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涣建县于2000多年的秦朝,2000年后成为一个古镇,沧桑更迭沉淀,如今引人关注的是满街的茶楼,依据六安红茶棒,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临涣棒棒茶"。 临涣茶源于东晋,临涣街设有固定茶摊。唐朝,该镇即出现茶馆。宋、元时期临涣街以经营茶馆为生很普遍。据《通志》载,明清时期的临涣茶馆因水源优势,使其鼎盛时期茶馆二十余家,临涣人的饮茶习惯自此沿袭。临涣茶馆临街而建,多为青砖小瓦、飞檐,具有明清建筑风格。2014年,该镇有怡心茶楼、南阁茶楼、淮海茶馆等23家茶馆。也是同年,一组茶馆文化的摄影作品荣获世界饮食文化摄影展大奖,临涣茶馆又一次在人们的视界中火起来。 虽然喝茶的人很多,居多更是老人。每次融入其中,感觉总是那么安静,似在等待,又不似等待,更是一种慢慢变老的淡然。 总有些元素这样吸引着我,其实也不是我满心想要的,来了有失望,有收获。虽然人不断变化,墙上更换的旧照片却是再也找不回的从前。 用手机录制一段艺人的演出,把记忆定格在2024年8月的那个酷热的初秋。 喝茶,也许是每天唯一的寄托。 那些古旧,那些重叠的,彷佛在记忆,在诉说那些久远。 传统曲艺和茶文化镜像呼应,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年轻人多起来了,是慕名而来,还是网红打卡,体验一下茶文化的魅力,反正比起酒吧,KTV便宜,别有一番趣味。 边喝边唱边听,电视,音响,锣鼓、唢呐、梆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大融合。 一杯茗茶,一副扑克,一脸的微笑,慢生活、慢节奏、慢时光。 周末了,附近城镇的年轻人骑行到茶馆,喝茶,扑克、听戏,半日游,或一日游。 泡上一壶浓浓的棒棒茶,让日子和心事连同茶水一起饮下。 古城老巷,老屋熟客,低桌矮凳,土灶粗陶,茶馆居家而设,茶客悠然自乐。在浓酽的茶香中,茶客们或听书,或下棋,或打牌,或讲故事,或说笑。 无论怎样妆扮,也无法找回那个年代的阳光、蓬勃、安静、美好。 置身其中,只有在临涣,才能真正体会到茶趣;只有在茶馆,你才有笑谈古今多少事的旷达闲适;只有在临涣茶馆,你才能懂得临涣的古色古香。 你摔你的牌,我喝我的茶,互不相干,又互为玩伴。 时代的风,由南吹送到北,由东吹到西。这个古镇也适时的效仿一句:我在临涣朱家酱菜等你!接地气,酱菜味道重。 厚重的色泽中,散发着茶香。 艺人们在这里有了自己的舞台。背后的照片,似在诉说,那些年轮一匝一匝的故事。 面相俊美,又散发着香土气息皮肤的小茶客。 美女也小酌一碗。 什么是情怀永恒,就是让一颗颗凡尘之心气定神闲,安静淡然。这也许就是我们期望的超脱,和淡泊。 街道上氤氲着茶香。小镇居民们闲坐一起,借一壶浓茶,评判着小镇的家长里短、是是非非。茶,使小镇人沉重艰辛的日子有了清闲与欢乐,使小镇人对生活的态度有了表达与体现,更为小镇人与人的关怀提供了场所和氛围。 街道两旁的明清民居,青砖小瓦,斑驳的门楣透露着岁月的沧桑。房檐和鳞瓦间的瓦莲和青蒿已经不知几度青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面孔几回新,又几回熟。还有嘴含老烟杆,肩上搭毛巾的老汉让你感到了生活的悠闲、缓慢。 如今茶依然是这个古老小镇的精髓。那曾经的欢腾和辉煌,那纷纭的悲欢离合,那饱蕴的文化,那百味的人生,那朴素善良的生活都被泡在一壶浓浓的碧茶里,带着一丝丝清香,融入临涣人的铿锵今生。 是那头石狮子,为后人铭记了这一刻。艺术也罢,庸俗也罢,毕竟曾经点缀了人们的生活,愉悦了群众的时光。 袅袅的烟雾也是一种麻醉,不然那份辛辣又有什么意义。 生活的艰辛,又怎是几曲琵琶能了却。 乌龙也罢,龙门也罢,一份自在开心,难得。 茶香中的淳朴、茶香中的本真、茶香中的乡俗文化,比茶更醇、更浓、更香。 古镇还有这随遇而按简易的理发摊子。 “万丈红尘三杯酒”,豪情也掩盖不了儿女情长,随遇而安,平凡中制造不平凡。 照片上的茶客姓董,据说一生行乞,还收留了一个弱智的男孩,跟他左右。每天行乞结束,就来茶馆喝茶,他手里有一根一米多长的大烟袋,经常成为茶客和路人驻足的目标,当然更是摄影人的焦点。他也很配合,拍摄完毕,会伸出手要点茶钱。后来,再也见不到他了,还有那个弱智的男孩。听茶客说,他病故了。人走了,关于他的照片就这样换着花样的挂在墙上了,成为一道风景。 茶馆的墙上的图片是20大三中全会公告,宣传的动作真快。 口号是挂在墙上的。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嵌在墙上的那个“茶”依然沉静如常。 执着的摄影人。 茶馆全景。<div><br></div><div>行走的飞鸟 2024/08/2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