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郭顺敏,潍坊诗词学会发起人及创建者之一,潍坊学院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第五、第六届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官方公众号《瞿塘潮诗评》编审,中华诗词学会城镇工委委员、海峡诗词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东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作协会员,潍坊诗词学会会长,高密市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优秀诗人”,作品多次在全国性诗词散曲大赛中获等级奖,论文入选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曲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学术论坛;师从京味散曲家南广勋先生,在《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中华散曲》《中国诗歌网》发表诗词散曲及学术论文数百(首)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律·八一建军节吟寄(通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郭顺敏(潍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略出帷幄,屈人何用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旗红因血染,剑利在匣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震虎敲山去,摘星探月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强敌如犯我,管教穴巢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八一建军节是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的重要日子,也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时刻。每年这一天,人们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对党和军队的敬意。郭顺敏先生的《五律·八一建军节吟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它用传统诗歌的形式赞美了人民军队,表达了对国家强盛的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首诗的每一联,探讨其意象、内涵和艺术魅力,揭示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他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和对和平与发展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文章将逐联赏析,从首联的战略智慧到尾联的国防意志,展现诗歌的艺术美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通过赏析,我们将走进郭顺敏的诗歌世界,感受她对国家和人民军队的热爱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首联<b>“大略出帷幄,屈人何用兵” </b>,这两句诗开篇即展现了一种深远的战略思想。<b>“大略”</b>指的是中国梦时代背景下的宏观的战略规划,它超越了简单的军事行动,体现了一种全局观和深远的思考。<b>“帷幄”</b>原指古代军中的帐幕,这里比喻为军事指挥的中心,暗喻了最高决策者的布局谋划,运筹帷幄,决胜千里。<b>“屈人”</b>则是指通过智慧和策略使敌人屈服,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b>“何用兵”</b>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思想,即在军事冲突中,武力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智慧和策略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这种思想在当代世界依然重要。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中,非军事手段如外交、经济和文化在实现国家利益方面通常比军事手段更加有效和持久。这两句诗赞美了人民军队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和平与发展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 颔联<b>“旗红因血染,剑利在匣鸣。” “旗红”</b>象征着军队的辉煌和烈士的鲜血,这里的<b>“血染”</b>不仅指历史上的战斗,也隐喻着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所付出的巨大牺牲。<b>“剑利”</b>则表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和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b>“在匣鸣”</b>则形象地描绘了剑随时待命,准备出鞘,这不仅体现了军队的警惕性,也反映了军队随时准备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凸显了军队的荣耀与牺牲,以及其强大和备战状态。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视觉效果,也丰富了内涵,表明和平的维护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并强调了军队力量不仅是武力的体现,更是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p><p class="ql-block"> 颈联<b>“震虎敲山去,摘星探月行。”</b> <b>“震虎敲山去”</b>,是成语“敲山震虎”的活用和倒装。 “震虎”比喻军队的威猛,如同山林中的猛虎,震慑四方。“敲山去”则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勇往直前的形象,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智慧和谋略。<b>“摘星探月行”</b>则是对军队探索未知,追求更高目标和太空制空权的浪漫化表达,这两句诗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赞美了军队的勇猛精神,既展现了其在战场上的英勇,也突显了在科技和战略探索上的持续追求。</p><p class="ql-block"> 尾联<b>“强敌如犯我,管教穴巢倾。”</b> <b>“强敌”</b>指的是敌对势力以及潜在的敌人,<b>“如犯我”</b>则是说如果敌人敢于来犯,<b>“管教穴巢倾”</b>则意味着将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使其有来无回。这里的“穴巢”比喻敌人的根据地或藏身之处,“倾”则表示彻底的摧毁和瓦解。这两句诗以坚定的语气和鲜明的视觉形象,传达了对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的坚定承诺,既警告了侵略者,也展现了国家和军队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整首诗通过对军队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全的强调,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强盛和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同时,它也传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惕,提醒我们在享受和平的同时,也要时刻准备捍卫和平。这首诗不仅是对八一建军节的庆祝,也是对人民军队的赞歌,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宫 · 醉太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闻嫦娥六号探月归来(通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郭顺敏</p><p class="ql-block"> 听听是真,看看当真,嫦娥家里去敲门,哥没骗人。吴刚拿酒来相认,灵均对面还发问。捎回月土是龙孙:背包太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赏析】</b></p><p class="ql-block">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月亮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无限遐想的源泉。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现代科技的探月壮举,人类对月球的向往从未停歇。当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完成探月任务,携带珍贵的月壤样本返回地球,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巨大飞跃,也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郭顺敏先生的散曲《正宫·醉太平·闻嫦娥六号探月归来(通韵)》(以下简称:正宫·醉太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她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古典神话与现代科技探索巧妙地融合,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智慧与幽默的当代散曲佳作。</p><p class="ql-block"> 本文旨在深入赏析《正宫·醉太平》的这首散曲的布局谋篇,艺术构思,探讨其语言的魅力、意象的运用以及文化与科技的交融。通过对曲作的细致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揭示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对嫦娥六号探月任务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在这篇赏析文章中,我们将一同走进郭顺敏先生的散曲世界,感受那份对国家科技成就的自豪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们在赏析的旅途中,共同探索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 开篇<b>“听听是真,看看当真,嫦娥家里去敲门,哥没骗人。”</b>这四句开篇以一种轻松诙谐的口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神话世界。<b>“听听是真,看看当真”</b>通过重复的修辞手法,不仅强调了消息的真实性,也模拟了民间传说中人们口耳相传的情景,给人以亲切感和真实感。紧接着,<b>“嫦娥家里去敲门”</b>以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方式,将嫦娥六号的探月任务比作是去嫦娥家的一次拜访和串门,这种比喻既新颖又富有创意,使得高深的科技探索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b>“哥没骗人”</b>的口语化表达,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增添了一种幽默感,使得整首散曲的基调更加轻松愉快和通俗。</p><p class="ql-block"> 这种开篇方式,既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也展示了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思维。通过这种巧妙的结合,作者成功地将一个科技新闻事件转化为一个充满想象力和生活情趣的文学作品,使得读者在欣赏散曲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科技探索的魅力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中段<b>“吴刚拿酒来相认,灵均对面还发问。”</b>这两句进一步发展了神话故事的情节,将古典神话人物与现代科技探索相结合,创造出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场景。吴刚作为传说中的月宫仙人,他的出现不仅为曲作增添了神话色彩,也象征着对嫦娥六号探月任务的认可和欢迎。<b>“吴刚拿酒来相认”</b>这句化用了伟人诗句“吴刚捧出桂花酒”,也隐含了对嫦娥六号探月成果的庆祝和赞赏。</p><p class="ql-block"> <b>“灵均对面还发问”</b>,灵均即屈原,作为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丰富了曲作的文化内涵。他的代表作《天问》,不仅展现了古圣先贤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体现了人类对宇宙奥秘的不懈追求。在“灵均对面还发问”这一句中,屈原的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他好奇地探询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象征着华夏儿女对宇宙奥秘的持续探索和对科学真理的不断追求。</p><p class="ql-block"> 作品中段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也体现了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思维。通过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得读者在欣赏曲作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科技探索的深远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结尾<b>“捎回月土是龙孙:背包太沉!”</b>这两句是曲作的高潮和结尾,也是点睛之笔。<b>“捎回月土是龙孙”</b>捎回月土的是龙的子孙,这一比喻既自然贴切又富有创意,既表现了中国人对探月成果的自豪感,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科技成就的赞美。“龙孙”这一词汇,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寓意着探月成果将惠及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p><p class="ql-block"> <b>“背包太沉”</b>则幽默地表达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之极其珍贵,这一表达既形象又生动,既传达了探月任务的艰辛和重大意义,也隐含了对嫦娥六号及其科研团队辛勤工作的敬意。这种结尾方式,既体现了作者的幽默感和语言魅力,也使得整首曲作的结尾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整首曲作以轻松幽默的语言,精巧的构思,巧妙地将古典神话与现代科技探索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嫦娥六号探月任务的赞美和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自豪。曲作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想象力,同时也不乏深刻的内涵,是对现代科技成就的一种诗意表达。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我们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科技与文化、传统与现代可以如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对嫦娥六号探月任务进行艺术再现,还可以激发出新的文化火花。同时,这首散曲也启示我们,无论是在科技探索还是文化创作中,都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够推动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总之,郭顺敏先生的散曲《正宫·醉太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现代神话世界,让我们在欣赏曲作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科技探索的魅力和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与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简介】韩会勇,山东青州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老干部诗词学会等文学组织的会员。在文学创作领域涉猎广泛,包括诗歌、散文、辞赋、楹联和评论等多种文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版权声明:本作品为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特别声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