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张秀荷</p><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的额尔古纳市,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们——中俄混血的俄罗斯族人。他们已然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却在生活中保留着独有的俄罗斯习俗,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访俄户”,这一近年来兴起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体验活动,让我有幸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今年7月28日,在风景秀丽的恩和小镇,我与同行的游客来到“相约喀秋莎”民俗体验馆。踏入喀秋莎的家门,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梦幻之地。精致的小院子里,娇艳的花草与新鲜的蔬菜相互映衬。房子是全木头结构,由一根根圆木搭建而成,俗称“木刻楞”,更是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位身着俄罗斯服装的小伙子面带微笑,弹着手风琴向我们走来,其身后美丽的姑娘手持托盘,先行一礼,然后给我们献上面包和盐。面包和盐曾经是俄罗斯民族最珍贵的食品,在他们的观念里,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贫富贵贱,都离不开面包和盐。用面包和盐招待尊贵的客人,乃是俄罗斯族待客的最高礼节。我撕下一小块面包,蘸上盐然后放在嘴里,并向主人表达了诚挚的感谢。热烈友好的气氛瞬间将我们包围,让我们初次领略到俄罗斯族饮食文化的特殊魅力,也感悟到“唯面包和盐不可辜负”的深刻含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进“木刻楞”,两排由原木打造的桌子椅子整齐排列,主人是一位漂亮的中年女性,她金发碧眼,典型的俄罗斯美女容貌令人印象深刻,而带有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又让人倍感亲切。她首先代表家族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接着请她的家人用俄语演唱了俄罗斯经典歌曲《喀秋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曲终了,女主人手持话筒站在两排桌子的中间,她自豪地介绍:自己是中俄混血第三代俄罗斯族人,乃沙俄与中国汉族人的后裔,是中华大家庭中一万多俄罗斯族人中的一员。随后,她分享了其家族的动人往事。沙俄时期,一位美丽善良的俄罗斯姑娘为躲避战乱辗转来到中国,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与一位来自山东临沂的忠厚勤奋少年不期而遇。起初,少年跟随乡亲们闯关东,后流落到内蒙古草原。在打拼生活的漫长岁月里,他们相知相爱并且结婚成家,有了后代。那位俄罗斯姑娘便是女主人的奶奶,来自山东临沂的小伙子自然是她的爷爷。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奶奶加入了中国国籍,被称为“归化族”。建国之后重新登记,奶奶以及子女改称为“俄罗斯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多年过去,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家族成员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家分到了土地并且拿到了土地证,在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惠顾,家族日益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访俄户”活动中,通过女主人的家族故事,我知晓了中国的俄罗斯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份子。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俄罗斯族人拥有了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亲戚和朋友。在 社会上,俄罗斯族人讲汉语,在家庭内,与本民族的人交流时用俄语,还能够通晓哈萨克及维吾尔等语言。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习俗和生活方面,他们既保持着俄罗斯族自己的生活习惯,过圣诞节,巴斯克节,品尝列巴和汉堡排;也受到汉族人的影响,过春节吃饺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还体验了俄罗斯游戏撞彩蛋、抢棍子,欢笑声此起彼伏。临近结束,手风琴的旋律再次响起,在愉悦的气氛中,宾主共同唱响《歌唱祖国》,并随之翩翩起舞,大家都沉浸在欢乐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俄罗斯族的民众和我们一样热爱祖国,既期盼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又希望中俄关系永远和睦友好,渴望这两个国家永远和平相处,两国人民永远像兄弟一样紧握双手,一起走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