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敦煌,进入河西走廊腹地。</p><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武威、张掖是丝路上的四块绿洲,结出了四个瓜,我一直在想这个瓜藤的事。</p> <p class="ql-block">瓜州·汉武帝雕塑</p><p class="ql-block">从敦煌出发赶往张掖,走连霍高速。</p><p class="ql-block">在公路边瓜州的水果批发市场休息。导游说,瓜州县原名安西县,属酒泉市管辖,后改为瓜州县。</p><p class="ql-block">安西,这是一个历史名词,唐朝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安西县即源于这一历史。</p><p class="ql-block">瓜州是走廊中连接酒泉和张掖两个绿州的中间地带,公路两旁满眼都是荒漠。</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公路转弯的高地,有一个汉武帝的头像雕塑,十几米高,头上一根横梁表示皇冠,面部表情严肃,眼向下看着大地,胡须插入山中。车不停,路过。</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在这荒漠之中建个塑像?为什么汉武帝只有头?为什么汉武帝低头而不是昂首?作者肯定给了充足的含义,把这个球踢给观看者,让世人领悟。</p><p class="ql-block">我敬佩作者深刻的历史思维。</p><p class="ql-block">汉武帝代表了一个最辉煌的时代,一个开疆辟土的时代。他有“犯我者,千里必诛”的豪气。他创造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雕像作者让汉武帝注目大地,即告诉世人,汉武帝是这块土地的守护者。(查资料,在西安已有一个身材雄伟、目视远方的汉武帝雕像,这个设计应是系列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头像的景区叫“汉武雄风”。我觉得汉武雄风不是一个人的雄风,而应有一个群体。如张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得以“凿空”汉与中亚之通道,奠定丝路基础。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以表彰他的功绩。如霍去病。前121年,霍去病在河西之战中横扫匈奴,夺取河西走廊。匈奴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更多为守护这一千里祖业而默默奉献的历代子民。</p> <p class="ql-block">几公里后是“大地之子”塑像景区。我们下车,风和沙迎面而来。塑像是一个巨大的孩童,光屁股伏在地上,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创作。作品的含义是;孩子在大地母亲身上安睡。</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长城</p><p class="ql-block">到达嘉峪关,这是一个大的景点。</p><p class="ql-block">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将军冯胜设计建造的一个宏大的防御工程。</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整个河西走廊最窄的地方,是祁连山与黑山相夹之处。一边是高入云天的祁连山脉,另一边是浩瀚的大沙漠。工程核心是嘉峪关关城,与关城相连的是伸向两边长达60公里的长城。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的防御体系。嘉峪关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嘉峪关防线有如一把锁链将河西走廊锁上。</p><p class="ql-block">关城所在地叫九眼泉,有一处绿地。现在的关城,已开辟为旅游景点。关城雄伟,机关重重。站在城墙上可望见祁连山顶的白雪和沿地行走的长城。想起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觉得很应景。</p><p class="ql-block">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p><p class="ql-block">1842年9月7日林则徐赴新疆途中,经过嘉峪关,作七律《出嘉峪关感赋》,其一为:</p><p class="ql-block">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p><p class="ql-block">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p> <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p><p class="ql-block">住张掖,早起,坐景区车去看丹霞地貌。</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地质景观。</p> <p class="ql-block">祁连山北麓丘陵地带,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5至10公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绝色和红褐色,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地貌。当地人把这种山叫“红色的山”。丹霞景区分冰沟丹霞和七彩丹霞两个景区,我们看的是七彩丹霞景区。七彩丹霞特点是山体由各种颜色土层构成,通过地质挤压形成褶皱山体。</p><p class="ql-block">大片大片的七色彩虹山,很是震撼。</p><p class="ql-block">朱大姐是热心大姐,她选择一个又一个七彩背景,为队友们打卡。在景区有一个景框,做出《中国地理》杂志封面,照出的像就成了封面人物,这个创意很好。</p><p class="ql-block">在去景区的路上,有一条宽阔的河流,水很大,哗哗的响。这是我在河西走廊见到的唯一的有水、活着的河流。从高原,荒漠,沙漠一路走来,看到这种大河,即使没下水,即使只看一眼,心里都觉得舒畅。</p><p class="ql-block">这条河叫黑河,源自祁连山,雪水融化成河。这条河滋养了张掖这块绿洲,河最终注入内蒙古的居延海,是一条内流河。</p><p class="ql-block">张掖在地理上是河西走廊最窄的地方,也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塞外江南”。张掖这个地名源于西汉,“张国之臂腋(掖),以通西域”,在霍去病大败匈奴后,汉武帝给了张掖这一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乌鞘岭</p><p class="ql-block">从张掖下兰州,这是这次青甘大环线的最后一段,500公里路程。途经武威、古浪、天祝、永登等地。原计划是在张掖去青海门源看油菜花,如果走门源,就从西宁下兰州。因担心门源堵车,改走连霍高速。</p> <p class="ql-block">幸好这样安排,让我可以完整走完河西走廊。</p><p class="ql-block">整个河西走廊并不是平坦的,山地高,平地低,在不断的起伏中。连续千里的祁连山,在河西走廊这边,看起来高大威武,山顶白雪越看越多,像一个巨人如影随行,在匈奴人心目中它是神山。在河西走廊的北面是内蒙古大沙漠,眼晴看不到,但可以感觉到飞沙。沿途绿洲的地方就有城市有绿色,其它地方是一望无际的荒漠。</p><p class="ql-block">过武威后,看到了一条高大的山脉横亘在前方。它就是河西走廊的起始点乌鞘岭。距武威100公里,距兰州180公里。从空中俯瞰,乌鞘岭像一条巨龙,头西尾东,西高东低,披云裹雾,蜿蜒曲折。这个山岭东接陇东高原,西至祁连山,长17公里,宽10公里,成为黄河流域与河西走廊的巨大分水岭。</p><p class="ql-block">过乌鞘岭遂道群,一个接一个。</p> <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在未建遂道时,人们都是用脚和马跨越这座三千米的高山,这也是整个河西走廊要跨越的唯一一座高山。史书上记载,此山“盛夏飞雪,寒气砭骨"。我们在这一段行进时,看到了绿色草原的山体,倍感兴奋,真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飞度玉门关”的感觉。在整个青甘大环线中,在日月山看到过高山草原,在乌鞘岭看到山地草原,这算是一个环线的首尾大呼应,也是环线上缀着的两颗绿宝石。</p><p class="ql-block">经过乌鞘岭,留下一个最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查资料,这个乌鞘岭不简单。</p><p class="ql-block">乌鞘岭本身是一座天然界山,位于我国地形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带,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p><p class="ql-block">乌鞘岭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它不仅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还是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水岭,也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当霍去病的战马跨过乌鞘岭时,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出现了。除了千里走廊,更有天山南北。</p><p class="ql-block">甘肃的旅游标志是“马踏飞燕”,我觉得在乌鞘岭放上这个标志,很应景。</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牛肉面</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住兰州,临黄河边的宾馆。</p> <p class="ql-block">兰州处在皋兰山和白塔山之间,这里是两山夹一河的带状峡谷盆地。盆地东西长40多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唐朝边塞诗人高适第一次到兰州,入夜的时候,听着滚滚的黄河涛声。他登上兰州北城楼,留下一首《金城北楼》:</p><p class="ql-block">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p><p class="ql-block">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p><p class="ql-block">兰州是黄河从青藏高原下来的第一站。黄土高原迎接了她。我坐在黄河大堤内的树林里,即使是大太阳,林子里也是阴凉的。河对面是公路和铁路,黄土坡地。河不宽,但水深流急,浑黄色的水裹挟而下。在河水漫过的水泥地上,留下了一层薄薄的沙尘。沙尘与敦煌鸣沙山的沙尘一样,细腻,微小的颗粒。真感慨大自然为何能把黄土研磨得那么细,那么匀。河水虽黄,但去掉沙尘即是清水。黄沙不但不脏,还是去污的过滤剂。</p><p class="ql-block">兰州牛肉面,是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面食。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遍布牛肉面馆。</p> <p class="ql-block">兰州牛肉面起源于清代。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柔滑透黄。色、香、味俱全。</p><p class="ql-block">品尝过,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我尝试不放红油,整个面汤显得特别清新,但味道寡淡,加上红油,一秒提鲜,对这五个字,真是服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西北的生活,几千年的文明,只有亲自走过,才会真正领悟。正如面中的红油,让你不得不服。</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