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确实被认为能治疗牙疼(408)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读书并不能直接治疗牙病。虽然读书是一种学习和修养的方式,但它与治疗牙病没有直接关联。历史上的医学家和学者们虽然对医学和养生有所研究,但并没有提及通过读书来治疗牙病的具体方法或案例。例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但他并没有提到通过读书来治疗牙病的记载。此外,历史上也没有记录表明通过读书可以预防或治疗牙病的相关信息。因此,读书治牙病的说法缺乏历史依据和医学证据支持。</p> <p class="ql-block">“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西汉时期‌刘向的名言,意思是读书就像吃药一样,能够治疗愚昧无知的症状,使人变得聪明和有智慧。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对于增长知识、启发智慧的重要性。虽然读书对人而言好处多多,但是书与书之间有一定差别。不同的书籍差别很大,差别在于作用不相同。读书范围很广,成形文字的书,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各种各样的人编写,境界不同的作者,思维逻辑和心胸狭隘宽广的层次不同,古今中外时代不相同,他们这些人都在寻找出版社出书。有国内书籍,也国外的书籍,每一本书的内容竟不相同。然而,佛经所指的范围就缩小了许多,明确了是佛的经书,佛所说一切法都称为“经”。读书不能治牙痛,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不是读所有的书都能治牙疼。可想而知,每本书的作用不一样,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效果,看你读什么样的书了?有的书只是谈天说地;有的书只是教人家种植养殖,或者是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有的书只是教人如何做人;有的书是专门教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人非人,教化一切众生,让众生破迷开悟。身离苦,苦离身,离苦得乐。阿弥陀佛是大医王,佛经就有这方面的超人能力。读佛经能治百病,在典籍故事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佛经《佛说咒齿经》确实被认为能够治疗牙疼。‌《佛说咒齿经》是一篇专门用于治疗牙疼的佛经,其内容虽然简短,但被认为非常有效。经文中提到,通过念诵这篇经文,可以驱除牙虫蛀,从而缓解牙疼。具体来说,经文的大意是请求佛、法、僧三宝的加持,派遣使者,让虫王及其虫众离开牙齿,如果它们不出来,将受到惩罚。通过念诵这篇经文,一些人在经历牙疼时获得了缓解,甚至有些人梦到吐出虫子,从而认为自己的牙疼得到了治疗。这些经历虽然听起来神奇,但确实为那些遭受牙疼困扰的人提供了一种非传统的治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方法在一些人身上有效,但它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对于牙疼等健康问题,建议首先咨询医生或牙医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这种治疗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因此在使用时应谨慎考虑‌。</p> <p class="ql-block">关于读佛经能治牙病,本文作者曾经亲身经历过。18年前的事情了,还是那样的记忆犹新。作者曾经在边远的乡镇政府上班,每次轮到自己值班的时候,晚上就住在乡镇的单位宿舍里。边远乡镇医疗环境比较落后,镇上的人口不多,药店少之又少,尤其是天黑了,业主就关门停止营业。说来也很奇怪,白天牙齿不痛,偏偏到了晚上,或者是半夜三更,牙齿突然痛起来,无处可药,痛感难受啊!行住坐卧不都安,坐起来痛,睡在床上也是痛,正睡是痛,侧睡也是痛,辗转反侧都无法入睡。干脆起床走路,在房间走来走去,牙齿更加痛,疼痛难忍啊!为此,整个人的脸色都变得很苍白。镇上卫生院离自己居住地方比较远,此时此刻空中除了一片漆黑外,只听见狗叫声和自己的呼吸声。这种情况怎么办?只好从床头柜翻看书堆,找到了一本佛经叫做《地藏菩萨本愿经》,读完一部经书,需要一个小时,读完两部经书,牙齿自然而然不痛了,平安度过了长夜。第二天,早上起床也没发现牙齿痛了,于是忽略了去医院看医生和购买牙药。妙用读佛经止住牙痛一次,就能维持牙齿不痛一年以上。以后牙齿痛的时候,坚决不服用任何药物,每次读《地藏菩萨本愿经》止痛都灵验,牙齿反复痛几次,始终都是妙用佛经对治。后来,长期读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前后两年时间总共读了700部,从此不再发现牙齿痛的现象了,各种各样疾病也不治痊愈了。这是本文作者不经意间,首次发现妙用读佛经治病的方法,自然而然对佛经生起敬畏之心,对读佛经能治病持着深信不疑态度。</p> <p class="ql-block">无巧不成书,本文作者有个学生家长,于2024年8月12日,牙齿痛得很厉害。亲眼看见她因牙齿痛,导致右脸肿胀,讲话都很困难,有气无力的样子,吃东西难吞咽,看起来十分可怜,自己也感到心痛,于是把读佛经止牙齿痛的方法告诉她,她老实、听话、真干,一小时后,果然疼痛得到缓解了,脸上痛肿部分,基本上消失了,很注意看才发现,还有那么一点点肿胀而已。一次又一次的,事实证明了,读佛经能治牙痛,事实胜于雄辩。愿望天下所有人都相信此事,“信则灵,不信则泯。”是一句谚语,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信达见而宽,不信达见而狭。”这句话意思是,如果人们信任并理解别人,他们的心胸就会开阔,如果人们不信任并误解别人,他们的心胸就会狭窄。所以“信则灵不信则泯”意思就是:信任别人可以使人的心灵自由,不信任别人会使人心灵变得没有智慧。根据佛经记载,由此得出结论: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恶骄懈怠及邪见,难信如来微妙法。譬如盲人恒处暗,不能开导于他路。唯曾于佛植众善,救世之行方能修。</p> <p class="ql-block">既然本作品主要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主题,那就把经题“地藏菩萨本愿经”顺便诠释了,让读者从迷信中解脱出来成为智慧人。佛所说一切法都称为“经”。本经以人法立题,“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地”地,事上讲,是指大地。“地”有能持、能育、能载、能生之意,一切万物皆从大地而生。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而且含藏无尽的宝藏。佛用“地”比喻我们的心地,表真如本性,有住持、生长、荷担之意。一切万法依真性而住,一切万法皆从真性而生,《华严经》云:“唯心所愿,唯识所变。”诸佛如来所住的一真法界,众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地变现;心是能变,万法是所变。佛法教学,目的是教我们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什么问题自然都得到解决。而且这个事情是决定可以办得到的,因为每个人皆有真性,这不是从外面来的道理;外面来的,未必能办得到;自性本具哪有办不到的道理!问题在于我们要能恢复自性。“藏”,含藏之意,即仓库、宝库。世间人都希望收藏珍宝财富,生活才有保障,失去财宝就是感觉恐惧。“菩萨”是印度话,古译“大道心众生”,玄奘法师译为“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本愿”,愿是希求,愿望。“本”是根本,无始劫来生生世世都发这个愿,称为本愿,不是这一生才发的。深一层的意思,“本”就是真如本性,从真如本性发的大愿称为本愿。“本”是地藏本愿,“本”是孝顺父母、奉事师长,现在众生烦恼重,本忘掉了,所以我们要提倡孝道,提倡知恩报恩。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皆尊称为经。这种称呼是顺着中国人的习惯,佛法未传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都称为“经”经。儒家有《十三经》,道家有老子的《道德经》。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人对佛法尊敬,同样也称之为经。</p> <p class="ql-block">回馈社会:说诚实言,讲老实话,作者对社会没有特别贡献,为此必须采用写作的方法帮助社会大众,这是作者最大的心愿。深谢感恩读者点赞,给作者创作的动力,截至现在有544351人点赞,阅读量4000万,恳请中国老祖宗慈悲加持,让天下所有人所愿辄得。</p> <p class="ql-block">特别声明:图片来源于百度,感谢原创作者。原创作品具有独特性,贯穿古今通达未来。本人创作与众不同的思维,把读者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投稿“读书笔记分享会”,主要是让读者开卷有益,不忘记老祖宗,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欢迎热心读者评论,好与坏都不会反驳。评论信息量太大,截至现在129084条评论,无法回复,恳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0日(星期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