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滇之旅(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独龙江族家访-怒江石门-雾里村-茶马古道-滇藏界-秋那桶-丙中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独龙江的夜晚,听着江水轰鸣激荡的声音入眠,始终处于半醒半睡之中,早醒开窗,想看看独龙江晨曦的模样,可是外面下着大雨,所有的期待此刻陷入深深的失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领队通知行程出发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大家耐心的等待,窗前看雨、聊天、看书、拍照......可到了出发时间,雨依然没有停,领队和团长商议,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都知道,前几天有个团队因下雨塌方在里面多呆了8天,道路清障修通后才出去,进来的时候沿途也看到多处道路塌方,路上有巨大的石块和深不见底的沟壑,让人心惊胆战),为了不耽误后面的行程,最后一致同意,放弃今天的几个观景点。(下雨天观赏视线也不好)离开独龙江公路,向丙中洛出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不留下太多的遗憾,大家冒雨走进独龙家族探访古老而神秘的独龙族纹面女。可能是下雨的缘故,整个村庄静悄悄的,不见来往的村民,家里只有两位老人80多岁,去的时候,他们围坐在火堆旁取暖,纹面的老奶奶很和善,见我们到了,就拿着独龙毯铺在外面破旧的沙发上,坐下来和大家互动,配合大家拍照,让大家近距离看到纹面花纹,老人除了脸上纹面外,跟普通老太没有不同,走的时候,她一直在和我们挥手告别,说着“再见”,很远了,手一直在挥,拉近镜头拍下这珍贵的瞬间,看着老人佝偻的身影,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祝她健康长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纹面女是独龙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是独龙江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独龙族“纹面女”,是当地特有民族风俗,在当地流传着许多故事。对于“纹面”习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这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有的说是为了好看,有的说是为了死后与灵魂相认,有的说是为了不被人抢去为奴,有的说是为了死后能找到“回家的路”。纹面限于妇女,少女十二三岁时就要纹面,有表示成年之意 ,而且出嫁前必须纹面。据说纹面根据纹面师和女子的不同,纹面经常需进行半天到两天时间,纹面时非常痛苦,用锅底灰画图案,用带刺的荆棘条刺入图案,最后反复揉搓,让颜料渗入皮肤,经历脸部浮肿、伤口结痂,大概7-10天左右,伤口长好,图案则永远留在纹面女子的脸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当地政府“禁止纹面”,纹面女逐年减少,独龙族的纹面传统已经失传,目前尚在的纹面女已不足20人,最年轻的也有70多岁。为关爱纹面女,当地政府给她们建立健康电子档案,每年为每位老人发放10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时光荏苒,她们终将消失。但她们的照片会如同一座纪念碑一样,永远存在,承载着独龙族的文化、历史、艺术、宗教、欢乐与悲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匆匆一行,犹如雾里探花,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味,独龙江的美,纹面老人的神秘可亲,独龙乡镇的新貌、41号界碑还有那森林深处的静谧及神山光芒,因为雨大,担心山体滑坡,影响其他行程,大家带着不舍离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空依旧细雨绵绵,车爬到高山上时,因为同行的队友,经受不住山路的弯道和海拔过高,出现高反现象,所以再次来到观景台,此时烟雨蒙蒙,云雾缭绕,时散时聚,犹如在云端行走。这里连绵的青山、陡峻的峡谷、清澈的独龙江水、神秘的纹面女、七彩的独龙毯.....都让人为之着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独龙江旅投公司的师傅们告别,继续向美丽公路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怒江石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怒江边,仰望石门关,蜿蜒于刀削一样的峭壁间,如诗如画、如歌如泣!这里两岸悬崖耸立几百米高,怒江在这是收窄,水流湍急,两岸石壁像两座石门,故称石门。石门关其实是一个峡口,两座绝壁直插入江中,如刀劈斧削的坚实大门,最窄处仅二十余米,怒江到了这里,江水好像被什么东西给卡住了似的,夺路而出,在这里拐了一个小弯后再往丙中洛流去。据载在巨大的石壁上,不知是人工雕凿或天然形成,上有一手掌印,巨大无比,当地人称为“民来排”意为鬼手掌。石门关的摩岩壁上刻有五幅藏文,侧面有两个石坠,形状似伞,称为石伞。石门关旁的公路原为怒江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现已修成国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石门仰望,感叹人在大自然中显的如此秒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雾里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北面。整个村寨在怒江北岸,依山傍水而建,田园与院落相映成趣。独特的地理位置,原始的田园风光,悠远的茶马古道,浓郁的民族风情,加上独有的缈缈云雾,使这个座落在云间雾里的村庄,成了一处人间仙境。雾里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滔滔江水从村前流过,房前屋后全被农田和树木包围,隐没山野,宁静安逸,若隐若现、云里雾里如梦幻仙境般秀美,这里郁郁葱葱,风景如画。雾里村原名叫五里村或翁里村,因村子处在怒江峡谷边,炊烟袅娜、云雾弥漫,遂“谐音”称之为“雾里村”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横跨怒江的新建铁索桥,进入雾里村,然後從茶馬古道徒步,過朝紅新橋,徒步約3公里,讓我們感受了一路的美景。走過柔軟的土路,漫步很詩意也很神秘的雲中霧裡橋,走進霧裡村,小村極其寧靜,讓我們有誤入天堂的感覺,山溪潺潺,小路蜿蜒,在山腳、在江邊有連綿不斷的農田,大片的玉米與漫山遍野的綠樹親密無間地圍繞著吊腳小木樓。房屋結構簡單自然,錯落有致的木屋頂,蓋著薄薄的石板,就像小朋友隨意在田野上擺放的一堆堆積木。小樓前花開燦爛,山坡上牛羊漫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雾里村或许为保持特色,依然可见时隐时现满载村民生活必需品、幽闲地穿过吊桥、土路的驮队。朦胧驮影、马铃叮当,仍未淡出人们视线。隐约的吆喝声,回荡在大山与怒江湾的碧水间。历史记忆一直在唤起人们心底最深的眷念。雾里村的朴素之美因其意蕴深厚而耐人寻味,身临其境,似梦如幻,令人陶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12月31日,雾里村被国家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田壮壮的电影《德拉姆》、刘杰的《碧罗雪山》都在这里拍摄取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村里唯一的小卖铺窗口,看看他们里面到底卖的是啥?这里没有商业化,亲身感受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的烟火气,体验了古道风情,感觉非常值得!温馨的小木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野上,与生俱来的自然和谐、安逸纯美,让人心旷神怡。我想不管是日出还是日落,家家户户冒出袅袅炊烟,雾蒙蒙、一片片,加上一层朝阳和落日的光芒,定会滤镜一般,令人迷醉,此时置身于这样的田园风光、沉迷于这绿水青山之中,乐不思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茶马古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完崖边山路,穿过令人神往的雾里村,我们就进入了通往西藏的古老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远离尘嚣,贴近自然。从地势险要的悬崖峭壁上穿凿而过,凿壁而成,挂于山腰,离江面数十米,宽处约2米,窄处仅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右边边是千韧绝壁,左边是滚滚怒江, 蜿蜒在怒江之上,宽不足1米,高约2米,这是雾里村以前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这条嵌在峭壁之上的茶马古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一带,原来不通公路,进出只有马道,如今村村通路。 茶马古道已华丽转身,成了旅游休闲步道,但古道上依然有马、有马粪。踏过蜿蜒崎岖的茶马古道,感受千百年前的通商文化,置身于茶马古道之上,亲身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马帮的勇敢坚韧。眼前山清水秀,宛如画卷铺开,听波涛汹涌之声,即显自然之壮阔,又不失细腻之美,微风轻轻拂过面颊,带着几分凉爽与惬意,仿佛能吹散世间一切烦恼。在这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时刻,耳边时而传来小鸟欢快的歌唱,交织成一首首动听的自然之歌,让人心旷神怡,沉醉不已,有时头顶石壁,仿佛行走在山洞里,我们或坐、或站、或跑,一路拍照留下我们来过的印迹,很享受在这样的地方徒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过朝红桥回望,远眺对面的茶马古道,如同大山间一条裂缝横在山腰,蜿蜒着。显得非常突兀!茶马古道静静地由这里伸向远方的西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看到了四座桥,最大的水泥桥是通往丙察察的公路桥,铁索桥叫朝红桥是现在摩托车和人通行的桥。朝红桥边的二座木桥已废弃了。江面上的这四座桥述说着怒江古道的过往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滇藏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览了雾里村,徒步了茶马古道, 过了朝红新桥,沿着怒江边上的新G219国道继续前行,我们去了丙察察进藏线的滇藏界。岩壁上硕大的“云南”“西藏”几个大字,让人非常震撼。滇藏分界点,怒江由这出藏入滇奔腾而下,在这里可以一脚在西藏,一脚在云南,从这里,可以开启“丙察察”(名字是丙中洛、察瓦龙、察隅的简称)进藏之旅,因为此次没有进藏的行程,大家打卡留念之后,乘车返回去了秋娜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秋那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秋那桶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的村庄,被誉为“人神共居”的神秘之地。这个村庄坐落在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是云南省在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在怒江紧挨G219国道这一边。自然环境优美,山峦叠嶂、碧水清澈,村庄依山而建,具有典型的怒族民居特色,住房以木材和石头为建筑材料,屋顶覆盖石板,显得古朴而典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秋那桶,原木搭成的民居,石片铺成的房顶,抬眼可望的青山,碧绿如茵的田园,使整个村庄美的如诗如画一般。神光、佛语、人世的炊烟、美妙的歌声......全部在这里凝聚。村庄里很宁静,游客不多,怒族木屋很原始,多是黑色、高脚、木墙,可能因为地形以高山峡谷为主,所以大都是建在半山腰上的,看到一楼底层多用于关养家畜,二楼铺以篾笆或长料板住人,在横梁顶部铺上篾笆或木板,存放着谷物和其他用具。天主教堂,是村里最豪华的建筑。这里据说有400多户1200余名怒、藏、苗、僳僳族同胞生活在这里,我们穿行在村庄之中,有的地方在维修道路和新建房屋,显得有些凌乱,与雾里村相比,这里多了点现代气息。它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个纯真的孩子,不知人间愁苦,不慌乱不刻意,微笑着温暖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怒江大峽谷沿岸散落着许多美丽的村庄,居住的民族不冋,叫法也不同。凡称为“桶”的,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凡称为“当”的,是独龙族聚居地,称为“洛”的,则是藏族聚居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秋那桶,我们向丙中洛镇出发,夜宿丙中洛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