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碛口是山西临县的一个古渡口,古时候,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从靖边坐高铁到达吕梁市,住酒店,第二天酒店服务员提供一个司机电话,每人15元拼车到达碛口古镇,放下行囊,第一站奔赴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古村落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韵味的地方。这个古村落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是碛口水旱码头商贸经济辐射形成的周边村落之一。李家山古村落的建筑主要以窑洞为主,层层叠置,错落有致,依山而建,形成了独特的黄土高原建筑风格。这里的建筑多为砖拱顶窑洞四合院,内部结构讲究,展现了传统的人居和民俗特色。</p><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吴冠中曾到此采风,并对李家山古村落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的世外桃源”。他的作品中也多次出现李家山古村落的元素,使得这个地方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热门地点。</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东财主和西财主各自修建了壮观的宅院,东财主宅院位于村东头,而西财主宅院建在村子西边,显示了当时李家山的繁荣和富裕。</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财主家。</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一位自称是东财主家后人的50多岁的妇女给我们当导游,并邀请我们到她家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财主家。</p> <p class="ql-block">陈家大院﹣﹣西湾村</p><p class="ql-block">西湾,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碛口北1公里处,东临湫水河,西傍卧虎山,背靠卧龙岗,因地处卧龙岗西的小山湾而得名"西湾"。西湾村也叫陈家大院,明朝嘉靖年,陈氏始祖陈儒公从方山迁居于此创村,历经11世共300余年修建而成。陈氏家族当年是碛口的巨商,第五代陈三锡是碛口招商设肆的创始人,极盛时期,碛口半条街的买卖都属陈家所有。</p><p class="ql-block">西湾村选址依照了传统阴阳风水学说"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原则。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卧龙岗和卧虎山之间30度的斜坡上,依山而建,层层叠置,最高处可达六层。全村竖巷五条,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着陈氏家族五个支系。堡门三孔,寓意老子天地人合一、人居天地之间的哲学理念。村内巷巷相通,院院相连,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村外高墙围护,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堡式村落。</p><p class="ql-block">作为碛口晋商宅院的典型代表,西湾村处处透漏着儒家的礼制与文气。现保存完好的30多处院落,均遵循"北楼南厅,东西配房"合院形制,其中,正房父母长辈居住,子女只住厢房,建筑中隐含着长幼有序之儒家伦理。每一处院落头道门寒酸,二道门精巧,与儒家"藏而不露、克己敛涵"思想十分相符。祠堂对联"姐豆一堂昭祖德,箕裘千载振家声",宅院门匾"竹苞松茂"、"居仁由义"等处处体现着孝亲敬祖的儒家传统及遵循仁义的经商之道。陈氏家族将儒家文化融入到商业文明中,不仅发展成为晋西巨商,而且还涌现出了一代儒商陈三锡、出资修官道的陈秉谦、蓝顶老爷陈辉章等好多名垂史册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东财主院</p><p class="ql-block">陈大烈故居,陈氏第五辈子孙中,陈三平与陈三锡联袂仗剑,勇闯内蒙,陈三平选择内蒙发展商业,遂留居内蒙娶妻生子,生意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公元185x年,陈三平之孙陈大烈带五个儿子衣锦还乡,同时开始修筑安身之所,所修院落极具考究,砖雕、木雕代表了当年当代建筑方面的极高造诣,同时也更多的展现出了那个年代晋商的生活档次和艺术品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桂郁阑芳院</p><p class="ql-block">陈氏第七辈传人陈满琳故恳.系陈秉谦三子,太学生,博士弟子员,道光十五年(1835)举乡饮介宾,公富而好礼,俭而适中,好善乐施人,善建造,远近神宫梵宇,危楼桀阁,皆敦请经营。每逢残腊,预备纸钱,以待贫不能度岁者,量人以给之,不期其偿,率以为常。公葬时,两岸无隙地,路祭送行者比比兼是,乞丐焚香而夹奠四乡村民赠匾,仗义济急,好礼可尊。</p> <p class="ql-block">岁进士上院</p><p class="ql-block">陈中槐故居,系陈氏第八代子孙,陈三锡长门孙。岁进士诰封昭武都尉。住宅建于约1790年。</p><p class="ql-block">陈中槐之子陈辉章:钦加都司衔,蓝顶军功五品,救授昭武大夫。曾有"永西人杰"之称。</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家小院坐了一会,感受一下当年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岁进士下院</p><p class="ql-block">陈氏第六辈传人陈秉谦故居,陈三锡四子,西湾首位"岁进士",乾隆甲辰(公元1784年)考中明经进士,曾自费经领葫芦岭官道的修建,费时三载完成,府赐"国士高风"匾额以旌,代表身份的大宾匾额一直悬挂院子窑洞正上面,直至日本人侵略碛口时匾才毁坏。</p><p class="ql-block">陈氏家族从他开始进入了"士大夫"阶层,家庙供奉的首席位即是陈公秉谦,当年永宁知州王继贤曾赠匾额"齿德皆优"。</p> <p class="ql-block">明经第院</p><p class="ql-block">陈秉敬故居,陈氏第六辈子孙(三锡三子)。</p><p class="ql-block">陈秉敬之孙,陈中榛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考中明经进士。</p><p class="ql-block">陈秉敬曾孙,陈学伊道光乙酉(1825年)考中明经进</p><p class="ql-block">陈秉敬曾孙,陈学海于同治二年(1863年)被王抚台赏给军功六品。</p> <p class="ql-block">看到他家门前一排栓马🐎的石孔了吗?还有喂马的石槽子。可见当年川流不息的人流!</p> <p class="ql-block">金巷</p> <p class="ql-block">水巷</p> <p class="ql-block">土巷</p> <p class="ql-block">古镇广场</p> <p class="ql-block">黄河岸边的古镇街道。</p> <p class="ql-block">登上山顶,就是黑龙庙。</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始建于明代,后又多次增补修缮。庙内正祀龙王,左右分祀风伯、河伯,传说是保佑风调雨顺的神灵,也是船家供奉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黑龙庙内戏台型制尤为奇特,一是乐楼奇异的三空舞台,视野广阔,宏伟壮观;二是罕见的左右看台,今称包厢,古代戏场,实属罕见;三是音响奇特,古无扩音设备,却声音远扬,十里之遥,清晰悦耳,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两侧都是包厢。</p> <p class="ql-block">从包厢看戏台。</p> <p class="ql-block">这里可见黄河古镇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人在这弹唱的山西小调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傍晚在这边吃当地特色小吃,边欣赏古镇夜色!</p> <p class="ql-block">这种路是走马的。</p> <p class="ql-block">广生源</p><p class="ql-block">"广生源"是碛口保存较为完善的三层楼建筑。一层面临二道街的三孔座底窑洞,当时是屏门敞开式店铺,窑内又有四孔相通的黑窑。二层主体建筑向东而面临正街,靠街为屏门式铺面,中间大门进去是四合院,正窑加楼房,左右有厢房,其设计高雅殊异,建筑工艺精湛。民国年间,碛口崛起陈樊恿、陈樊嘉、陈晋之兄弟三人,堪称晋西首富。"广生源"是陈家在碛口的商号之一,主要经营京广杂货。</p> <p class="ql-block">德诚源店简介</p><p class="ql-block">"德诚源"店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于清朝乾隆年间重建后,改名为"德诚源8,距今有三百八十余年的历史。它坐南朝北,原是一座前有门面房,后为窑洞式两层建筑的四合院店铺,其不但紧邻黄河古码头,而且地处古镇原最繁华的第一条与第二条商业街的交汇口上,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与其紧邻的"忠和源"、"广生源"被称为古镇有名的"三源"百年老字号,"德诚源"店虽曾几易其主,但都本着以"德"为本、以"诚"为信、以"源"为力的经营发展理念,一直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民国年间被晋西首富陈晋芝收购,生意更是越做越大,大凡熟知碛口古镇的客人,无人不知"德诚源"店的名声。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下午,一代伟人毛主席东渡黄河登岸后,就从本店门前的条商业街徒步走过,并在本店原主人陈晋芝塞则山村的家中居住了一晚,由于历史的原因,门面房和窑洞上面的房子被毁,现与古镇其它完好建筑形成巨大的反差,随着古镇旅游事业的发展,"德诚源"店门前的这条古商业街,被称之为伟人路,"德诚源"店也成为各级领导来古镇视察指导,和广大游客来古镇旅游观光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这条小路,就是伟人路!毛主席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万益成</p><p class="ql-block">"万益成"是李家山村李氏家族的祖宅,直到民国年间,还由李氏经营过载货栈。过载货栈是客商运来的货物存放的地方,货栈帮助出售,其间收取一定的费用。据《李氏家谱薄》载,李氏在清中叶已插足于碛口商界,开有十多家店铺,财路亨通,日进斗银,成为碛口巨商大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裕后泉</p><p class="ql-block">"裕后泉"前后院共有40孔窑洞,当地人叫"四十眼窑院",为晋西首富陈晋之的祖产。民国五年,陈晋之兄弟三人在此开办"裕后泉",专营粮食,并酿造"裕后泉"白酒。古语云:"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菜"。然而,陈家就凭着这条黄金水道,将绥、宁、蒙、陕特产的小米、黄米、莜麦、豆类等杂粮,源源不断地运来碛口,又将其产的白酒运往西北。</p> <p class="ql-block">厘金局</p><p class="ql-block">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曾是州地厘金局、官检局。碛口的地理位置在州、县犬牙交叉地带,历史上就是由州(永宁)、县(临县)各管其半。有关资料记载,民国七年,州地(后街)厘金局只收缴印花税,大商号年收一、二百元(银元),小商号年收三、五十元。全镇每个商号另加十至二十元的河槽税。县地(前街)实行包税制,只缴人丁税,地亩税,人丁每年三角,地亩每年每亩征小米八合到一升二合。</p> <p class="ql-block">义诚染</p><p class="ql-block">民国九年(1920)碛口试种棉花成功以后,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农家土纺土织蓬勃发展,印染行业自然也应运而生。民国三十年前后,碛口染坊发展到十多家,"义成染"是其佼佼者。当时染料主要是进口的快靛,可将土布染成深蓝色、浅蓝色,其他颜色染料染坊很少使用。另外,还有印花技术,就是在油漆纸上刻上图案,然后用豆面、石灰浆泥漏印在白布上,于后染深蓝色,洗掉浆泥,即成蓝底白花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