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安市槐南镇总共申报了 15 项非遗项目。可偏偏漏了“织手带”这项传承几百年的手工技艺。我母亲从小织手带,直到二零一七年她八十三岁,她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才停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红手带是用于新生儿绑扎腕袖的扎带。古人认为小孩怕进风,所以用带子扎住袖口。后来衍生出迷信的说法:用红手带捆住手腕,防止孩子长大后手脚“不规矩“。</p><p class="ql-block"> 红手带的织造工序挺繁杂的。第一步,首先从市上买了大捆的白色棉线。先用饭汤浸泡,然后在烈日下曝晒。至完全干燥。再用一种叫做”红花”的染料,用米汤调匀,又将晒干的棉线再次浸泡。至红色染料均匀浸透,然后经晾晒几日,至彻底干燥。此时,棉线包裹了两层饭汤,线的拉力强度增加。但柔软度下降。有许多线板结一起。必须用手撕开,揉搓。至棉线恢复柔软,弹性。此时,白棉线成了红棉线。</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经晒干后的红棉线用一个托架托着,再用一台车线(棉)机,通过车线(棉)机手工摇转,把匝棉线圈绕到一根空心小竹管上。小竹管长约十公分,直径大约一公分,圈缠线后,形成椭圆形状。</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就是最壮观的一步。将车好的棉线球一个个插在一块钉盘上。二十个棉球分行排列。将各线球的线聚拢成一撮。母亲右手拿着板,左手捋着棉线。绕着宽敞的客厅,将这撮线挂在墙柱上。我举人公祠堂客厅一圈,大约三十米。母亲通常走了上几十趟,才将这些棉线全部牵绕完毕,计算下来,总长近三公里。然后母亲小心翼翼地把这撮线慢慢从墙上卸下来,扎成一捆。必须保证线不乱不断。这些线,就是经线。</p><p class="ql-block"> 第四步,就是最关键的织带子。织红带其实与织布差不多。只是利用人的身体,手,简化省略了许多机器构件。经线的一头固定在墙柱上,另一头则固定在人腰上。在身体前有一块像梳子一样的“综”,我母亲叫它“棉梳”。棉梳有二十五个圆孔,二十六个竖孔。母亲手执棉梳,一上一下变换,梭子一右一左穿插,将绵线(纬线)纵横交错,然后用竹片轻轻一打,整齐地织出红带子。</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坐下来,腰上系上这条长长的红线。就是一台可移动的机器。红带子一寸一寸织成。每织成一尺二,就空留一寸。两段为一副。十副为一饼。</p><p class="ql-block"> 每到墟天,母亲便拿着手带饼,到集上去卖。一饼能卖八至十五块。但到母亲患阿尔兹海默症那年,母亲凭着坚强的毅力织完的红手带已经滞销。我不想让母亲看到坚持了一辈子的“事业”,最后如此惨淡收场。于是,暗中叫远房亲戚冒充顾客,将这最后一批红手带全收购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2017年底八十三岁因病“退休”,2022年腊月八十八岁去世。她这辈子仅仅休息了五年!在我母亲去世二年之后,我花了好大的劲,才找到一位已经七十几岁的老嫂,示范了这项技艺。她说:“你母亲织手带很好看,又快,织的又好。还有节奏感。”</p><p class="ql-block">2024/8/22于西华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