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57][58][59]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禹凿龙门</p><p class="ql-block">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p><p class="ql-block">龙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p><p class="ql-block">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p><p class="ql-block">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p class="ql-block">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于是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1] [12]</p><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p><p class="ql-block">鲤鱼跳龙门</p><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市辖区,北临黄河。</p><p class="ql-block">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p><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鲤跃龙门等。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走到哪儿他都能看到你……</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听说过“卢舍那大佛”,没错,就是“龙门石窟”奉先寺的那尊“卢舍那大佛”。据说,这尊“卢舍那大佛”的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所塑造的。而且面部雕刻的非常的唯美传神,栩栩如生。根据到过“龙门石窟”旅游的小伙伴们说,不管你是从哪个角度去看这尊“卢舍那大佛”,大佛都好像也再回看着你。古代这些工匠们,真真都是心灵手巧啊。不信你也可以去试试,看看“他”是不是在回看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毛茛科、芍药属植物,河南省洛阳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14]</p><p class="ql-block">“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是中国牡丹花都。[15]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4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7][14]牡丹栽培源于河洛,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正是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生动写照。[16][17][18]</p><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洛阳与深圳华大基因联合宣布,经过3年努力,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破译牡丹基因组,填补了国际芍药科植物基因组研究空白,“牡丹源自洛阳”有了基因证明。[8]</p><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在北京世园会牡丹芍药国际竞赛中,洛阳牡丹共获奖项221个,获奖总数及各类奖项均列所有参赛团体第一,创洛阳牡丹参与国内外展赛最好成绩,再次擦亮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