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

有话直说

<p class="ql-block">  从老家出门30多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为人处事,工作及生活方式等都有所改变,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老家口音,还时不时蹦出让人不理解的陕北方言。不会说也不愿说普通话,因为老感到夹杂着浓郁方言味道的普通话更别扭。正因为这样,与生人或外地人交流,还是有些吃力,也因此对自己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适应力多少感到有些遗憾。凑巧的是,从各种网络平台看,似乎现在有一股陕北方言热,很多人用各种方式传播陕北方言,用陕北方言编小段子,原汁原味记录陕北人生活,各种大型活动中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陕北秧歌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说,陕北方言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这么说,不改变方言也是对地方语言、地方文化的一种传承?那么,我也蹭一蹭这一热度,说说陕北方言。</p><p class="ql-block">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当地的土话或土音,同时,方言也是文化的活化石,因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保留有以下意义:一是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二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三是了解地区文化,有时候也需要了解当地方言。</p><p class="ql-block"> 陕北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 人们的交往半径很小,信息相对闭塞,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相对滞后,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处于封闭状态,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方言。</p><p class="ql-block"> 陕北方言的独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保留了许多古音、古词,成为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二是创造了许多非常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词语。概括起来说,陕北方言一是古,二是怪,三是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光彩。</p><p class="ql-block"> 陕北方言的第一个特点是比喻奇特。我们把丢人叫“背兴”,把劳动叫“受苦”,把害病叫“难活”,把可怜叫“栖惶”,把困难叫“难怅”,把不干练叫“邋遢”,把不正经叫“骚情”,把便宜叫“贱葬”, 把很傻脚“瓷松”,把出去玩叫“洋打”,把让别人不舒服脚“给杂蓝”,这些词比喻形象,加强了表达的效果。比如普通话中的寻短见,陕北人把它叫“寻无常"。“无常”在宗教中指的是无常鬼,就是勾摄生魂的使者,决定着人的死期。所以说谁“寻无常”了,比说谁寻了短见比喻更恰当。再比如普通话中说谁服了毒药,陕北方言叫吃了“闹药”。毒药一词有些平静,没有强烈的感觉。而一听“闹药”那种痛苦的情形马上就显现出来了,折腾、叫喊、挣扎,昏死了又醒来,都被一个“闹”字所概括。</p><p class="ql-block"> 陕北方言的第二个特点是贴近生活。我们把债务叫“饥荒”,把沙尘暴叫“黄风”,把现在叫“尔格”,把乞丐叫“行吃的”,把洪水叫“山水”,把自生的叫“柳生”,把土块叫“土疙瘩”,把热闹叫“红火”,把懒惰叫“锥扎不动”,把冰雹叫“冷子”……,这些词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根据生活中一些事物情景总结出来的。常住陕北或者了解陕北的人,一听这些词就觉得一种泥土芳香浸入五脏六腑。比如普通话中的糊涂,陕北人叫“麻糜不分”。麻和糜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说你连麻和糜都分不清,说明你糊涂到了极致。再比如说干活,陕北方言叫“做生活”;将“活”有目的、有思谋的“做”,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生活的继续。再比如批发商卖酒叫“做酒”,因为这里面更多地包含着如何包装,如何策划,如何经营,所以 “做生活”“做酒”比“干活”“卖酒”更能贴近生活。</p><p class="ql-block"> 陕北方言的第三个特点是善用叠词。如“俊格丹丹、苗格条条、端格铮铮、稳格堰堰、直格挺挺、笑格迷迷、嫩格蛋蛋、白格生生、毛格楚楚、干格巴巴、水格淋淋、齐格崭崭、薄忽闪闪、蓝格茵茵、亮格堂堂、黑格洞洞”等,可以说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这种语言特点别处不多,即使有也没有达到如此形象的程度。如陕北人说小孩子不穿衣服是“浑不溜溜”,让人立刻就像看见一个浑身上下溜溜圆的光屁股娃娃。如把喜欢的东西称“心锤锤”“宝蛋蛋”“毛楚楚”,把姑娘或小孩子的手叫“绵手手”、脚叫“脚片片”、 脸叫“脸蛋蛋”、腿叫“腿把把”、眼叫“毛眼眼”,说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格外亲切。</p><p class="ql-block"> 陕北方言第四个特点是巧用“四字成语”。如清晨叫清早马爬,夜晚叫黑天打洞,矫情叫能呀二疵,味淡叫甜挖不几,污脏叫恶水洼恰,狼狈叫灰不溜秋,抠搜叫格孙小次,弯曲叫圪柳马爬,赤脚叫赤脚打片,呕吐叫吐天圪哇,个高叫格栏晃前,浓稠叫干稠实道,稀疏叫稀流忽撒,脸不干净叫瓦眉二道,衣服不干净叫灰土麻眼,穿着不周正叫忽稀打扇,身体不得力叫软几八塌,打扮不得体叫花离忽捎,说话声音大叫圪音要哇,小孩调皮叫翻墙揭瓦,爱说谎话的人叫日神搗鬼,胡须稠密的人叫黑胡爬萨,语言少叫不言答传,头脑不清楚叫二五八塌,上气不接下气叫气呼陶咽,吃冷食物叫冷陶食挖,压不稳叫疯张鼓搗、做怕见人的事叫偷死按活,面相凶狠叫撑人圪哇,好事的人叫咀尖毛长,做事麻利叫圪青马叉,说话做事不麻利的人叫哈眉竖眼,没精神叫死淹各儒,干活麻利叫黑里震蕩,做事不稳重叫量天午地,说得不在理叫哈说六道,伤情很重叫黑青烏烂,很多青壮劳力叫圪堵板坦,有泄露的现象叫忽赤流沙,干活腰来腿不来叫腰三慢二,做事不上心叫日溜打卦,虚张声势的人叫吹吹嗒嗒,不说实话叫鬼七六八,不稳重叫圪兴打晃,不穿衣服叫红麻圪溜,不务正业叫二流赤塌,不懂规矩叫不识差次、不嫌弃叫歪好不嫌,不自然叫瞎挖二抓,不做正事的人叫钻沟溜硅,不平整叫圪顶冒塔。这些词说起来朗朗上口,嘴里舒服,心里痛快。</p><p class="ql-block"> 陕北方言第五个特点就是有黏着成分(即加前后缀)。有没有黏着成分似乎不影响词义,但去掉总感到不完整或不能准确表达。如有很多“圪”字打头的词语,表述方位的有圪弯、圪台、圪都、圪堆、圪峁、圪梁、圪里圪捞(各种角落)、等,表述形状的有圪塄、圪崂(小角落)、圪窖、圪槽、圪壕、圪生(小颗粒)、圪蛋、圪痂、圪渣、圪桩等,表述名称的有圪蚤、圪肘、圪膊、圪桃、圪坨(一种面食)、圪卷(脏的东西)、圪针(酸枣的植株)等,表示动作的有圪搅、圪蹴、圪皱(皱纹)等。还有“达”字,有“锄达给下”、“扫达给下”、“吃达点儿”“扬达什么了”“溜达一会儿” “试达一哈(试着做)”。这些词语,如果用普通话表达,总感觉不是那个味道。</p><p class="ql-block"> 陕北方言的特点,陕北民歌中体现得更加突出。行走在陕北高原,那山梁峁盖上,沟渠坡洼间,你会听到拦羊老汉的歌声:驴驹驹撒欢羊羔羔跳,哪达达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你会听到纳鞋垫婆姨的低吟:高山上一骨朵蒜,谁也不要想把我俩来拆散。听着这色土香的歌词和语调,你一定觉得陕北民歌的独特,陕北方言的魅力。有些青年歌手嫌陕北方言士气,用普通话唱陕北民歌,一唱就失特色, 一唱就少韵味,那精神气随着普通话流失了。因为他们不知道,陕北民歌只有用陕北方言写出来、唱出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陕北民歌。</p><p class="ql-block"> 陕北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你住在这个梁上他住在那道沟,彼此之间要交流,必须提高嗓门,隔沟高呼,靠肺式发音远远传达不了信息,而高喉咙大嗓子说话,来自腹部中强烈的气流冲出鼻腔,就形成了陕北人鼻音重的特点,也孕育了很多高音的陕北民歌手。陕北人说话时爱在前面总加一个“噢”、“啊”之类的叹词,也是说话的环境所致。人们常年劳动在山上,距离远,山风大,拉话前不“噢”一声,“啊”一声,引不起对方的注意,久而久之,说话前加叹词便成了习惯。</p><p class="ql-block"> 陕北方言保留了许多古语。当你津津有味地品读古文时,你一定觉得许多词语和陕北话相似。我们表达嘈杂的感觉时,不用吵,直接用聒,如“聒死人了”,“聒得人一满不行”等。这是非常准确的表达,比用“吵”“闹” 之类的词准确得多。“吵” “闹” 表示的嘈杂声,不是听这声音的人的感觉;而"聒”字表达的正是这种感觉。我们说一件事不可预测时,不用不可预测,而用“玄”或“玄乎”,说“这件事可玄了”。这是绝对的高仿词,“玄”字的本义是精微,有深不可测、妙不可言,形不可状,貌不可描的意思,而老子还说“玄之又玄之道”,那根扎得就太深了。陕北人把“斜”字读成“虾”音,许多人认为这是土音, 其实正好是古代的官话的发音。如杜牧诗《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 如果把它读成斜音,连韵都押不上了,可见那时就读“虾”音。如陕北人把挖小坑点种的劳动叫埯(an)。延长人肯说“几时”,如“你几时去也?”,这个“几时”说得就很标准,因为古时候没有钟表,一天相对准确的时间表述就是那12个时辰,所以说“几时”。另外,很多陕北方言中用得就是文言词语的保留,如后生(青年人,后辈)、先后(妯娌)、夜来(昨天)、外后儿(后天)等等,都说明陕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不但字是这样,词也是这样。陕北人用词特别高古,例如,嘲笑一个人不适当地拉开架势时,会说:“你‘岑彭马武’地要干什么?”一般人听不出来,不知“岑彭马武”是什么意思,其实“岑彭马武”是两个人的名字, 一个叫岑彭,一个叫马武,都是东汉时有名的战将,不但作战勇敢,相貌也威风,后来和秦琼、敬德一起列为门神,“岑彭马武”就是拉开架势动武的意思。再如,陕北人在作总结性发言时,会说“不管匝长径短先做事吧”。这“匝长径短”,一般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四个字不但是古字,而且饱含着科学知识,所谓“匝”, 就是周长,所谓“径”, 就是直径,是非常明白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陕北方言和好几个地方的方言非常相似,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地方和陕北却很远。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土默特左右旗,河北的张家口,那里的方言陕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这是什么原因,现在还说不清。陕北方言和许多古典名著中的语言很近,最明显的是《红楼梦》和元杂剧,特别是元杂剧,看起来好像用陕北方言写的一样。这是什么原因,也说不清。陕北方中的许多用字和南方一些地方的方言也接近,有的甚至一模一样。例如,陕北把披麻戴孝的“孝"字,读为“浩”, 把孝衫、孝帽,读为“浩衫”“浩帽”, 这和湖北省的黄石、孝感一带的人读法完全相同。由此可见,这不是方言,而是曾经的官话。</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陕北方言,读一读让人觉得这块土地厚重,听一听让人感觉这方乡民亲近。这其中的学问很多,我一个外行人难以说清,之所以说这么多,希望陕北方言留存的更长更远更久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