵19.5厘米,枕面横30.9厘米,高15厘米,白地绘赭石色花。</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画的传世之作,开封博物馆专门开辟清明上河图展厅,非常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兼具顶级艺术品与珍稀历史文献的双重属性,造成其问世后的900多年时间里命运多舛,并演绎出了“四次被盗、五次进宫”的离奇曲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明朝太监冯保收藏后的跋文及钤印</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的东京汴梁的情景,壮丽的画卷,呈现了宋朝时开封的盛世景象。着重反映了东京清明前后的经济生活及习俗,生动形象地记录了12世纪开封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生活面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开封博物馆的张择端版本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精心仿制的,据说仿真度可达到80%,真是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用科技展示图画,让画面上的人物动起来活起来,观者如同身入其中,穿越进去,非常有特色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原来不止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图》,清代宫廷画家陈枚、金昆、戴洪合绘的《清明上河图》等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创作形式、不同材质的《清明上河图》的文物及史料。 真是饱眼福了。</p> <p class="ql-block">宋徽宗《听琴图》(复制品,真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米芾《苕溪诗帖》(复制品,真迹在北京故宫)</p> <p class="ql-block">《首阳高隐图》宋李唐绘(真品藏故宫)</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晟编钟:国音标准,国运见证(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下旨仿照春秋时期宋公成钟式样铸大晟编钟,至四年(1105年)铸成,计12编,每编28枚,有正声12枚,中声12枚,清声4枚,共336枚。徽宗为此设立“大晟府”,重制新乐,颁行天下。由铸造编钟而新修订的大晟音律,成为以后元明清各代国家的标准音律。“大晟”编钟为我们研究宋代的庙堂乐制、青铜乐器仿古铸造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工艺史和宋代古器物学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北宋灭亡后,大晟编钟多被金兵掳掠。现存30余枚,散于世界各地。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枚编钟也可视为国运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今天,博物馆也研制出了一套编钟,而且还能演奏。</p> <p class="ql-block">北宋太学</p> <p class="ql-block">靖康之难后,北宋三大氏:三槐王氏、昭德晁氏、东莱吕氏南迁</p> <p class="ql-block">碑刻真实记录北宋南迁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室南迁 移都汴京</b></p><p class="ql-block">金代,开封称汴京、南京,成为陪都。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队的锋芒,正式从中都燕京迁都于此。天兴二年(1233年),开封被蒙古军队占领,建都近20年。</p> <p class="ql-block">辽宋夏金元的时间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元明清时的开封</b></p><p class="ql-block">元代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和汴梁路,开封为省、路治所。至此,开封由全国的中心城市降为中原省会。</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汴梁路为开封府。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五子朱橚为周王,封藩开封,朱橚在宋金故宫基址上营建了周王府。</p><p class="ql-block">清代开封为省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元:中原坚城 藩府重镇</b></p><p class="ql-block">元代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统辖北起黄河、南至长江、东至大海、西到河南灵宝的大片土地,省会开封成为中原第一重镇。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取汴梁后,对开封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五子朱棣为周王,建藩于此地。开封城墙历经多次的修复和加固,有“中原坚城”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元:汴梁立省</b></p><p class="ql-block">元初,开封沿袭金朝旧制,仍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开封称汴梁自此而始。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修筑汴梁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汴梁为省会。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将泰木花为防红巾军攻城,将汴梁城13座城门只留5座,以通往来,余8门俱塞,这种城门格局为明清时期修筑开封城墙时所继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元末:红巾军定都汴梁</b></p><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发动起义,于至正15年(1355年)在亳州建立“大宋”政权,国号“龙凤”,并于至正18年(1358年)攻克汴梁,并迁都于此。至正19年(1359年)汴梁失守。至正26年(1366)龙凤政权终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河南省治</b></p><p class="ql-block">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在河南置中书分省,治所开封,并重建开封城,改土城为砖城,即今日开封砖城前身。洪武二年(1369年)改分省为河南等处行中书省,总揽一省军、政、司法大权。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府建藩</b></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分封子侄于各战略要地为藩王,以夹辅皇室。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橚就藩于开封,并在宋金故宫的旧址上建周王府。周王子孙世代相藩,在开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周藩”系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开封府</b></p><p class="ql-block">清代,开封为河南省省会和开封府治。康熙元年(1662年),在明城废墟上重建开封城,“各门营建,一如旧制”。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淹没城池,次年重修开封城,即今开封之城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河南贡院</b></p><p class="ql-block">贡院是设在省城举行乡试的场所。明初设河南贡院于周王府巨盈库,有号舍3600间,明末毁于大水。</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明代周王府旧址上重建,院内号舍5000多间。雍正九年(1731年)院址迁往开封城东北隅的上方寺内(今河南大学),规模扩大,号舍增至11866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大水围城,贡院房舍的砖瓦等材料被充作防洪物资。翌年,重修贡院。</p><p class="ql-block">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贡院旧址创建,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今河南大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铁犀镇水 功存河洛</b></p><p class="ql-block">开封因黄河积淀了数千年文明,也因屡遭水患,数度衰落,旋又崛起。</p><p class="ql-block">北宋之前黄河以利著称,元明清期间以害闻名,屹立在黄河附近的镇河铁犀是开封城迭遭水患的历史见证,而历代治河名臣如贾鲁、于谦、林则徐的事迹也被载入史册,功存河洛。贾鲁疏浚的河道也被名为“贾鲁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近现代开封城</b></p><p class="ql-block">清末至民国时期,在一系列城市改造措施的影响下,开封城迎来数次重新规划和建设的机遇。旧式老街的改扩建、城市马路的修建、新式路灯的应用等,使得近现代开封的工商业、市民居住条件、市民社会生活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和提升。近现代开封是河南省会城市,众多政治机构、文化名胜、宗教遗迹等,都见证了当时开封是名人雅士,政、商、艺术界名流云集之地。</p> <p class="ql-block">宋代科技发达,四大发明有三个产生于宋代(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p> <p class="ql-block">针灸铜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宋代水运仪象台:北宋科技的高峰</b></p><p class="ql-block">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至元祐七年(1092年),苏颂和韩公廉在东京(今开封)合作设计出水运仪象台。它是一座上狭下宽的四方台形木结构建筑,高约12米,宽7米,上下分三层。上层为浑仪,中层浑象,下层为报时装置,集天体观测、天象演示和报时功能于一体。水运仪象台是11世纪末一部杰出的天文仪器,李约瑟认为它是欧洲天文钟的直接祖先。可惜的是,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之后,将它拆解运至燕京(今北京)重新构建,但是不能运转。公元1214年,金都南迁,这座存在了120多年的精美之作最终毁于战火。所幸苏颂编撰了《新仪象法要》一书,记述了水运仪象台的工作原理、详细尺寸与构造。日本、英国及中国台湾都曾依照此书,对宋代水运仪象台进行一比一的仿制,但都很难完全靠水运行。</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研究,开封博物馆仿制出了一比一、完全靠水运行的水运仪象台,再现了昔日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综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机械装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仙镇木版年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鼻祖),诞生于一千年前的北宋都城,明清两代达到鼎盛。2006年1月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馆藏石刻精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康熙款五彩十二月花神瓷杯(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由十二只形似仰钟的小酒杯组成,每一只酒杯上绘制有十二个月份的代表花卉,也即传说中的花神,故而也称之为“花神杯”。杯体轻巧胎薄如纸,雪白莹润,达到了只见其釉而不见其胎的程度。</p><p class="ql-block">康熙花神杯是根据传统花朝节的传说,选取百花中代表农历十二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一套十二件,依次为:迎春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和梅花。花神杯一面以精致的五彩描绘当月的花卉一种;另一面以青花题写相配的名诗佳句,并钤一青花“赏”字方印,这种精心设计、精巧迷人的杯子,结合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四种艺术于一身,富有浓郁的文人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开封,一个值得你来的八朝古都。</p><p class="ql-block">开封博物馆,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看不够,品不尽,值得再来、三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