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马玉如的艺术与心脉(二)

印象派

<p class="ql-block">  马玉如的展览涵盖笔记文本、速写、水彩等,内容丰富。在其众多临摹绘本中,临摹对象集中在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的诸多大师,尤其是博纳尔、卢奥,梅原龙三郎。这些临摹尽管繁多,却贯穿着色彩浓烈、用笔浑厚的主线,展现了马玉如对这些大师的钟爱和独特方法。</p><p class="ql-block"> 从临摹到创作,从摹写到意写,马玉如逐渐化合而成自己的语言,化合而成山壑叠翠、云霞满天的大风景的卓然气象。“这种气象中存有油画的满目风采,又有中国山水的浑茫气象,还有印象派冷暖互补、红绿相生的色韵。所有这些,组成了马玉如老师的中国式风景的蔚然大观。既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华彩,又有夕阳如火、山川如染的浓烈;既有默然成醉的静气,又有抗怀千古的浩气。在今天油画语言趋于单一化的情境中,马玉如老师的这一方法实战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长乐未央”的真正意涵。”许江说。</p> <p class="ql-block">马玉如老师 《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  马玉如也是深受学生敬仰的老师。从1955年留校任教附中开始,受教于他的学生无数,许多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在学生们的眼中,马老师瘦弱却坚定的形象从来不曾改变。马老师尊重师长、关爱学生,同国美历史上的许多先生一样——“半生为师,终生为徒”。</p><p class="ql-block"> 在展览开幕当天,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代表学校接受马玉如无偿捐献的51件油画、水彩、素描作品,并向他颁发捐赠证书。马玉如女儿马宁表示,这是父亲首次举办个展,凝聚了他对学校的眷恋、对师生的情怀,以及通过作品与观众心灵交流的期许。马宁回顾父亲从少年时期至今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他在退休后依然心系校园,并将自己的画作捐赠给美院作为对艺术与教育事业的回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玉如老师(右)与胡善余老师(左)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印象派</p><p class="ql-block">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8月18日</p><p class="ql-block">室内照明:LED射灯,色温4000K,显色指数(Ra)&gt;90</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4838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