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大 荒

远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第一眼就看了你,我的热血就涌出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北大荒人的歌》真好听啊!它唤起了多少人对北大荒的深刻记忆。尤其是我这种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还曾经是农场下乡的老知青,常常被这首歌把思绪从渤海之滨带到千里之外的北大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说它是地域、是品牌、是俗称,好像都是又都不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有些年我常到黑龙江农垦的九三、宝泉岭、红兴隆分局,曾问过那里的朋友,“你们这里为什么叫北大荒?”但始终未能得到令我满意的回答。我时常想,“北大荒”这个响亮又极具魅力、感染力的词,它的出处在哪里?它有了今天的名气都曾有过哪些经历……?近十年来,我一直在迷蒙的历史烟尘中,留意“北大荒”的蛛丝马迹,寻找“北大荒”的点滴留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去在黑龙江,从城里到乡下去,一般会说是“下屯”,颇有城里人一丢丢的小高傲。也有不同的说法,我的一个小伙伴常随父母到农村走亲戚,他就把“下屯”说成“上荒”,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说爸妈就是这么说的。“下屯”“上荒”这类的词汇,在黑龙江人的语言中已经消失了至少有几十年了,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从来没听说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北在1646年(清顺治元年),即被朝廷封禁,至1860年(清咸丰10年)开封。在长达216年的时间里,最为荒凉的是黑龙江,到处是莽莽荒原、沼泽、森林,除了驻防驿站的兵丁和渔猎的少数民族(现代的称呼),极少见到人烟。到清光绪中期,黑龙江除了以驿站或旧城发展起来一些人口聚集地,成建制的城镇很少。清光绪晚期,大量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民众流入黑龙江,也有一些满人从北京及关内其他地方迁往关外,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移民潮,才使东北大地渐渐有了人气。流入的“关里人”,在黑龙江最主要的生计是开荒种地打粮,吃饱饭是他们唯一的目的。当时地方官衙放地开荒,大都以“甲、乙、丙、丁……”为地块序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动员近二十万山东青年移民黑龙江定居开荒,定居点以“ 1、2、3、4……”为序号。由于数十年没有人文的正式称谓,所以老百姓习惯于把去开荒者的定居点称为“上荒”是有原由的。至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以及现在的乡、村、屯都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荒”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山海经》里。《山海经》里“大荒”所指地区,与现在的黑龙江还真的很近似。清末民初,黑龙江民间有“北荒”“西荒”“东荒”之说。“北荒”大概是指大小兴安岭的过渡带,今海伦、北安、讷河、嫩江一带;“西荒”大概是指今肇东、肇州、肇源、安达一带;“东荒”是大概是指今哈尔滨市呼兰区、方正、汤原及三江平原。什么是“荒”?用文学字眼来形容,就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文人造的句儿就是耐听,把本来带着冷峻、疏漠的“荒”字,一句话就涂上了一抹温润。黑龙江虽然荒凉,但确是地球上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手握黑土能攥出油来”,“插根筷子也能生根发芽”,“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当年黒龙江荒原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这个词的出现,源于一个可能是不经意的创造。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1947年夏。当时北满(松花江黑龙江境内流域以北地区)正在进行土改斗争。时任嫩江县委书记的解云清(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在给黑嫩省委的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北大荒”这个词。但这个“北大荒”仅仅是指齐齐哈尔以北地区,且是针对“西荒”“东荒”而言,与现在“北大荒”这个词的含义有很大区别。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北大荒”这个词时隐时现,但没有成为某个地域或某个行业的专用词,也鲜见于公文、报刊、书籍、常用语中,但“北大荒”并没有消失,它很有耐心,在等待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垦区破土第一犁,是1947年从宁安农场开始,拉开了开发建设黑龙江农垦的的序幕。在此后的几年里,陆续建了一些农场,但规模都比较小。随着朝鲜战事的结束,军队缩编,大量军人需要安置,“屯垦戍边”是中国历朝历代沿用的好办法。1955年,黑龙江军垦第一场850农场的建立,掀起了黑龙江军垦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但是,这远远不够,中央把目光投向了黑龙江东部的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一带广袤的荒原。1958年春,号称“十万复员转业官兵”,整建制的向黑龙江开进。当时,“北大荒”这个词还在冷藏,部队开进用的口号是“向密虎宝饶荒原进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12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清晨,上万名复转军人聚集在密山火车站站前广场,参加欢送大会。时任中央农垦部部长的王震上将,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发表了热情洋溢、鼓舞士气的讲话,并下达了向荒原开进的命令。上万人大军随即有车乘车,没车步行,向着位于百里之外荒原深处的各个垦荒点出发了。王震将军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北大荒”而很少用“密虎宝饶”这个词。尽管王震将军湖南口音很重,但在场的官兵、地方干部和老百姓,都听清楚听明白了“北大荒”这三个字,并把这三个字牢牢地刻印在心上。从此,“北大荒”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大幅增加,逐渐取代了“密虎宝饶”这个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北京中南海警卫团有个小文工团,团里的文艺兵,受到北大荒垦荒战士们艰苦创业事迹的感染和激励,向上级提出要去北大荒参加开发建设的请求。这些走出中南海红墙的小兵,在北大荒战天斗地,把自己锻练成了钢铁战士。其中有一位名字叫李艾的女战士,在中南海时与毛主席比较熟悉。她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向主席汇报了来到北大荒几个月来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感受。毛主席收到李艾的信很高兴,提笔给李艾写了回信。在信的末尾,主席请李艾代他“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 这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问候语,毛主席写岀来就有万钧份量了!从此,毛主席把“北大荒”限定在黑龙江垦区,“北大荒”这个特定年代、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极具特色的的称谓,成为黑龙江垦区的别称和专用名词,並迅速走出黑土地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看到的数据有点互相掐架。从百度百科上看,北大荒之大基本是这个样子: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所辖区域分布在黑龙江省东西南北12个市县,拥有土地5.54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4564.4万亩,林地1362万亩,草原507万亩,水面388万亩。下辖113个农(牧)场,751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总人口168.2万。连续多年年产粮400亿斤以上,占黑龙江省年粮食总产量的30%。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供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食用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北大荒。70多年来,有14万复员转业军人、10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地方干部、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在这块神秘、肥沃、辽阔、艰苦的黑土地上,为了共和国的繁荣,为了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挥洒汗水、甘洒热血、艰苦奋斗,一代接一代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 ,建设成了中国第二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科技水平最先进、粮食产量最多的中华大粮仓和农工业并举发展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粮食的“压舱石”,也创立了伟大的“北大荒精神 ”-- 艰苦奋斗 勇于开拓 顾全大局 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农垦851农场2分场,座落在兴凯湖畔。在湖边一处高岗上,建有“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和纪念馆。我曾多次到过这里,每次来都要驻足凝视王震将军的塑像,摸一摸来自全国各地农垦的“五色土”。纪念碑和纪念馆面朝兴凯湖,水天一色,一望无际。我总是在这时想起50多年前,在农场度过的知青岁月,心中不由生出一种难以言状的复杂感觉。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垦荒前辈洒下了多少血汗,演绎了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故事,创造了多少前无古人的惊天伟业!忘不了啊,那些长眠在黑土地下的年轻生命,那些本应该和我们一起沐浴着灿烂阳光,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战友。我们这些知青确实老了,北大荒却越来越年轻,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大都有过旅游的经历,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游遍了名山大川、古镇边塞。我还是诚挚地建议你,在大豆摇铃、稻谷金黄的时候,到北大荒转一转看一看。你的心不仅会被北大荒人的热情和丰收的喜悦塞满,更重要是能近距离地领略和体会到现代大农业、中华大粮仓的魅力和伟大。这将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不可多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北大荒人的歌》在继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常含泪水,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这样吟诵。</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一篇小文用去将近10年的光阴,才敢动笔写成。我不敢轻易的写北大荒,因为她太大太重太不一般。写完了,放下了,释然了。不願再想那些逝去的青春和岁月,尽情的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24年中秋节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北戴河阿那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