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丰碑(学兵篇)七

梁宝平

<p class="ql-block">作者:李春芝(安康优秀女作家)</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梁宝平</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丰碑</p><p class="ql-block">演唱:卢媛</p> <p class="ql-block">  图为:故事中的主人翁王红旗。</p> <p class="ql-block">王红旗:从学兵入伍的铁道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是通过张有安认识的王红旗。王红旗中等个头,五官棱角分明,脸上虽布滿皱纹,但依然神采奕奕。在他的办公室,我们首先谈到了郑印海。</p><p class="ql-block"> 郑印海是原铁道兵5808部队4个学兵连中,唯一一位在三线战场上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去世的西安学兵。他的离去,让战友们深感悲痛与惋惜,尤其是和郑印海朝夕相处住在一个寝室的王红旗。</p><p class="ql-block"> 1997年清明前夕,王红旗和60多位战友重返大道河,給战友郑印海扫墓,他清楚地记得他们給郑印海烈士选的那个安葬地,其实也是大伙儿都很熟悉的地方——连队旁边一个向阳的坡上。站在这儿,可以眺望远处那起伏涌动的山梁,可以看见玉带一样的盘山公路,可以听见山谷间穿山而过的火车长长的鸣笛声,也可以听见山民们轻轻的谈笑声。可他们到那里后却怎么也找不到郑印海的墓地了,原来早在1984年,安康火石岩水电站库区迁建,淹没区周围的村民和墓地都被迁走了。至于郑印海墓迁往何处,因年代久远,已无人得知。之后,王红旗和战友们6次来安康寻找,依然无果。直到2008年,任汉滨区某管理区的刘胜安总经理知道了这件事,深受感动。他决定帮助王红旗查找郑印海遗骨的下落,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当年的一位知情人。这位叫王永志的知情人,当年亲自参与了迁坟,他说:“这个学娃子的坟是我迁的,那木头牌牌上写得很清楚,西安市人,学生。”</p><p class="ql-block"> 2008年4月4日清明节,在安康烈士陵园内,原5808部队学生10连的168位学兵为郑印海举行了隆重的遗骨安葬仪式!</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的寻找,终于有了结果。”</p><p class="ql-block"> 王红旗在给我叙述这件事时,脸上露出一副如释重负的表情。正在这时,一身身材高挑的女子拿着一幅画卷走了进来,这是王红旗的夫人崔凌,崔凌也是一名军人的后代,外公是长武地下党负责人王庶民,在1949年7月1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父亲崔鹏程是一位老革命,1937年去延安,是鲁艺第一期毕业学员,也是周恩来办公室写作班子的成员,曾在抗大任教。后派往长武长期领导并从事地下党工作,并协同习仲勋一起领导组建了陕甘工委,是习仲勋介绍入党。新中国成立后任陕西计委副主任,后又回家乡长武担任地方领导,为长武修建了第一个水电站、第一个县医院和县中学,同时还为黄土高原引进了苹果、棉花等,为长武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崔凌和王红旗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那张百米长的《情系襄渝线》画卷。王红旗介绍说,这是他的学兵战友杨米贵从1998年6月至2008年5月历经10年艰辛,独自创作完成的一幅巨画。1970年,杨米贵作为西安秦川机械厂的一名子弟学生兵来到三线,那一年他只有16岁。当年和战友们一寸一寸修建铁路的场景,已经深深地长在了他的心里。为了完成这幅巨幅画作,他一个人背着画板、照相机、水壶,干粮、生活用品,沿着当年的襄渝铁路线行走,山路崎岖,隧道幽暗,危险重重,硬是挺了下来。此时,画卷在他们的手中展开,我看见整幅画卷气势壮观雄伟磅礴。花草山河山丘平原,还有糊泊渔船尤其是那一辆跨过秦巴汉水穿越隧道的火车,似一条巨龙风驰电掣般飞奔而来……这是他们滴血的青春记忆,我想,其精神早已超越了画作本身所具有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始终围绕着学兵和铁道兵修建铁路的故事展开。王紅旗说:“像我们这种大规模地从学校组织的初中毕业生,到环境恶劣的山区去修铁路的情况,世界历史上都没有过。我们参与了襄渝铁路陕西段大部分隧道桥梁的施工,几乎所有的工种都做过,有118名学生把青春和生命永远地留在了秦巴汉水沿岸。有448名学生因公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其中全残11人,相当一部分同学落下各种病根。”</p><p class="ql-block"> 见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试探着问:“后悔了吗?”</p><p class="ql-block"> 他摇摇头,用古怪的眼神望了我一眼反问道:“有什么后悔的?”</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在三线建设中,学生们不仅把修建这条战备铁路视为保家卫国、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也视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这种精神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当时的学兵们来说,他们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为理想、为信仰而奋斗的事业。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所以在这条路上,有过无数人为了她而奔波,也曾有人为了她献出自己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们谈话间隙,王红旗办公室的门不时地被人敲响,来的是一群女铁道兵,也许是许久没有见面的缘故,小小的房间里不时响起一阵阵欢声笑语,几乎跟过节一样热闹。</p><p class="ql-block"> 女兵们在一旁互诉心声,我对王红旗的采访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讲讲您当年救人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 王红旗所在的5808部队学生10连,当年,在“为毛主席争光”的口号感召下,曾创造了月成洞30米的全师最高纪录,荣获铁2师先进连队称号并荣立集体三等功。而作为该连的一名卫生员,王红旗也曾参加过多次现场抢救,特别是发生在廖叶沟隧道的那次爆炸事故。</p><p class="ql-block"> 王红旗端起桌上的杯子,抿了一口茶水说:“197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正在襄渝线上紫阳县境内的廖叶沟横洞施工,我当时虽然是卫生员,但除了每天上工地例行检查救治伤员外,也会跟班施工。我们施工的那个横洞一边靠着陡峭的山崖,一边是汉江,在横洞的上方靠近汉江边一侧,有两间用芦苇席围成的简易房子。这两间房子,一间是炮工房,一间是炸药房。炮工房上方还有一块约十几平方米的露天水泥场。这里还有一条从紫阳修到大道河方向的便道公路,正好通到正在施工的廖叶沟横洞地段的一公里处,然后就是一个35度左右的斜坡。我刚到工地,就看见一辆装滿水泥的解放牌汽车从山坡上缓慢地驶来,司机当时还探出头来问旁边的一位民兵:給你们拉的水泥卸在哪个位置?民兵用手指了指露天地说:就卸那儿吧。司机将车子开了过去停好,民工便上前开始卸水泥。大概十几分钟后,有位民兵觉得汽车推放水泥的地方有点远,提议司机将汽车再开近一点,这样可以节省他们的劳动力。司机二话没说就上去启动倒车,谁知汽车货厢重,加之停放地靠近陡坡上,汽车在倒滑过程中失去了控制,顺着陡坡一路下去,咚的一声滚向了崖下的汉江。顷刻间,冒起一股股水泥腾起的浓重气味,浊烟弥漫。我只觉得一瞬间眼前的房子不见了,汽车不见了,如山一样堆起的水泥不见了,司机、民兵、炮工所有的人都不见了。直到有人惊呼:翻车了、翻车了,快去救人啊!惊醒过来后,我急忙抓起急救包,跟着大伙儿向山崖下的汉江岸边狂奔,可是由于山崖太陡峭,根本无法直接下去,于是我们先从公路的下坡方向到坡底,再沿江而上,等我们到达出事地点,汽车仅仅剩下了底盘,驾驶室及汽车轮都不见了,被汽车冲下去的人横七竖八,血肉模糊地散落在山崖下,一看司机被压在汽车车轮底下没救了!我立即去救其他人,给那些尚有微弱气息的伤员打强心针、兴奋剂,当时手中的急救包里绷带用完了,就把身上的衣服撕成条进行包扎。这些伤员伤势太重,必须紧急送往医院手术治疗。由于山崖太高,我们根本无法将伤者背上去,恰在这时,汉江江面出现了一条小船,大家齐声高喊着让小船靠岸,将伤员抬上了小船送往团部医院。但我发现在搬运的过程中,有两位伤员已经停止了呼吸,其余的4位伤员有的口中吐血,有的胳膊、腿部扭曲下垂,甚至有 的脊柱断裂,小便失禁……时间就是生命,我一边继续对他们施救,一边催促小船急速前行。十几分钟后,到了团部驻地的沙滩,当时女子学生14连的战友们正在沙滩上备石料,见此情景,马上找来三辆解放牌翻斗车,在车上垫上草帘,帮助我们一起将伤员抬上翻斗车,急奔团部卫生队全力抢救。可是,这些伤员的伤势太重了,最终都无一生还。牺牲的6人中,有4位是岚皋民兵,有两人年令稍大一些,还有两个年纪很轻,看上去还是孩子。牺牲的两位铁道兵则都是1971年当兵入伍的年轻战士,20岁左右,一位是安徽籍战士,一位是四川籍南充人……”</p><p class="ql-block"> 王红旗是怀着一种悲壮的心情給我讲完这个过程的,他说这起事故,大家竭尽全力抢救战友,但最终却没有留住他们的生命,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当然,这起事故,不仅仅对他触动很大,也由此影响了他一生。</p><p class="ql-block"> 1972年底,铁道兵从学兵连选拨了几十名学兵直接参加铁道兵,王红旗就是其中一名。到了部队后,王红旗来到5808部队即8团卫生队,也是从一名卫生员干起,这个时候,他就暗下决心,处处要做有心人,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医术突飞猛进。他说,人的生命是脆弱的,而医生承载的就是病人生的希望,更何况他们又是奋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战场”上。王红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抢救组接到一个处理不了的患者,滿院子去找王红旗,见人就问:“小王、王红旗在那里?”刚下手术台的王红旗听见后急速赶了过去,当时,这名妇女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搏微弱、神志模糊,进入了失血性休克状态。王红旗二话没说,立即上手术台给她补充血容量和止血。一个礼拜,患者就痊愈了,家属拉着王紅旗的手不停地说谢谢解放军医生。还有一次,在大道河,一个60多岁的老婆婆患阑尾炎穿孔且引起腹膜炎,送到部队卫生队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王红旗在切开她的腹膜后,发现长着一个很大的脓包,就挽起袖子帮她挤压排脓,竟排出1000多毫升的脓水。巧合的是,2009年国庆节前夕,他和三线学兵刘亚莉夫妇到紫阳县界岭乡考察,在车上闲聊起这段往事,没承想在座的岚皋县原文教局的涂书记一听这话,激动地站起身来并向前几步,一把握住王红旗的手说道:“哎呀,真是巧了,王医生。你救的那位老婆婆就是我母亲啊!我还记得你给我妈换药的时候好认真的,不仅陪我母亲讲话,还鼓励她多吃饭,让我记忆犹新。”随即又感慨地说:“当初你那么年轻,穿着一身军装好精神,好帅气,现在老了,我都没能认出来。”</p><p class="ql-block"> 采访中,王紅旗始终都很谦虚,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可歌可泣的成就,不过是军人和医生的职责所在。多年来,王红旗一直都在钻研医术,注重学习。医学的发展非常快,不论是医疗设备,还是医疗技术每天都在更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些年,他坚持自学外语,曾去过多个国家和地方进行学术交流,全程没有翻译陪同。王红旗是西安自动化健康检查中心主任,同时兼西安健康博物馆馆长。这个自动化健康检查中心在他的带领下曾创造了七项全国第一。在做好自己事业的同时,他和妻子崔凌更是积极投身于各种公益事业,为亚运会、汶川灾区捐款,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为儿童村捐物捐款……</p><p class="ql-block"> 采访结束后,王红旗带我和几位女兵参观了他的健康博物馆,在过道里,我发现墙上张贴的两张照片,一张是王红旗40多年前拍的,自然是意气风发,英气逼人。另一张是现在的工作照,布满了岁月的刻痕。也许,正如王红旗自己所说:“人的一生是由许多阶段的经历组成的,从纯真无邪的学生时代,到激情如火的青春岁月,然后是厚重沉稳的中年时期,再慢慢走向从容淡定的人生暮年,每个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每段岁月每段经历都会給人不同的感受,我最难忘的是大道河这片热土,因为它和我的青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紫阳、岚皋、大道河、五里等,这片热土让我魂牵梦绕,2年零8个月的学兵经历、13年的铁道兵生涯让我终生难忘。这种情感是我这一生中最为珍贵,不可失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30日建军节前,在西安,王红旗当选为陕西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会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一部 不再重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图为:作者李春芝。</p> <p class="ql-block">  梁宝平小传:男,大专文化,属马,性情中人,从事过三年襄渝铁路建设、四十二年人民公仆工作。爱好:藏书、阅读、写作、旅游、摄影、中医药研究,太极柔力球健身。个性:随和、随缘、随便。品行: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需要我的人而活着。格言:工作越忙越好,生活越简单越好,精神越丰富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