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11日早餐后我们驱车来到坎儿井景区参观。</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p> <p class="ql-block">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自古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其干旱。吐鲁番植被稀少,因此有植被的地方就会特别受珍惜和重视。有水源,才会有人群;有人群,才会有绿洲;有绿洲,才产生了吐鲁番绿洲文明。吐鲁番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坎儿井,把融化后渗入吐鲁番盆地下的天山雪水用坎儿井引流出来,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生活。然而得益于坎儿井的推广使用,吐鲁番地区在很早就产生了较为发达的绿洲灌溉农业文明。吐鲁番人民进而开拓出了一片片绿洲。因此,可以说坎儿井是绿洲文明的源头,孕育了吐鲁番古老的绿洲文明,“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文明”。作为一种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承载了吐鲁番独特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刚进来以为是雕塑,其实是真人。</p> <p class="ql-block">新疆坎儿井的开挖工艺,基本上仍保留着旧的传统。首先,根据耕地或拟垦荒地位置,向上游寻找水源并估计潜流水位的埋深,确定坎儿井的布置。</p> <p class="ql-block">根据可能穿过的土层性质,考虑暗渠的适宜纵坡。然后开挖暗渠,一般先从下游开始,先挖明渠的首段和坎儿井的龙口,然后向上游逐段布置竖井开挖。每挖好一个竖井,即从竖井的底部向上游或下游单向或双向逐段挖通暗渠。最后再从头至尾修正暗渠的纵坡。</p> <p class="ql-block">挖暗渠和竖井所使用的工具,主要为镢头和创锤。出土时,用土筐从竖井上使用辘轳起吊,一般用人力拉,在上游较深的竖井则用牛力拉。</p> <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大风沙土刮进坎儿井,并避免冬天冻坏,竖井进口处冬季常用树梢、禾秆及土分层封盖。</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普通人家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从坎儿井出来我们又去了葡萄沟。</p> <p class="ql-block">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桑葚,六月有杏子、无花果,到了七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p> <p class="ql-block">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吐鲁番已成为重要的葡萄种植产地。从洋海古墓出土的一根葡萄藤考证,当地种植葡萄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葡萄沟全长7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是天山山脉博格达峰南坡前出带中的一个褶皱,区内布满了葡萄园,居住着9000余名维吾尔、回、汉等农民。</p> <p class="ql-block">布依鲁克河水穿谷而过,树木繁茂,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与火焰山形成反差。</p> <p class="ql-block">晾葡萄干的荫房为方方的土房子、四面用士坯砌出透空的墙、葡萄就长串长串的在里面挂着,吐鲁番特有的干燥的热风吹上40多天,就成箭萄干了。</p> <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8日,葡萄沟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4月,葡萄沟景区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荣誉。</p> <p class="ql-block">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修建在新疆吐鲁番市葡萄沟中心游乐园,该馆由王洛宾艺术研究传播机构和新疆大西部旅游开发公司合作于2000年6月建成,是一座具有浓郁新疆民族风格的建筑,它依山傍水座落在葡萄沟的绿树丛中,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已被列入吐鲁番地区的知名旅游景点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