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萧望之在汉宣帝驾崩时,被列为托孤大臣。汉元帝即位后,倒也很敬重这位老前辈,可是,这位汉元帝不是个很懂的治理国家的人,性格上呢也优柔寡断,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主张,意见一多,他就不知道该听谁不听谁的了,这时候他采取的就是偏听策略,谁和自己亲近,他听谁的。当时他最宠信宦官弘恭和石显,把国家大事小事都委托给这俩人处理。这个石显呢,特别会看汉元帝脸色行事,所以很得皇帝喜欢。奸臣有几个特点,一个就是投机钻营,专门哄皇帝高兴,把皇帝哄高兴了,他才能有权势有富贵。另一个就是心胸狭隘,只要是谁敢于挑战他的地位,威胁到他的利益,他就会挟私报复,睚眦必报。第三个就是小人特别容易拉帮结派,组成利益集团,勾搭起来互相利用。</p><p class="ql-block">萧望之是一个正直的人,看到宦官专权,危害国家,他很着急,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向皇帝推荐贤臣,另一个就是揭露宦官专权的危害,请求皇帝废除宦官制度。</p><p class="ql-block">这就惹毛了石显和弘恭,他们就打算陷害萧望之。小人要陷害人,他不可能正大光明的做,一定是采取阴暗卑鄙的下三滥手段。首先,他们自己不出场,而是派自己派别内的两个小人郑朋和华龙出面告发萧望之,他们不直接告发萧望之打击自己,而是告发他打击外戚,这样一来,皇帝就把查办的职责交给了石显,萧望之也很诚实,说外戚在朝廷骄奢淫逸,我这么做是为了匡正国家。石显就给萧望之安了毁离亲戚,想要独揽大权,为臣不忠,污蔑皇上不讲正道的罪名。但是他知道皇帝也很器重萧望之,就故意在奏章措辞上模棱两可,写了一个“请谒者召致廷尉”的建议。皇帝不知道这是将萧望之逮捕入狱的意思,还以为只是让谒者把萧望之喊到廷尉问问,就同意了。一同被捕的还有周堪和刘更生,结果过了好久皇帝要问周堪和刘更生事情,才知道他们都进监狱了。于是很生气,把石显喊来责备,倒也仅仅是责备,石显扣头谢罪,事情也就过去了。于是皇帝告诉他们。赶紧把他们给我带出来继续工作。石显好容易把萧望之抓紧去怎么能轻易放他出来呢?就让史高去对皇帝进谗言,说皇帝您刚刚即位,您的美好品德还没让天下人知道,您就把您的师傅给抓起来了,这让天下人知道那您的名声岂不就毁了吗?既然师傅进了监狱,您应该就事论事,把师傅免了,以证明您做得没错。于是皇帝就照办了。说萧师傅辅佐了我八年,没有别的罪行,时间久了,其他的事也记不清了,就免了他的罪吧,连同那两个一起都免为平民。</p><p class="ql-block">要不说汉元帝不聪明呢,这是做了一个多么奇怪的判决,没有罪,还赦免萧望之的罪,这是什么逻辑?</p><p class="ql-block">后来萧望之的儿子多次上书为父亲喊冤,又被石显诬陷,说萧望之不肯老实伏罪认错改造,指使儿子告状,不配做大臣,请求逮捕。汉元帝倒是还有点可怜自己的师傅,说我师傅性格刚硬,恐怕不肯进监狱。石显又骗他说,这是小事,萧望之不会太当真,结果汉元帝同意了。萧望之一听说自己要再次被逮捕,就喝药自杀了。</p><p class="ql-block">所以,萧望之的自杀,除了石显弘恭这类小人使坏,和汉元帝昏庸是分不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