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39团服役期间,基本上来说应该是处于和平年代,没有多少作战任务。但是,军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我们的一切训练都是为了打仗,我个人认为训练难度应该超过作战难度,这样才能保证作战时取得胜利。但实际情况让人很恼火,训练难度大了,安全系数就小了。而航空兵部队最讲究的就是安全,只要安全了,大家的日子都好过。至于打仗吧,那好像是遥远的事情,都不太关心,所以天气稍有些不太好,就不让飞啦,让人干着急,也毫无办法。说老实话,这样的事确实让人很难办,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两种干部。一种是战争时期的干部,一种是和平年代的干部,互不适应。毕竟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所以和平年代的干部吃香。 我们运输航空兵主要作战方式就是快速投运人员和物资,机降或空降投送空降兵敌后抢占战略位置。所以编队飞行和低空突防飞行和空降兵伞降,是我们经常训练和演习的主要军事行动,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编队飞行和超低空飞行。 我们编队的队形是三架飞机品字形楔队为一组为中队编队,长僚机间隔两个翼展长度,距离两个机身长度,称为两机两。前为长机,后分左右僚机,在空中,僚机的高度略低于长机1-3米。首先是在地面把飞机按两机两的位置摆好,飞行员在座位上坐好,按正常姿势看长机在飞机风挡上的投影位置和大小,画好标线作为参考。因为僚机分左右梯队,所以长机投影在风挡上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而我们驾驶舱又分左右座,在左坐飞和在右坐飞又有很大的差别。因为编队飞行主要是僚机跟长机编队,所以左右僚机共四个位置,观看长机的投影都不同,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就不适应,在某一个位置能飞好,换一个位置就不行了。我自认为我编队飞行还是有点儿天分的,不管在哪个位置,都没问题。而且我还不需要看标线,就能准确判断出飞机的间隔距离是否合适。后来我和陈维杰被人称为39团的铁杆僚机,在各大演习中均排第一梯队,为后续做标杆。我们在观看国庆阅兵空中梯队时,能看见长机身上都有很多红杠杠,那是编队飞行时作为僚机的参考标线。我来以后,我们团编队飞行时长机机身上的标线,都是由我画的。开始有些机械师还不想让我画,嫌飞机上有道道,不好看,但这是任务他们也没有办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维杰1947.11.12浙江丽水.65.8入伍.李聪聪1953.11.11浙江永康.76.4结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维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维杰86年转民航.李聪聪居福州.2019.5.12照</h3> 还有一种队形叫跟进飞行,一架飞机跟一架飞机,距离要求是500米,后机比前机高个十来米。一般都是三机、六机,最多九机跟进,常用在夜间飞行。我们当年编队飞行,没有任何先进的设备,完全靠目视判断。当飞机通场时,地面塔台给掐间隔时间来判断,飞机间的间隔是否合适。空投空降时,风对降落点的影响非常大,全靠领航员人工测量计算。有点儿科学性,但很不可靠,所以想飞出理想标准的航迹,非常不容易。领航计算的误差和编队飞行的误差叠加,经常是从地面看来,整个编队是偏向下风斜着飞过来的,所以整个落地散布面很大。而且不同高度的风又不同,计算空投空降的落地点需要一个将各高度的风综合起来的一个合成风。平时训练可由地面气象部门提供合成风,但战时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所以需要机群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解决的办法就是让两个僚机下降到不同的高度测风,然后报给长机进行计算。当各单位进行比赛时,为了保密,还得用密语报告。当时为了从实战出发,我们进行的科目都是三无空投。就是空投空降区,地面没有标识,只告诉你一个经纬度。没有气象资料,没有地面引导指挥,还要准时到达。说起准时到达,因为我们飞机的机动性很差,速度调整的余地很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选择在进入起点位置做一个矩形航线,来调整到达时间。这样做在战时是有危险性的,因为增加了留空时间,给了敌人更多的拦截机会,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全体战斗员发扬了我军光荣传统,不辞劳苦,地面苦练空中精飞,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技术水平,最后在78年师里组织的考核中取得优良的成绩。时间是1978年6月16号,在新野空投场,大队9机编队我是二号机。 我有幸参加了我师历史上当时仅有的两次中的一次团编队飞行。先回顾一下历史:1955年11月13日,辽东半岛大演习正式开始。上午09:58,一颗绿色信号弹射向天空,瞬时间飞机马达的轰鸣声犹如滚雷,震撼着大地。27架伊尔12飞机,载着伞兵的一个加强营。从钢板跑道上一架接一架的准时安全的腾空而起,按照预定的方案集合组成团编队的队形。我运输航空兵机群,以严整、密集、威武的战斗队形,在歼击机机群的掩护下飞向预定空域。机群沿着预定的航线,经海上准时到达庄河地区空降场上空。顷刻间,信号灯亮了,铃声响了,伞兵一个接一个凌空而降。空降成绩优秀,纵长800米。横长700米,散布面为0.56公里,伞兵着陆后集合迅速,14分钟集合完毕。指挥灵活,动作逼真,作风顽强,圆满的完成了预定的演习任务。受到了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总部首长以及九个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代表团的一致好评。(师史第41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大队吴玉恒机前指示风采。队列前排左起:黄姗姗,岳喜翠...。中排:钱美凤,邱文静,董锁箴...。后排:钟凤权,张林魏...。吴玉恒女婿提供。</h3> 而这次团编队完全是由我团自己组建成的。一年多来,我团各飞行大队完成了运输机训练大纲五提纲的全部科目训练,完全具备了团编队飞行的能力。当时因团长不在位,由副团长张继云主持军事训练。经过精心的组织准备,报上级批准,决定我团进行一次团编队飞行。我记得开飞前一天,副师长谭有年匆匆忙忙从当阳赶了过来,对我们说:几百名空勤人员在天上,师里如果不来人,说不过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谭友年河北唐山.张正辉1936年湖南长沙浏阳.56.8入伍.(第二批女飞)62年结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谭有年.陈(白)佰中.居武汉.2016.5.26照.谭老2021.2.13去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继云1932.8河北大城.45.2入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继云.何满华1937.3四川眉山.60年结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继云在第一次师组织的团编队当中担任副驾驶时就立下了功劳。1955年10月18日,僚机飞行员林广楚在编队转弯集合时,由于判断操纵错误,进入慢螺旋。掉高度300到400米,后被副驾驶张继云改出(师史第44页)。而历经35年后,这次团编队,他成为了空中领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继云部队离休.何满华.居郑州.1997.11照.张老1999.9去世</h3> 1979年11月14日我团团编队计划开始执行,大机群活动强调整齐划一,我印象很深,地面飞机开车时,机务副大队长张堂清拿着指挥旗。飞机上所有的机械师,都紧盯着他的旗子,按照他指示的信号,统一进行开车前的蓄能,挂齿,打开磁电机,启动发动机。只见所有的飞机发动机螺旋桨同一时间转动起来,颇为整齐壮观。然后飞机一架接一架的从起飞线往后排成一长溜,所有的发动机都在轰鸣,这样的场面也很壮观。我们编队的起飞间隔是30秒钟放飞一架飞机,要求飞机的前轮必须压在起飞线上,这也是一项技术活。中午13:30,团编队长机起飞,第一个大队起飞后转弯,完成大队编队后在本场上空转圈。跟着第二个大队起飞完成编队后,跟着第一个大队也在本场上空转圈。当三个大队都起飞完成编队后,团编队通过机场上空才出航。从第一架飞机起飞到完成团编队出航,大概需差不多40分钟。另外团编队的一前一后,还有两架飞机,前面的侦查天气负责引导,后边儿的负责观察。据当时的参谋长蔡宪权回忆,前面的引导机和后面的观察机在团编队完成后就返航落地了。我们一共才29架飞机编队飞行,光一个起飞出航就要花差不多40分钟,想想二次世界大战时,他们飞机一出动就是几百架,也不知他们是怎么组织的,看来这里还是很有学问的。我们团编队还专门到师部当阳机场上空,通场显示了一下我们的训练成果,据说还都有录像,拍照,然后在鸦雀岭空投场进行了空投训练。此后,在中国的天空大地上,再也没有由伊尔12和伊尔14飞机组成的团编队出现过了,成为了历史的绝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宪权1949.9.5江西赣州.66.8入伍.罗瑞珍1950.10.25江苏泰兴.69.2入伍.76.10结婚(第四批女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宪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宪权.罗瑞珍部队退休.居武汉.2019.5.12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鹤军1946.5.18江苏无锡.64.8入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鹤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团领航主任刘拉柱的工作笔记本上记录的当年团编队飞行人员的机组名单。2016年在武汉战友聚会时,我发现并翻拍了下来,他的字真是工整,整齐,很漂亮,很珍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该图为当时一大队领航主任张鹤军为大伙讲课用的稿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该图上,为当时三号机张甫信的飞行计记录本上填写的内容。下为机组通信员李满年当天的飞行记录本上填写的内容(有注明27机)</h3> 在编队训练中,有两件事印象挺深。一次,当一个批次飞完后,飞机排成一溜停在滑行道上,这时有一架飞机因为发动机有点问题,机务就在那里进行试车。结果停在他后边的那架飞机机长是赵力,手刹车没提上,被前面的飞机气流吹的直往后溜。因为是编队飞行,所以一架跟一架飞机间隔都很小,如果飞机继续往后溜,就可能撞到后面的飞机。我见状,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冲上去,搬起一块铺垫滑行道边灯的大水泥方砖准备冲到飞机底下,挡住飞机后滑。当我快冲到飞机下面时,赵力看到了地面人员的手势,提起了手刹车,飞机停止了后倒。我的壮举也就没有成果了,但是邹立发在塔台看见了,他说看到我冲上去了,也就放心了。还有一次,开好车后,我见前面的飞机已经滑走了,一着急也没注意看地面人员的手势,就往前滑。结果因为地面电瓶插销还没拔下来,飞机拖着电瓶车就往前跑,后来我发现了地面人员的手势,立即停了下来。差点造成大问题,还真是飞行没小事,一点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再一个就是我最感兴趣的超低空飞行。作战时,超低空飞行是最有效的突防手段,它可以避开敌人的雷达,突然的出现在敌人面前,让敌人来不及反应就被消灭了。我们部队驻地机场东边就是江汉平原,非常适合超低空训练。开始是100米,后来适应后降到50米。刚开始飞超低空时觉得相对速度非常快,让人很紧张,后来慢慢适应了,也都觉得很正常啊。一点儿紧张感都没有了,就可以东张西望了,看看风景了。要说看地面,那真是鸡飞狗跳,不是形容词,而是真正能看到鸡在到处乱窜,但是狗却没看着,还有很多小孩从屋里窜出来,看飞机。我们一架飞机就能把地面人折腾的够呛,但我们最多时是6机跟进超低空,那场面可想而知是多么的热闹了。当年祖国大地上没有那么多的高层建筑,所以我们可以飞那么低,现在我们国家大地上高压电网非常发达,将会对超级空飞行造成巨大影响。我想现在飞行训练也不会飞那么低了吧?在超低空训练中,我还冒过一次险。有次天气雾糟糟的,我就按着无线电高度表慢慢往下下,下到50米还没有看到地面。我想再下点看看吧,最后下到30米还没有看到地面,我就再也不敢下了,赶快拉了起来。 再有一个就是空降兵跳伞训练。作为作战要求,空降兵留空时间越短越好,时间长了,就成为人家的活把子了。空降兵的伞有各种型号,刚开始训练就用面积比较大的伞,这样下降速度慢,完了再循序渐进的用下降速度比较快的伞。我记得他们演习用的伞都是下降率每秒七米,特种兵作战还可用可操纵的翼伞。我们飞行员还参加过1974年9月16日在汉口王家墩机场,武空组织的飞行员水上跳伞第四期训练班。于9月25日在山坡斧头湖进行过水上跳伞,用的是下降率每秒两米的大伞。跳伞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我就亲眼看到过。伞没开的情况。那时候我们还在郑州训练大队,一天在机场时,看到空降兵在机场跑道北面进行跳伞训练。运五飞机从本场起飞,在起落航线三边,进行跳伞训练。地面有大喇叭对空进行指挥,都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眼见着一个人从飞机上掉下来,伞没开地面升起一股烟尘。记得当年每当空降兵举行大的军事演习,提的口号就是争取不死人。有一次演习我们大队编队飞行进行伞兵空降。当进入准备阶段后,伞兵都已站起,挤在机舱门口等待跳伞时,由于编队动作飞行员张少军蹬了一舵,将两个伞兵甩了出去,落到水塘里.....。我记得有次200米低空跳伞,都是团领导带头跳,我问过他们最低跳伞高度是多少?他们不用考虑就说是50米。也就是说伞开人接地,再低伞就开不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9.24武空王家墩机场第四期水上跳伞训练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74.9.24武空飞行员水上跳伞集训队第四期.欧阳.陈志强.潘国成。有一次,团里在机场进行长跑比赛。说是响应四人帮中的张春桥的号召,他当时是总政治部主任,争取得到张春桥奖章。快到终点时,我跟在潘国成后边,我想加速超过他。他回头一看,觉得我如果超过了他,他就太没面子了,所以他就拼命跑,把我又甩在了后边。我记得王京生跑到终点后,晕倒在地上了,嘴里还不停的喊着张春桥奖章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9.24武空王家墩机场第四期水上跳伞训练班,王京生,陈志强,潘国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9.24武空飞行员水上跳伞集训队第四期.皮华山.陈志强.王克亮.欧阳.高海华</h3> 9月25日,我们乘运五飞机从王家墩起飞11:40左右,在山坡斧头湖进行水上跳伞。当时我们都换上了一身部队交旧领新的旧军装,腰上挂着一把非常漂亮的伞兵匕首,匕首上有一个勾刀,专门用来特殊情况时割断伞绳用的。据说有的人为了得到这把匕首,就说掉湖里不见了。我上飞机前,在袖子里卷了几块小石头,对他们说,到了天上我用来打你们。所以跳下飞机后,他们都避开我,跑的远远的了。因为我们都有几百小时的空中经历了,所以没有丝毫害怕的感觉,我当时想我一定要盯着飞机跳下去。给我的印象就是一跳下去,大大的飞机唰的一下就变成了个小苍蝇了。飘在空中的感觉真美好,没有一点声音,非常安静,也可能是我们伞的下降率很小,也听不到有气流的声音。我们训练了十几天,最关键的就是,落水时脱掉伞具的动作,因为飘在空中视觉会有很大的误差,所以快落水前必须盯着脚尖,看到脚尖进水后才能做脱伞动作。据资料上说,如果凭视觉到落水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有时候可以达到上百米,那就变成摔大饼啦。如果不脱掉伞具,可能会被伞罩住,产生危险。水面也有很多安全措施,小船会在第一时间赶到我们面前,把我们拉上船。只跳一次,太不过瘾了,好想再多跳几次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空降兵演习</h3> 我参加过的重大军事演习项目有。1975年10月22日,37团、39团、独十团出动25架飞机,协同空降兵第45师135团三营(我们大队运载的是九连)在河南临汝地区参加陆军第43军主持的,加强步兵师运动战检验性实兵演习的空降空投演习,11月6日又进行了一次。第一次时,兄弟单位的一架飞机发错了信号,一个排的空降兵提前跳了下去。落到地面后一看,怎么其他人没有下来,他们还以为是上级特意给他们安排的特殊情况处置。所以他们急急忙忙的拦了老百姓的车,赶往空降地点。第二次,由于偏差伞兵直接跳到了主席台上。李达副总参谋长说: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看见过空降兵降落,很高兴,所以部队也就没有受到责怪了。在这次实兵演习的前两个月,河南刚刚遭受了一场重大灾害,我们可以回顾一下。 1975年8月,在一场由台风引发的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在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计60多个水库相继发生垮坝溃决,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6天,影响运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最惨烈的水库垮坝惨剧(网上下载)。由于当时我国政府还没有处理这样事情的经验(当时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防疫工作没有做到位,后来造成了瘟疫横行。据救灾部队说,灾区的树枝上大大的绿豆蝇都把树枝压弯了。我们因准备演习,提前进驻到开封进行训练。已经是一个月后的事了,但还是绿豆蝇到处都是,影响我们正常吃饭。所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运五飞机天天在唐山市上空洒药消毒,唐山机场的药瓶都堆成山了。开封37团、C46飞机都投入了紧张的空投救灾任务。当时因为台风天气,侧风很大,已严重超过了C46飞机的起降标准,但是为了救灾,一切都不顾了。平时如果飞机偏出了跑道,那就是严重事故症候了,但那时已经什么都不算了。郑州和开封市人民全部动员起来烙大饼,支援灾区人民。但那时还有阶级斗争的表现,听上级通报中说有些大饼里还发现了有六六粉。 1982年10月10号和10月21号两次,参加济南军区812实兵空降演习。我们是12架飞机分四个中队编队跟进,本人为二中队长机。演习结束后,济南军区首长到机场专门接见我们和空降兵参演部队,为我们颁发了纪念品,还安排我们去参观了凤阳县朱元璋的老家明皇陵。 1983年6月6日,执行了应山空降兵130团实兵空降演习。我们派出了21架飞机,七个中队按团编队执行该任务,本人为二中队长机。期间为空降兵实施了他们的夜间跳伞训练,只见他们每人腿上绑着一个方向朝下的手电筒,好进行观察和识别。另外,我们还参观了伞兵的伞库,那里边真是干爽,整齐,漂亮,绝对不能有老鼠,还有不能让伞发霉,那可都是伞兵的保命的东西。伞兵跳伞都是自己叠自己的伞,自己的命捏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叠好的伞都要自己铅封起来,整个用伞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以保障安全。我们飞行员组织跳伞时,为我们叠伞的叠伞员都说他们压力非常大,生怕出事。据说战斗机飞行员遇到特殊紧急情况下,只要能成功跳伞,保伞员就可以立三等功。 1978年,中央军委叶帅发出号召。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解放台湾。为了响应军委的号召,1978年3月起,副师长刘洪德、师副参谋长李金庆。分四批带队,四个飞行团的一大队,共75个机组先后使用38架飞机进驻大连周水子机场进行海上训练。以单机,编队进行海上低空、超低空、跨海三无空投等科目训练,最低飞行高度单机50米,编队100米,历时两个月(师史268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8.4.26大连周水子机场海训.朱永强.张洪仁.李满年.欧阳建中。注意看,右边跑道对面那几个厂房,是一个空军的飞机翻修厂。我那个用来做凿子的螺姆锡钢战斗机副油箱吊竿就是从那里找到的。</h3> 我刚开始进行海上夜间训练时,发生了严重的错觉。感觉哪边亮哪边就是天空,就是上方(大连市晚上灯光很亮)。如果是明月夜能看到天地线还好说,如果是暗夜那就完蛋了,好在我有非常强的自控能力。坚信这是错觉,完全按照仪表操作飞行状态。开始感觉非常难受,很不适应,只能咬着牙坚持再坚持,慢慢习惯了,错觉也就基本克服了。我们运输机驾驶舱大,人多还有个伴,如果是战斗机只有一个人,那就像进了鬼门关,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容易慌神不相信仪表,那就非常危险了,为此还有摔了飞机的。 有一天,某国的海军司令到访大连,北海舰队倾巢而出。只见海面上,海军舰艇列队乘风破浪,将大海犁出一道道的尾迹来。正好我们大集群编队低空突防和他们进行了交汇,如果在地面看,那场面一定是非常壮观,无意中也为我们的海军壮大了声势。那时我们训练的是海上低空突防,上岸前迅速上升高度,空降伞兵,抢占滩头阵地,为解放台湾做扎实的准备。还有对海上的舰船进行空投物资训练,这也是我所经历的最真实的军事训练。当然,我们也发生过一些小的错漏,有一次空投,领航员忘了喊准备,直接就喊了投下。我看着他,他看着我,怎么回事,这能投吗?早都跑出空投范围了。我们大眼瞪小眼看了半天,没办法,只好再转一圈儿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央慰问团慰问品-纪念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央慰问团慰问品-搪瓷茶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央慰问团慰问品-化纤枕巾</h3>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我师建师以来飞机出动量最大、最集中、最频繁的一次。也是超天气标准、超飞行强度,打破正常生活规律飞行最多,持续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先后协助十个航空兵师空中紧急转场,从全国各地把作战人员和物资按时送到广西、云南前线。在执行紧急空运中,全体参战人员努力创造条件,宁可自己多吃苦多受累,也要把自卫还击作战需要的物资按时送到前线。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取得彻底胜利之后,我师隆重召开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总结表彰大会,师党委给17个单位。八个人记了二等功,给72个单位,143名个人记了三等功。(师史第159-161页) 我们39团因为飞机落后,只派了少数机组,参加了一些零星任务。事后参加过任务的人员,干部级别都提了一级。最后评功评奖的时候,确实有点意思,场站为我们空勤灶做点心的师傅都立了个三等功。听说是参战部队立功人员有一定的比例,为了完成比例嘛,所以嘛,总要找些人立功的吧。我并不想否认这些人的功劳,但是干这事都要有个比例,确实有点儿意思。我探家休假时,亲耳听到我父亲说过这事。说陆军在前方打仗,都没这么多人立功,空军在后方,就有这么多人立功,这让陆军老大哥多少有点儿意见吧!后来中央慰问团慰问品发下来以后,因为人多慰问品少,只能自己内部调配一下,三样物品个人只能得到一样,分给我的是一条枕巾。后来听团里的领导说,宜昌市政府多次给团里来电话询问,我们执行任务的机组回来了没有?他们接到了上级的指示,要慰问参战部队。后来,参加任务的机组都被请到市政府搓了一顿。我记得还有地方的剧团到我们部队来慰问演出,是否是在这个阶段,我就有点儿记不清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绍武1932.5.10北京.沈美珍1935.1.11上海.56年入伍.2007.8.14照-程绍武退休后被北京小汤山中国航空博物馆聘为技术顾问研究员。每当有重要客人来时,都是由他亲自给做讲解。这是我去探望他们时,在航空博物馆他们的住房前给他们照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空航理学习班.1983.3.17-4.2开封.前左起边建.余子华.陈德银.席云中.欧阳.邹景堂.后排崔承恩.娄世明.胡绍洪.李传阔.周树坤.戈春长.张文秀.邢淑华</h3> 我们39团有一个学者级的老飞行员,叫程绍武,他夫人是我国第二批女飞行员沈美珍。他入伍前就是老大学生,还当过北京市委书记吴晗的秘书,因为想当飞行员,就弃文从军了。他曾经跟我多次说过,他最想当的就是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因为他年纪偏大,在团里飞行技术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成绩,但是他是一个航空理论爱好者。我去过他家里,看过他订的外国的航空杂志,至少有上千本,在屋里一个床上都堆满了。在60年代,他就提出了鸭式(抬式)飞机的理论概念,并自己亲自设计出来了一个鸭式原理的运输机。并得到了空军领导(空军司令张廷发是他的姨父)和一些中央领导的支持,给了他一些条件,让他把他设计的能飞的飞机模型制造出来,给上面审查。他当年跟我说,当年他提出的一些理论,经常被国内的专家们嘲笑,但是当外国杂志上登出有同类的设计时,这些专家们就又都说行。经过多年的,艰苦的,反复的曲折,他的飞机终于造出来了,我们大伙都见过。最后,经专家鉴定,认为该飞机理论上成立并可行,但因我国条件不具备,无法制造,只能作为档案封存保留了。他在我们团飞行上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是作为我们团的理论骨干,受到了大家的尊重,都称他为教授。我们团学习理论都是他来上课,考试都由他出题,后来我又接替了他的位子。我到团里以后。被组织上多次送去参加师,军区空军,举办的航空理论学习班深造,也成为了部队的航空理论的骨干。那时候飞行有个制度叫飞行四个阶段,分别为飞行预先准备、直接准备、实施、讲评阶段。飞行预先准备完成后,都要进行飞行问答。最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我都不在队,但领导进行飞行问答时还点名叫我回答,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啦! 60年代初,毛主席为了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伟大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代,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后来,国防部长林彪又在军队内部提出了全军学空军。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都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动力。 大庆精神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寨精神概括为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大部分网上下载) 当时解放军掀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高潮,树立了几个好榜样。其中有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毛主席亲自为他提了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还有南京路上好八连,毛主席也亲自为南京路上好八连赋诗。全军也树立了三个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沈阳军区的廖初江,广州军区的黄祖示,空军的丰福生。还涌出了一批舍己为人的先进典型:王杰,欧阳海,门合,刘英俊等等。还在全军展开了岗位练兵、提高军事技术的运动,以及后来的军事技术大比武运动。这些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知道了,我在这里再把她重新提出来,让大家不要忘记了我军的光荣传统。 1963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杂志社给毛主席写信说。大致内容为,雷锋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值得推荐,贸然给主席写信,请予以提字。1963年2月22日下午三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中国青年编辑部接到来电,我是主席办公室的林克主席的题词已写好了,请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中国青年第五,六期合刊出版后,也就是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手迹。从这一天起,一个学雷锋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兴起之后,每年的3月5日也就成了学习雷锋的纪念日,雷锋精神从此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网上下载) 南京路上好八连指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第8连。八连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情况仍然十分复杂。该连于1949年6月进驻上海市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团结人民群众,出色地完成了警卫任务。全连干部战士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网上下载) 杂言诗“八连颂”作者:毛泽东,1963年: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慠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div>(网上下载)</div> 当年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其中有一条就是岗位练兵,我记得当年地方也出了不少典型。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有一个售货员叫张秉贵号称一抓准。你随意说出一个斤两数,他全凭功夫,抓给你一称,分毫不差。还有一个卖猪肉的叫一刀切,你只要随意说出一个斤两数,他一刀下去,切出来的肉一称也是分毫不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8.1.15-2.2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合影,第二排左边第一个就是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军区空军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领队武空军训处副处长-王景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军区空军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领导-武空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谢百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工作人员,军训处参谋-崔振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军区空军两学巡回报告团先进个人标兵-第一机务学校教员-程天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军区空军两学巡回报告团-先进个人标兵-佐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武汉军区空军两学巡回报告团-13师37团机务大队2中队指导员黄永良。介绍本中队机械员彭正彪不顾烈火烧身,奋力抢救飞机,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1977年12月。由武汉军区空军党委追记一等功。同月份被空军授予雷锋式的机务战士称号。</h3> 1978年1月15日,我被师里选派参加武汉军区空军两学先进个人标兵报告团和岗位练兵表演团,到军区空军所属部队进行巡回讲演报告和岗位练兵表演。这是一项比较新颖的汇报,表演方式,先进个人标兵在前面做报告,我们岗位练兵表演的在台上同时进行相关活动,因为有些项目时间比较长。比如说默画飞机驾驶舱图,歼击机空域地形地标图,无线电设备线路图等等。我表演的项目是默画伊尔14驾驶舱图,接受了师岗位练兵比赛的教训,我画的驾驶舱图改成了既简单又好看的模式,大概用十分钟左右时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军区空军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队员-19师56团飞行大队副大队长-邱小南-表演项目-默画飞行空域、地形地貌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队员池福财:13师38团机务中队机械员池福财,他表演的是蒙目清点工具箱里的工具。工具箱里大约有50多件工具,每次工作完成后都必须清点,以防把工具落在飞机上留下隐患。表演过程中可以有人任意拿走或增加几个东西,或用其他东西代替他的工具,他都能摸的出来,还是比较过硬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队员.13师203团机务大队无线电员-乔中钢:他表演的是默画安12飞机的无线电设备的线路图,他说如果全部画出来,大约要四个小时。所以只能让观众任选一项进行默画,也是够可以的了。</h3> 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队员-武空航行处参谋-王贵春:他表演的是背记和航行处所管的所有业务有关的资料,起码有上万种数据要背下来。由观众提问,如某机场的跑道方向、标高、跑道长度、宽度。某某导航台的位置、频率、识别代码等等,脑袋也是够大的了。表演中听到某位首长说,才知道他也是武空某位首长的女婿。几个月后,我因突发疾病,部队派飞机送我去武汉。当天天气非常不好,正常是不放行的,那天武空正好是他值班。见到是送我就立即调整计划,飞低空到武汉,又通知机场派救护车送我到医院。结果半路又被空军医院救护车拦下,因为他们也接到了有关部门的通知,到机场后没见到就又追了上来。真是个热心人啊!<div><br></div> 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队员 -领航处参谋-张卫东:他表演的项目是快速心算各种数据,他是搞引导飞机对敌作战的,现在高科技作战体系全都是大屏幕自动显示。那年代可是要人工操作的,边听着雷达传来的情报,边换算成具体数字,并标图供首长看,用来指挥作战的。他那可是计算机式的大脑,我看他平时练习都是拿着几百道题,掐着秒表计算,嘴巴动的比相声演员说绕口令还快。表演时,他也是由观众任意出题目,基本上是你话音未落,他那边答案就出来了,真是神算啊。 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队员-空后34库保管员-张明成:他表演的项目是蒙目识别各种油料。大概有50多种油料,由观众任意拿出一个给他,只见他摇一摇,分辨是固体还是液体。再闻一闻,抹一抹,就能说出他的名称来。这要是遇上鼻子不通气就麻烦了,好像有一次他的运气就是不太好啊! 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队员-空后军械库保管员-文中元:他表演的项目是蒙目快速分解四种轻武器,手枪、步枪、冲锋枪、轻机枪,将零件堆在一起搅乱后再重新组装。过程中可以悄悄的放些其他物品,他都能摸出来,当然不能偷走其中的零件,不然就无法组装了。其动作的熟练程度和节奏感非常棒,在空降兵部队表演时多次得到了战士们情不自禁的热烈鼓掌。整个过程具体是多少时间我没记住,也就是几分钟吧。 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队员-武空通信团左起-赵建洲.陈建学:陈建学表演的是快速检查排除机器故障,他们有一套排故程序。不管是哪里出现故障,他们都能快速按程序查下来,将故障排除。而赵建州表演的是快速收发报和抗干扰收报。由于长时间练习,他的右手中指第一个关节背面结起了一块厚厚的老茧皮,像个小蘑菇一样,非常明显。这是我这辈子只见过这一次。他收发报的记录,我没记住,但应该是最好的了。但我记得他收报可以压十个码,压码就是写的速度没有听收的速度快时。写的是已发出的前十个码,后面的全凭记忆写出来,还得继续收听写后边继续发的码。厉害吧,听着就头疼。抗干扰收报那更是让人头疼。我也算懂点儿的人,根本就听不出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声音,要让我当通讯员,肯定完蛋。 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空降兵45师炮团带队参谋-张荣春(后排)队员左起.刘文山.魏方明.陈胜利.马子贵。他们的表演更是绝了,他们实际上都是通讯兵,表演的是密码通讯,不允许笔记,全凭大脑记。而且他们使用的密码是无规律的变来变去的,无法形容,都是超级大脑。表演时由观众出电文,只见发的人哇啦哇啦一串数字刚说完,收的人立刻就说出内容来,真是神了。 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岗位练兵表演队队员-武空电话连报务员左起-周荣华.奚云娣.李伯凤.宋小梅.耿丽丽。武空电话连的表演我觉得难度就小多了,主要是耳功。和你通一次话就能记住你的声音,下次和她通话,她就能知道你是谁。但在大会表演时还是出了洋相,被一帮湖北日报记者们给耍了一番。记者故意刁难她们,先是用普通话和她们说话,后来又用湖北方言和她们说,让她们措手不及,分辨不出来了,红着脸下不来台。后来,我和她们混熟了。我就说给你们唱首歌听听吧,然后就唱起了当年在部队幼儿园的儿歌。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着裤子上茅房。茅房有人憋不住了,噗哒一声拉裤裆。本想逗逗乐,结果她们中的班长耿丽丽立刻跳出来反击。唱的是你呀臭小子,你呀肮脏的臭小子,竟然也是当年部队学校里女孩子对抗男孩子的歌。原来也是部队的子弟。后来我休假时,在广州南方大厦居然还遇上了她和她妈妈也在那里逛商店。 我这次参加武空两学巡回报告团及岗位练兵表演队,从1978年1月15日至2月2日乘坐各种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大巴,直升机,走遍了武汉军区所属各部队。具体时间、单位如下:1月18日上午,河南新乡直升机团。19日上午郑州雷达29团,下午郑州空军460医院。20日上午,郑州空19师。21日上午,开封空37团,下午空降兵43师127团。22日上午,空降兵128团,下午炮团。23日上午,河南兰考县空降兵129团。24日上午河南商丘机场场站,9航校3团等单位,下午河南许昌9航校1团。25日上午,河南长葛9校2团。26日上午,河南易阳空军工程兵第6团。27日下午,河南内乡工程兵6纵队。28日上午,工程兵13团,下午工程兵6纵队。29日上午,河南鲁山场站,空75团,下午航修场,空74团。30日上下午各一场,李新店场站,空25师师直,空73团,确山仓库等。31日上午信阳一机校。2月2日,上午一场,武空机关,直属队。共13个地点,共22场。让我最开眼的是,在某地参观了我认为是我国最大的飞机洞库。里面可以停放我空军最大的轰炸机。给我的感觉就是震撼!还是震撼!太震撼了!因为洞窟截面太大,所以采用的是分上下三层,十几个隧道同时向前掘进。然后将隧道之间的连接部分炸掉,形成一个宽大的界面。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1979年底至1980初,师政部主任杨东升到我大队蹲点检查工作,发现我全年共飞了103个飞行日,816个起落,247小时03分,这在当时算是很高的了。他感到很惊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又发现了我的很多很好的表现。最后师党委将我推选为参加武汉军区空军第二次三学先进代表大会代表,并被该大会树为了15个标兵中的一员。大会报道中说为每位标兵都颁发了奖状和荣誉证书,但我一直没看到,也不知道被谁给贪污了。当时也没在意,现在挺后悔,武汉军区撤销后也就无法查证了。好在我在朋友的帮助下,还找到了当年的空军报和武汉日报报纸作为见证了。我还记得,我飞行到遂溪机场时,一到调度室,调度室主任就拿着空军报对我说,刚看到报纸上登了你的消息,你就到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8年5月华主席给空一师题词,所以两学变成三学了。</h3> 197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br>197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br>1978年5月27日参考消息<br>197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br>深入开展“三学”运动<br>第2版<br>专栏:<br><br>深入开展“三学”运动<br>《解放军报》社论<br>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决定今冬明春在北京召开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学空军航空兵一师先进代表大会。这是我们军队建设上的一件大事。这个决定将在全军引起热烈反响。全军同志们,让我们为更好地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抓纲治军、准备打仗的各项任务,在各自的战斗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迎接“三学”盛会。(网上下载,仅开篇部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0.2.16空军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0.2.3武昌湖滨饭店饭堂,武空宣传科张炳发干事拍摄,登1980.2.16空军报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0.2.3武昌湖滨饭店饭堂,武空宣传科张炳发干事拍摄<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我中学时候的同学黄少雄,他帮我查找到这张报纸(他是当地文化界的名人)。</h3> 这集就先写这么多吧。以后再想起什么再往慢慢往里填吧,本来想三集就行了,现在看来。还得继续往往下写了。2024.8.26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