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色 八 月 广东省东江纵队抗日游击队

美人鱼陈海丽

美篇昵称:美人鱼陈海丽 美篇编号:334207391 美雅文集 互关互赞 <p class="ql-block">广东省`东江纵队抗日纪念馆是纪念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专题纪念馆,分别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和‌深圳市坪山区。这些纪念馆不仅展示了东江纵队的历史和英雄事迹,还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惠州博罗县东江纵队纪念馆‌位于罗浮山朱明洞区内,占地面积5584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展示了500多幅历史照片和98件文物,集中展示了10位英雄人物和5个英雄集体的光辉事迹。‌东江纵队纪念馆,坐落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朱明洞区内。2003年12月1日,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东江纵队纪念馆在罗浮山下建成。“东江纵队纪念馆"馆名,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p><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纪念馆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史研究基地。2014年8月24日,东江纵队纪念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p><p class="ql-block">2003年12月1日,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p><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纪念馆占地面积558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序幕厅正面是一幅大型彩色喷绘图,它以东江为背景,展示了东江纵队的精神风貌。序幕厅两侧墙上,镶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和《东江纵队之歌》,表达了当年全民族抗战的坚强意志。序幕厅里面的两侧墙上,用红底金字,展示中央6位领导人的题词,这些题词对东江纵队给予了高度评价。序幕厅的顶棚,装饰了60颗五角星灯光,以示东江纵队成立60周年。</p><p class="ql-block">陈列厅展示的文献资料、历史照片,以及革命文物,反映了东江纵队、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革命事迹。陈列的文物有70多件,主要是东纵战士生活用具,以及缴获敌人的武器。重要文物有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和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当年出示的布告等。</p> <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日军侵占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后,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受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委派,率共产党员和香港进步工人、华侨知识青年共30余人到达惠阳县坪山(今属深圳市坪山区)地区,组织人民抗日武装。12月2日,在该县周田村成立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p><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1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及宝安、增城中共组织领导的人民武装在东莞县苦草洞整编,成立东(莞)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共200余人,分别使用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指挥所第3游击纵队新编游击大队和第4游击纵队直辖第2游击大队番号。</p><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新编游击大队和第2游击大队余部由海陆丰沿海地区返抵宝安县上下坪村,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第5大队,林平(尹林平)兼任两个大队的政治委员,梁鸿钧负责军事指挥梁鸿钧负责军事指挥。</p><p class="ql-block">1941年2月,第3、第5大队派出小分队进入增城县西部,与当地中共组织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基干队会合</p><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根据中共南方工委的决定,在阳台山根据地白石龙村成立广东军政委员会,并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林平任政治委员。以第5大队为基础成立主力大队,其余分别编入第3大队、惠阳大队、宝安大队、港九大队</p> 图片/网络 <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p><p class="ql-block">1943年12月2日,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基础上扩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1][2]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进行战斗148次,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迫使伪军1个营和伪自卫军1个暂编团团部投诚,纵队总人数发展到近5000人</p><p class="ql-block">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王作尧(1913年—1990年7月3日)广东省东莞县厚街人。1931年考入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入党。1938年在家乡组建抗日武装,后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参谋长,防空司令部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东省军区顾问。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90年7月3日,王作尧在广州病逝。</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东莞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东莞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大队长,东江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参谋长,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上干队大队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副参谋长,华北军政大学副教育长,两广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二师政治委员。1943年1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4年7月兼任东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45年1月,他与纵队政治部主任扬康华率领部分主力北渡东江,为开辟罗浮山抗日根据地创造条件。1945年7月在中共广东省临委干部扩大会议(罗浮山会议)上当选为中共广东区党委委员。1945年8月,王作尧和林锵云(珠江纵队司令员)、杨康华,率领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部分主力挺进粤北,迎接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建立五岭根据地。王作尧是粤北指挥负责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杨康华(1915~1991),原名虞焕章,又名杨任康。祖籍浙江会稽,1915年生于广州。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中共广州市委、粤东南特委宣传部部长,香港市委书记,东江纵队、两广纵队政治部主任。1991年10月31日在广州逝世</p><p class="ql-block">,1915年出生于广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虞家人口多,生活来源全靠父亲的工资维持,常常是入不敷出,欠债累累。母亲任淑若,一辈子操持家务,拉扯大八个子女。家境的贫寒,加上书香世家的熏陶,身为长子长孙的少年杨康华从小便刻苦读书,一直是学校里的高才生,从小学到中学,连连跳级,不到17岁便升入中山大学。年秋参加广东文化界救亡工作协进会,当选为常委。</p><p class="ql-block">1937年秋参加广东文化界救亡工作协进会,当选为常委</p><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至10月,任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同年10月广州沦陷后,撤退到香港,任中共东南特委宣传部长。1940年10月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兼管澳门地下党组织工作。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到东江抗日游击区,投身抗日武装斗争。参加抢救被困在香港的文化人和民主人士的“秘密大营救”行动。1942年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江军政委员会委员,改名为杨康华。1943年1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1943年秋,参与组织指挥粉碎日军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万人“扫荡</p> <p class="ql-block">1944年,7月,东江纵队军政干部学校在大鹏镇成立。</p><p class="ql-block">9月,东江纵队从惠阳大队、护航大队、港九大队抽调人员组成独立第3大队,进入罗浮山地区,为建立根据地作准备;以第2、第3大队各一部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粤北,一度解放清远县城。</p><p class="ql-block">9月~1945年2月,东江纵队将所属部队扩编为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支队和北江支队、西北支队,连同大亚湾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港九大队、护航大队等,共9200余人。</p><p class="ql-block">1945年2月底,北江支队、西北支队在粤汉铁路(广州―武昌)两侧开辟清远、英德、佛冈、新丰、翁源抗日游击区。</p><p class="ql-block">3月,第3支队进入博罗,会同第4、第5支队创建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5月,纵队领导机关由东江南岸转移至江北罗浮山,游击区域逐渐向粤北和粤东发展。</p><p class="ql-block">8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粤北发展、开辟五岭根据地的指示,东江纵队组成粤北指挥部,率第3、第5支队和北江支队、西北支队等向粤赣湘边挺进,准备与王震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会合,后因遭国民党军围攻,会合未成。其间,珠江纵队第1支队、独立第3大队和第2支队一部共1000余人编入东江纵队。日本投降后,东江纵队向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反攻。</p><p class="ql-block">至9月底,收复城镇60余座,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纵队总人数发展到1.1万余人。</p><p class="ql-block">10月,为加强分区指挥,又成立江南、江北、东进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1910年12月-1995年11月20日),原名曾振声(另说曾振华),化名王彬[8],深圳坪山(原深圳龙岗坪山镇)客家人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p><p class="ql-block">曾生(1910~1995),原名曾振声,广东惠阳坪山石灰陂(今属深圳市坪山区)人。父亲曾庭杰是澳大利亚华侨,母亲钟玉珍是龙岗圩沙梨村人。幼年先后在坪山、龙岗和香港读小学。</p><p class="ql-block">曾生。1923年(民国12年)秋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市,先后就读补习学校和商业学院中专部。1928年底回坪山。1929年赴广州考入中山大学附中预科,被推选为广州惠阳青年同乡会会长。1933年7月,入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就读。在中大学习期间,接触许多进步书刊,成立读书会,编印《铁轮》杂志,刊登反帝反封建文章。</p><p class="ql-block">1934年冬,加入中国青年同盟(简称“中青”),任中山大学平民夜校校长,并以该校为阵地策划学生运动。同时,还参加突进社、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力社等中共外围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被推选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友抗日会主席团主席、广州学生抗日联合会主席,组织和领导广州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不久,遭到广州国民党当局通缉。</p><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中旬前往香港,在香港海员社团组织余闲乐社创办刊物《余闲》。旋到“日本皇后”号远洋客轮当海员工人,在海员中宣传抗日救亡。随后,经赤色海员工会负责人丘金推荐,任余闲乐社负责人,领导香港海员工人运动。1936年4月,回中山大学复读,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简称“香港海委”,直属中共南临委领导)组织部长。1937年7月,在中山大学毕业。8月在香港创办海华学校,自任校长。该校培养了大批青年抗日骨干。同月香港海员工会成立后,任该会组织部长,组织海员工人罢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p><p class="ql-block">1938年初,接替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职务,不久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在他的领导下,中共香港海委的工作和香港海员工人运动得到蓬勃发展。同时,他还努力做好香港惠阳青年会(简称“惠青”)的工作,发动香港海员和“惠青”成员参加香港惠阳青年会回乡救亡工作团,回惠阳淡水地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0月,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惠州、广州相继沦陷。10月24日,曾生与周伯明、谢鹤筹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成临时工作组,率领在港的共产党员、进步工人及青年学生等60多人分批回到惠阳坪山。10月30日,在坪山成立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任书记。12月2日,在惠阳周田村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游击总队有100多人,在惠、宝沿海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2月10日,惠阳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即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在淡水成立。12月中旬,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以坪山为基地,与王作尧等领导的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互相配合,并肩战斗,初步打开了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局面。</p><p class="ql-block">1939年春,中共广东省委成立东江军事委员会,曾生任委员。同年5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称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取得合法地位,曾生任大队长。1941年12月,参与组织港(香港)九(九龙)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沦陷后,参与组织营救在港、九的何香凝、茅盾、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国际友人。历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领导东江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建立东江抗日游击根据地,使东江人民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成立,曾生任司令员。率领东江纵队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1945年7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至抗日战争结束,东江纵队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万多人的人民抗日武装,转战华南39个县、市,收复大片国土,建立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和游击区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余万。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3500余人,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华南敌后抗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率领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司令员、党委书记,率部转战华东战场,先后参加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1949年(民国38年)9月,和雷经天、尹林平一起,指挥由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和粤中纵队组成的南路军,解放和平、连平、河源、龙川、惠阳、博罗、东莞、中山等县,迂回至广州南。10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两广纵队司令员和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司令员兼前委书记,奉命率部进驻珠江三角洲。10月14日,广州解放。</p><p class="ql-block">广州解放后,历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中共珠江地委书记,华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率部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副军长。回国后,入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学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8月在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历任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长,广州军分区第一政委,广州警备区第一政委,国家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物院顾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位。</p> <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广泛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其人员组成具有知识分子多、港澳同胞多、归国华侨多、女战士多的“四多”特点。如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在组建初期,无固定经费和粮饷,港澳同胞和华侨通过募捐、巡回义演、卖花劝捐等活动进行筹款,为其提供了主要经济资助。</p><p class="ql-block">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工作指示,东江纵队与盟军密切合作,营救被俘英军、被关押国际友人和美军飞行员,向美军提供对日作战情报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影响。比如,1944年2月,美军第十四航空大队飞行员敦纳尔·克尔中尉在执行飞行任务时被日军击落,后被东江纵队战士救下并安全送回,留下一段历史佳话</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出发,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三大口号。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当局代表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与国民党当局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p><p class="ql-block">在谈判中,中共方面主动提出,愿将其所领导的江南八个地区的抗日军队着手复员,并从上述地区逐步撤退应整编的部队至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广东解放区是中共让出的江南八个解放区中最大的一个。为履行协定,东江纵队主力于1946年6月奉命北撤。</p> <p class="ql-block">在东江纵队北撤过程中,国民党当局先是妄图打着“剿匪”旗号、以优势兵力“一网打尽”,后又阻挠、袭击向沙鱼涌集结的北撤部队。经过激烈斗争,2000多人安全北撤、奔赴烟台;留守人员则隐蔽下来,复员回原地或到外地从事耕种、经商、教书或其他职业。</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北撤部队扩大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先后参加豫东、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1949年10月,由东江纵队北撤人员为主组成的两广纵队随第四野战军挥戈南下,参加了广东战役。</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东江纵队留守人员响应号召,重新组织武装队伍,恢复武装斗争,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和原北撤人员组建的两广纵队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美人鱼陈海丽老师,出生北京。深圳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深圳退休。开始写作,作品美雅文集百篇,已发布深受美友们的欢迎好评!</p> 红星闪耀岁月邀约/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