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秋日。我们一行男女10人,遵循伟大领袖号召,告别城镇,投身农村,以知青的名义,开启了人生崭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斯时,知青点尚未建成。经大队领导安排,我们暂居于生产队一老民宅内。</p><p class="ql-block">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习惯多有不同。在饮食上,当地农村正餐仅吃一早一晚两顿。不过,下午2点左右,会随便弄几个洋芋犒劳下肠胃,谓之“吃晌午”。我们到农村,是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自该入乡随俗,有样学样。</p><p class="ql-block"> 约莫有两个月,每天吃罢早饭,我们即前往未来的知青点“出工”,直待傍晚收工,回到住地,方才有时间做晚饭。</p> <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疲惫了身体、也麻木着思想。收工走在同样晚霞映照、鸟雀鸣唱的山间小道上,已难再兴奋。严酷的现实,早将大伙初到农村时的诸般浪漫遐思,硬生生辗压成一地鸡毛。</p><p class="ql-block"> 为了也能过上广大贫下中农那般收工回家便能吃上饭的“幸福”日子,经众人商议,带队干部贾师傅报请大队领导同意,允准我们集体户每天留一人专司做饭,按照“行政活”标准(男知青每天10分,女知青8分)给予挂工分。</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轮到我留守做饭。</p><p class="ql-block"> 在家时从没蒸过苞谷饭。下乡后,耳濡目染伙伴们蒸苞谷饭,我是早已将方法步骤熟记于心,只是未曾亲身实践而已。</p> <p class="ql-block"> 没有钟表,只能依据太阳在空中的位置,猜估大致时间。本着“笨鸟先飞”的原则,下午3点左右,我即着手准备晚饭。</p><p class="ql-block"> 火塘中央支着个不大的铸铁三腿锅圈,那是房东留下的。顿上大铁锅、再放入蒸饭的大木甑子后,锅圈更显得矮小,整体给人以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我们贮存的木柴多为砍回没几天各种杂树,湿气仍太重,烧起来烟大且火小。</p><p class="ql-block"> 守在火塘边,看着柴火有气无力地舔舐着锅底,除默默期盼着水能快点烧开外,在心里也温习着蒸饭的步骤:首先,是将干苞谷面用水和匀,倒入木甑里后,一直得等到将苞谷面蒸得冒出腾腾热气才行;第二步,是“分汤” ,即将苞谷面重新倒出,用木勺将纠结的面团打散,撒上些水,让苞谷面再次充分吸收水份,拌匀后重新倒入甑子里,猛火烧锅,待得甑子上那也不知是用什么草叶编就的斗笠状锅盖完全被蒸气笼罩,苞谷饭也就差不多蒸好了。(注:此处所谓草编锅盖,亦即传闻中“云南十八怪”之“草帽当锅盖” )。</p> <p class="ql-block"> 水开了,将拌好的干苞谷面倒入甑子里,算是完成了蒸饭的第一步。心中暗松一口气:时间尚早,待众知青收工回来,便可以吃上我做的热乎乎的晚饭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再一次将一根长木柴塞入锅底时,或许是力用大了些,木柴抵到了铸铁锅圈的一支脚上,意外便也在瞬间发生:大铁锅倾倒了,伴随着一大片灰尘腾起,火已被锅中倒出的开水浇灭。再看火塘,直接变成了一个稀泥塘。</p><p class="ql-block"> 面对此让人懊恼的突发状况,首要之务,是尽快“打扫战场”,让火塘重新燃起熊熊火焰。</p><p class="ql-block"> 原本厚厚一层兼具保温作用的柴灰,此时反成了碍事的泥浆。用锄头将它们清理掉后,我便一趟趟跑往屋外空场地,搂来许多生产队堆着用于沤肥的干松针、烂树叶,投于火塘里点燃,让火塘快些干燥能用。</p> <p class="ql-block"> 谢天谢地,火塘里总算又燃起了火焰。没有干燥好烧的松柴,也没有吹火筒,学着村民样,我趴跪于火塘边,不断用嘴对着柴火使劲地吹着,希望火焰能更大、更旺些。</p><p class="ql-block"> 忙乱中,有异物进了左眼,且久弄不出,硌得眼睛异常难受。</p><p class="ql-block"> 计划的下饭菜为一菜一汤:菜是炒洋芋丝,汤为干腌菜煮洋芋片。柴火在火塘里半死不活地燃烧着,屋內不通风,柴烟弥漫难散,呛得人呼吸困难眼难睁。坚持着切上两个洋芋,就得奔向门外,大口地呼吸上几口新鲜空气。待切好一脸盆洋芋丝,真不知往屋外跑了多少趟……</p><p class="ql-block"> 汗水顺额头涔涔而下,这是热的,更是急的。</p> <p class="ql-block"> 重新点燃火塘及烧开一大锅水,费了不少时间。待众知青收工回来,饭并未能如愿做好。看着在烟雾中脸花眼红、狼狈忙乱的我,几位知青伙伴放下工具,顾不上喝口水,便赶紧过来帮忙……</p><p class="ql-block"> 屋外已是星朗月明,我们也总算开饭了。扒一口自己亲手蒸的苞谷饭入嘴,马上觉出饭太干,口感不太好……有人甚至据此怀疑我偷工减料,省略掉了“分汤”这道步骤。真是冤枉!我可绝对是“循规蹈矩”蒸的饭呀。</p><p class="ql-block"> 我的首次轮值做饭,令人印象深刻,想忘也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回望青葱岁月,我们既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历练人生,亦未能在农村这“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生活,以不同的方式,教育着我们,逼我们尽快成熟与成长……不觉间,那些曾经遭遇的磨难苦痛,经过悠悠时光的过滤沉淀,早已转化成生命中的一笔无形精神财富,也变为皓首之年可以坦然谈笑的过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