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书有感》</p><p class="ql-block">宋代.朱熹</p><p class="ql-block">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 <p class="ql-block">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是陈云从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并贯彻始终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应用到书法学习、欣赏中也是同理。一幅好的作品,总是贯彻着辩证法,贯彻着矛盾论和实践论。比如,涉及大小、方圆、粗细、藏露、中侧、奇正、开合、提按、顺逆、转折、虚实、疏密、动静、快慢、刚柔、浓淡、干湿、燥润、拙巧等辩证关系的处理上,若矛盾、对比在实践中用得越自如、越丰富,那么书法的品质就越高。如何欣赏和做到呢?且看朱熹的哲理小诗《观书有感》。</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这首七言绝句诗借景喻理,以方塘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观书亦或指欣赏书法)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所表现的观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观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学习,时时补充新知识。</p> <p class="ql-block">因此,人们常常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这两句诗也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 <p class="ql-block">另外,人们在品味艺术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长练常新的丰富技巧和内心深处不竭的艺术灵感。</p> <p class="ql-block">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艺术技巧和灵感才是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观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如果你对欣赏或从事书法艺术如何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仍觉得很抽象、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再次从陈云的“十六字”原则来理解。</p> <p class="ql-block">其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理解起来可概括为一个字“练”,不实踐、不勤练,真的是“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那么,怎么“练〞呢?就是“交换、比较、反复”,这也很好理解,其实就是向古贤学习、向身边模范学习(交换),把贤者写的与自己写的通过对比分析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方法(比较)。</p> <p class="ql-block">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要“反复”,也就是在找到正确的方法、路径之后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这是最艰苦、最辛苦的,需要我们以苦为乐,一般人往往需要持续地练上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沿着向上的台阶边练边悟、长练常新。一旦当你为了书法从心中有“法”而笔下无“法〞转变到了心中无“法”而随笔即“法”,并由衷地享受这一过程,便是真正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文章该收尾了。夜也已经很深了,又是后半夜了。在此,谨以创作的一首《书者铭》赠与有志于在书法方面创造出成绩的读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字不在好,坚持就行。艺不在精,好学则成。虽是妄语,窃以为真。陋室灯常明,残月映夜深。谈笑有益友,往来无利熏。可以赏名作,论古今。忘俗世之纷扰,无乱心之烦忧。古有隐居者,今有痴书人。孔子云:何乐不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