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流传至今有着著名的四大砚种:澄泥砚、端砚、歙砚与洮河砚。而澄泥砚出现于汉代,历史最为久远。到了唐代制作更为精美,成为《新唐书.地理志》唯一记载的贡品砚台。古陕州人马寨村就是它的原产地。晚清民国时期,人马寨制砚名家王玉瑞又把澄泥砚技艺发扬光大。其澄泥砚作品参展1914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获奖,故宫博物院,天津市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三门峡市博物馆都有所藏。</p> <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人马寨村,位于三门峡市区向南甘山森林公园方向18公里处。甘山旅游公路取直拓宽后,交通将十分便利。这里邻近市区却躲过了城市的喧嚣 ,是山清水秀的天然氧吧。市区游客20分钟可以到达,西安、郑州两大省会游客一个半小时可以到达人马寨。运城,洛阳的游客五十分钟可以到达人马寨。</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 三门峡市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位于陕州区民俗古村落人马寨村村北,陕州澄泥砚古窑场遗址旁边。场馆总面积约2900平方米,室内面积2100平方米,园林面积800平方米,馆外惺惺亭休闲观景区1800平米。总占地面积4600多平米。研学接待能力日承载500人,游客接待能力日承载1500人。</p><p class="ql-block"> 展示馆由“研山草堂澄泥古砚博物馆”、“澄泥砚窑场作坊”、“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传习所”、“砚文化历史碑刻走廊”、“金石传拓传习所”、“陕州木版年画传习所”、“惺惺亭游客休闲观景区”等部分组成。形成从古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路线,游客参观后,会对陕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经过多年建设,非遗研学与科普教育功能日趋完善。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逐渐强化、文化强国战略持续推进之际,非遗展示馆将成为学校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科普教育、德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基地。自觉且积极承担起育人及传承的重担,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授课形式和评价体系,实现非遗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对接。持续发挥非遗文化体系的育人价值,成为乡村非遗民俗科普研学游的重要目的地。 </p><p class="ql-block"> 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 目前被相关部门公布为河南省示范非遗展示馆,三门峡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度河南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三门峡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三门峡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2年度三门峡市优秀社科普及基地。三门峡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三门峡市中小学生非遗研学基地。“澄泥砚文化遗产科普研学教育项目”,被三门峡市教育局评为: 2023年度“三门峡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被教育部成教协会评为“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展示馆被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为 : “三门峡市首批科普旅游线路科普场馆名单”。</p> <p class="ql-block">首届“道在瓦甓——中国澄泥砚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参观澄泥砚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来自郑州市的非遗研学团队</p> <p class="ql-block">政府有关部门授予的匾牌与荣誉</p> <p class="ql-block"> 1994年,陕州王玉瑞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王跃泽,开始荫承祖业澄泥制砚,弘扬文化遗产。他擅长于澄泥手工砚创作,古砚传拓技艺与澄泥砚古法烧制工艺。代表作有:澄泥山峰砚、狮子砚、金蟾砚、天鹅砚等。作品多次在全国砚文化展览,与河南省非遗工艺评奖中获得奖项。</p><p class="ql-block"> 王跃泽现为:民盟盟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砚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砚鉴赏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文房四宝》杂志编委。河南省乡村工匠名师、三门峡市政协委员、三门峡市首席科普专家、三门峡市陕州澄泥砚研究会会长,陕州区民协副主席。有多篇砚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章,发表于《中国文物报》、《中国美术报》、《大河美术》、《收藏》杂志等各种报刊。</p> <p class="ql-block">澄泥砚展示馆非遗传承人举办迎春纳福非遗民俗展出活动。</p> <p class="ql-block">游客研学参观项目——澄泥砚文化碑刻走廊</p> <p class="ql-block"> 砚文化碑廊:砚馆进门东侧就是砚文化碑刻走廊。依次为河南省书协副主席桑凡老师所书“研山草堂”四字篆书碑刻;民国书画家吴昌硕与郑孝胥合作的《品砚图》,这幅画刊登于民国藏砚大家沈石友的砚谱《沈氏砚林》;《澄泥砚历史文献述录》,记载了唐、宋、明、清、民国以及八十年代一些史志典籍,关于三门峡特产澄泥砚的史料记载;《陕州人马寨澄泥砚》一文,记载了明清、民国及其解放后,关于人马寨产澄泥砚的一些史料记载;宋代书法家米芾《研山铭》碑刻,米芾所藏海岳庵研山、宝晋斋研山小翠峰的图案,及其所写的《研山铭》书法名迹;宋代黄庭坚书法碑刻《砥柱铭》碑刻,内容是黄庭坚生前最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所写,此卷长8.24米,共计82行407字。在2010年的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砥柱铭卷》以加上佣金4.368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史新纪录。</p> <p class="ql-block">游客研学参观项目——研山草堂澄泥古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研山草堂澄泥古砚博物馆,位于澄泥砚展示馆南面古宅院内。以华夏民族的砚文化脉络为支撑,重点收集唐宋贵为贡品的陕州澄泥砚,以及历代各地澄泥古砚文物标本共计三百多种,以此来阐述与科普璀璨的中国文房文化隗宝——澄泥砚文化。</p><p class="ql-block"> 陕州地区澄泥制砚的历史悠久。展览从唐代的陕州澄泥砚各种式样——到明清民国时期的人马寨村制澄泥砚的各类式样与造型,专题来展示陕州地区澄泥砚原产地人马寨村的澄泥古砚藏品。参观者来到产砚的村庄人马寨,参观当地的古代特产展示,对陕州地区特有的文化名片-澄泥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研山草堂澄泥古砚博物馆古砚展厅</p> <p class="ql-block">澄泥砚博物馆展厅,游客参观古代澄泥砚展览。</p> <p class="ql-block">游客研学体验项目——玉瑞堂陕州人马寨澄泥砚传习所</p> <p class="ql-block"> 陕州澄泥砚传习所,位于澄泥砚展示馆西院 ,在晚清制砚名家王玉瑞澄泥砚作坊原址修建。游客可以参与体验澄泥砚制作的两种成型工艺技艺。陕州澄泥砚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所制砚台分两类,一类是手工捏塑,一类是范模成型,以范模成型的居多,制砚所用的范与模均为澄泥陶制。所用之泥取自当地火烧阳沟的一层红色粘土,经过拣选曝晒、碾碎箩土、澄滤配料、糅合陈放等多道工序。然后入模成成型,砚坯用银沙粉脱模后压印铭记堂号放置窑洞内阴干,挨其半干时,再用利刀进行削刻修整,干透后放在阳光下稍做曝晒,趁热入窑焙烧三日即可。</p><p class="ql-block"> 出窑后以黄蜡热涂砚池,可拒水保墨。 人马寨所产砚台有蟾形砚,伏虎砚,瓜形砚,圆盒砚,辟雍砚,瓦当砚,镂空水暖砚,火膛暖砚等,纹饰生动古朴具有华夏文化的特色神韵。研学澄泥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来访游客与学生的热门体验项目。</p> <p class="ql-block">澄泥砚非遗制作体验教室</p> <p class="ql-block">澄泥砚研学体验教室,传承人王跃泽正在教授学生体验澄泥砚制作非遗技艺。</p> <p class="ql-block">游客研学体验项目——陕州木版年画传习所</p> <p class="ql-block">木版年画非遗体验室</p> <p class="ql-block">陕州木版年画传习所,游客在研学木版年画非遗技艺。</p> <p class="ql-block"> 陕州木版年画传习所位于澄泥砚展示馆古宅院内,游客可以参与体验木版年画印制技艺。陕州木版年画是三门峡市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陕州木版画艺人王一泰,根据陕县,卢氏,灵宝木版年画的特色,独创的一套木版年画工艺。陕州木版年画工艺特色:分为勾画,雕刻,印刷,彩绘四大步骤。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门神以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为主,还有财神与禄神,驱邪捉鬼的判子(钟馗)。老君、灶王爷与天地全神图等,品种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所编著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就收录了一些古陕州的木版年画。世界上收藏中国木版年画最丰富的俄罗斯冬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也收藏了很多的古陕州木版年画。在1990年出版的《苏联藏中国民间年画珍品集》,书的封面就是陕州出产的“灵邑.钟馗头”木版年画。人马寨村是木版年画非遗技艺的重要传承地,来人马寨研学非遗的游客与学生,木版年画非遗技艺是热门的非遗体验项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游客研学体验项目——陕州金石古砚拓片传习所</p> <p class="ql-block">金石拓片传习所 拓片非遗体验室</p> <p class="ql-block">学生研学古砚传拓技艺</p> <p class="ql-block"> 金石古砚传拓传习所,位于展示馆东院。传拓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内容主要有古代的碑刻,金文,砖瓦,古砚等图案与文字的传拓。拓制拓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拓本《温泉铭》上有一行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题记,说明最晚为唐初时所拓。砚乃古代文房之首,宋代文人藏砚成风。苏东坡,米元章,欧阳修等大家都是砚痴。珍贵古砚求之不得,就相互赠送砚拓珍藏。</p><p class="ql-block"> 古代砚匠就靠传拓砚样来增加砚台造型的制作。乾隆皇帝嗜砚,传拓古砚编订宫廷藏砚《西清砚谱》。大臣高凤翰有砚癖,藏砚制成砚拓编成《砚史》一书流传后世。陕州澄泥砚制作技艺与古砚传拓技艺发展到清代,人马寨王玉瑞乃技艺的集大成者,并成为一代大家。其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并收录于古今多种名家藏砚图录。当今人马寨的非遗传承人,延习了拓制古砚与砖瓦金石拓片的习俗。来人马寨研学古砚传拓技艺,拓一枚吉语瓦当砚拓片来收藏,已经成为砚馆的品牌体验项目。</p> <p class="ql-block">陕州古砚金石拓片传习所,学生们在体验吉语瓦当砚传拓技艺。</p> <p class="ql-block">人马寨朱秀云捶草印花传习所,学生研学捶草印花非遗技艺。</p> <p class="ql-block"> 捶草印花技艺是把一种学名叫“太阳花”,中药名叫“老鹳草,俗名称“嵌棒棒”(其果实状似啄木鸟的头部),属牻儿苗科的植物嫰叶,夹在白布里,在平整的石头上用木棒槌锻打出液汁,使其叶脉纹路渗印在白布上,形成白底绿花的花布,缝制女性服饰的十分原始的印花技艺。后来有了化学染料,人们又把黑矾用热水化开,将渗印在白布上的草样涂描固色,最后纯色浸染。这样印出来的花布,花样呈暗红色,十分朴拙美观,是当地农民明、清、民国初期较普遍使用的一种印花技艺。</p><p class="ql-block"> 据《河南农田杂草志》记载:“太阳花具有提取黑色素,做染料的用途”。目前尚未发现其他植物叶子能够取代。</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实践,人马寨朱秀云形成了自己的技艺特点,一是材料独特:不用化学染料,只使用天然植物,环保低碳;二是工艺独特:将草叶夹在棉布层内,用棒槌直接击打,使其汁液渗透到布上,形成花形,不用染煮;三是图案古朴,颜色纯正,固色度好。</p><p class="ql-block"> 2008年,朱秀云被评为三门峡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体验捶草印花技艺,能让学生与游客体验古人奇特的染布记忆,增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学生研学捶草印花非遗技艺</p> <p class="ql-block">来访朋友品尝人马寨农家乐十碗席,十碗席是陕州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 陕州十碗席是陕州特色饮食非遗项目。依猪肉为主料的菜肴,配以豆腐、粉条、金针《代表山珍》、海帶《代表海味》、胡萝卜、綠豆芽做成的热、凉十碗大菜。热菜香而不腻,凉菜酸甜爽口,营养全面。冷天吃了十碗席浑身热乎乎的。</p><p class="ql-block"> 过去红白事待客大多用十碗席待客。一天分两次招待,第一顿叫偏席,一般做八大碗,第二顿叫正席才做十碗席,这叫八顶十。八顶十碗席是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有的情况特殊是不允许用八顶十。红事如果家中有爷爷奶奶的为方便老人百年后好待客,席面得用七顶十的。白事亡人家中尚有老人的是不能用八顶十,这场事也只能用七顶十了。 如是做寿宴则用十三太保席面。</p><p class="ql-block"> 吃十碗席的坐位排列很有讲究。无论有多少桌桌都要在主要位置设立首席,首席由老娘舅、娘舅等主要亲戚依次落坐。紅事娘家也得安排十碗席,首席由新女婿、搬亲的依次入座,娘家的一至二人作倍。娘家人到婆家后要请媒人和老亲戚依次入座,由婆家一位主要亲戚作倍,叫借酒谢媒。</p><p class="ql-block"> 做十碗席的灶很特別,凡能做十碗席的厨师都会做,叫穿山火。这种灶厨师从不让别人做,都是自已亲手作的,只有亲手作的才好用。相传传穿山灶是战国时孙膑与庞涓交战,孙膑为迷惑庞涓发明的连竃法,迷惑了庞涓不知孙膑的兵力布署。十碗席为代表的陕州地方饮食,让游客与学生研学地方饮食特色与民族记忆,成为陕州文化的代言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