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8日清华113周年校庆,金三班五位同学相约返校。</p><p class="ql-block">毕业后已返校多次,此次主题是踏访清华大师们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上午9点清华西门集合,首先来到西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院始建于1924年,也是清华校河以北仅存的清华初期教授住宅。当年,王国维、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顾毓琇、陈省身、杨武之、熊庆来、吴晗等一大批名人曾居于此。</p><p class="ql-block">历经百年变迁,目前有新西院,旧西院,在胡同里四合院七拐八拐,搞不清门牌号的排序,问了快递小哥,才找到旧西院。</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旧西院45号。</p><p class="ql-block">朱自清从西院这里到三院上课,日日走过近春园的荷塘,才产生了名篇“荷塘月色”。</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1920年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p><p class="ql-block">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1948年6月18日,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p><p class="ql-block">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故居~旧西院42号。</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p><p class="ql-block">1923年春,当时溥仪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按清代惯例,在南书房工作,大都应是进士、翰林以上学问渊博的著名人物,王国维虽只是布衣出身,以他的学识,与杨钟羲、景方、温肃三人同时入南书房工作,有幸得窥大内所藏,曾检理景阳宫藏书。</p><p class="ql-block">1924年冬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清朝),因阻于家人而未果。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遂有崇仰他学问的胡适、顾颉刚等人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院长职,仅任教职。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他自身的学术也更加精进,学术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对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p><p class="ql-block">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王国维在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1925年9月14日,国学研究院普通演讲正式开始,王国维讲《古史新证》。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书》课程。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充中国史学界。</p><p class="ql-block">1925年,王国维接受了清华学校的礼聘,此时,他名义上仍是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伴逊位天子读古书。</p><p class="ql-block">1926年中秋刚过,长子潜明在上海病逝,王国维痛惜万分,短暂的好时光从此结束了。</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早起盥洗完毕,即至饭厅早餐,餐后至书房小坐。王国维到达办公室,准备给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但是发觉试卷、文章未带来,命研究院的听差从家中取来。卷稿取来后,王国维很认真地进行了评定。随后,王国维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共谈下学期招生事,相谈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侯给了五元钞票,王国维即出办公室。王国维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王国维吸完一根烟,11时左右,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p><p class="ql-block">王国维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与清华大学西院的缘分开始于1925年。1925年,王国维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据记载,1925年3月26日,王国维偕夫人看完清华大学西院后,预付租金44元。4月18日搬入西院16号与18号(1933年西院扩建,将新旧西院的门牌统一编号,旧西院16号、18号调整为西院42号、43号,沿用至今)。西院16号、18号紧邻,又自成小院,皆为平房。院子皆坐北朝南,灰色瓦顶,朱漆门窗与廊柱,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在这里王国维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两年,而这两年,也是他学术研究成就卓著的时期。在这里他完成了《西辽都城虎斡耳朵考》、《盂鼎铭文考释》、《宋代之金石学》等著述近40篇,整理旧作印行《蒙古史料校注四种》,结集出版了《古史新证》,其中运用的“二重证据法”和“阙疑法”,作为开创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方法,从内容和方法上拓展了中国史的研究范畴。</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故居西院46号,钱伟长故居西院43号,因变迁太大,没有找到。</p> <p class="ql-block">出了西院,坐清华校内班车来到二校门。</p> <p class="ql-block">清华也有了公共厕所。估计为多年来火热的校园游必备设施。</p> <p class="ql-block">随后向南步行到照澜院。</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建成于1921年,由10所西式丹顶洋房和10所中式四合院组成,是清华以前的教授住宅群。当时称为南院,1934年以后改称旧南院。1946年抗战胜利清华园复校后,由朱自清提议将“旧南院”的称呼按谐音改称字面文雅的“照澜院”。先后在这里居住过的著名人士有赵元任、梅贻琦、俞平伯、马约翰、钱伟长等。可以说在这些灰色老房子里藏匿着清华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赵元任故居照澜院1号。</p> <p class="ql-block">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清朝诗人赵翼后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天津。现代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p><p class="ql-block">赵元任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后长期(1947—1963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在伯克利退休。赵元任先后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46年)、加州大学(1962年)、俄亥俄州立大学(1970年)荣誉博士学位,加州大学“教授研究讲师”(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1967年),中国北京大学荣誉教授(1981年)。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享年90岁。</p><p class="ql-block">赵元任通英、法、德等外语,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赵元任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有《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留声片课本》等,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厦门大学校歌》等,翻译的代表作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等。</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故居,照澜院2号。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3号——赵忠尧故居。赵忠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核事业的先驱之一。</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5号——梅贻琦故居。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7号。张子高故居。张子高,著名化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8号。俞平伯故居。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张申府、李济故居,照澜院9号。</p> <p class="ql-block">张申府(1893—1986),名崧年,张岱年之兄,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张国焘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也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p><p class="ql-block">大革命时期因政见不同退党。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57年被打为右派分子,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逝世,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李济(1896年6月2日—1979年8月1日),原名顺井,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p><p class="ql-block">民国七年(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随即被派往美国留学。曾在克拉克大学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民国九年(1920年)入哈佛大学转入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十三年(1924年)李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赴河南新郑对春秋铜器出土地点进行调查清理。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济发掘的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为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其对殷墟的发掘则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界的地位。李济曾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1949年以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创办了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79年8月1日,李济去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李济为中国现代重要的考古学家。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其中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著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在与他人合著的《古器物研究专刊》第1—5本中,对殷墟发掘所获170件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其他的中文论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英文论著有《中国民族的起源》《安阳》等。</p> <p class="ql-block">吴有训故居,照澜院12号。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p><p class="ql-block">1920年6月,吴有训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师从康普顿教授;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13号,钱伟长故居。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之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16号——王国维故居。现在是清华大学纪念品服务部。</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17号——冯友兰故居。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18号——朱自清故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p> <p class="ql-block">路过敬老公寓。</p> <p class="ql-block">照澜院向南就是清华大师府邸。</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座别墅连在一起,住着杨振宁、姚期智和已故的林家翘。</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字伯瓌,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p><p class="ql-block">杨振宁于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48年6月,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966年,任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113]。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3月,入籍美国。196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1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131]。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60]。2017年2月,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别墅。白色的别墅,楼高三层。</p> <p class="ql-block">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湖北孝感,无党派人士,计算机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姚期智于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3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年9月—1976年8月,任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助理教授。1976年9月—1981年8月,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1981年9月—1982年9月,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教授。1982年10月—1986年6月,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1986年7月—2004年6月,任普林斯顿大学William and Edna Macaleer工程与应用科学教授。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6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9月,加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任全职教授。2014年10月,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2016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4月,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姚期智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2000年,获得图灵奖(截至2024年6月唯一华人获奖者)</p> <p class="ql-block">林家翘(1916年7月7日—2013年1月13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力学和数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麻省理工学院荣誉退休教授。</p><p class="ql-block">1937年林家翘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9年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资格赴英国留学;1940年改派加拿大;1941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194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布朗大学工作;1947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数学教授、学院教授;1951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6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7年从麻省理工学院退休;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2年8月回国定居,出任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7年设立“林家翘--梁守灜学术研究基金”;2013年1月13日凌晨4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p> <p class="ql-block">陈赛蒙斯楼,清华大学的一座专家楼。陈赛蒙斯楼的名字源于世界知名数学家赛蒙斯教授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方面的研究是和陈省身教授一起完成的,所以定名为陈赛蒙斯楼。</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南来到胜因院,它始建于1946年。 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林徽因参与设计,共有住宅40套,包括楼房17栋和平房23套,总建筑面积510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胜因院的命名与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曾租用昆明“胜因寺”作为校舍。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在清华园内新建住宅区,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期,朱自清教授提议将新建住宅区命名为“胜因院”,寓意抗战胜利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胜因院</p> <p class="ql-block">胜因院不仅是一个住宅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抗战胜利后,许多教授和学者在此居住,如汤佩松、沈元、徐迺祚等。这里不仅是他们的居住地,也是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胜因院建成后,多数抗战胜利后到校的教授都居住在这里,例如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航空工程学家沈元等;而老一批的资深教授也陆续乔迁于此,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哲学家金岳霖,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张维和陆士嘉夫妇、费孝通、邓以蛰、施嘉炀、李丕济、马约翰、刘仙洲、汤佩松、吴景超、陶葆楷、李广田。还有美籍教授温德(Robert Winter,1887~1987),他从教于中国达65年之久,1925年~1952年间一直在外文系执教。</p> <p class="ql-block">胜因院老建筑目前保留下共14座。其中单幢二层庭院式住宅为清华园近代住宅中的首批楼房,为灰瓦两坡顶,清水红砖墙,风格简介,是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影响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实例。</p> <p class="ql-block">胜因院27号,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历史上的住户:罗念生(文学)。</p> <p class="ql-block">罗念生(1904年7月12日—1990年4月10日),原名懋德。1904年7月12日生于四川省威远县连界场庙坝,1990年4月10日因病逝,终年86岁。罗念生是新中国古典学学脉奠基人、古典学家、翻译家,在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为表彰他的卓越成就,希腊雅典科学院于1987年12月授予他“最高文学艺术奖”(至今获此奖者,国际上只有4个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念生一生译著和论文有1000多万字,50余种。</span></p> <p class="ql-block">雕塑《大爱永生》</p><p class="ql-block">清华1988级校友毕业20年纪念雕塑《携手》,由两组8字形雕塑《大爱永生》和《对话》组成。该作品由1988级电子系校友林天强创作,由1988级全体同学献给母校。</p><p class="ql-block">其中雕塑《大爱永生》是林天强为纪念“512“大地震所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作品以生命之手、救援之手和爱之手的形象,以呼救、牵手的简洁动作,传达了人类的生命意志、互助互救和大爱精神。</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座花园楼。这座花园楼与我校~北方工业大学台阶式花园住宅同一设计,设计师是清华大学教授,北方工业大学仇校长的夫人。于1985年设计,并曾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这个设计不仅展现了清华大学的建筑设计能力,也为北方工业大学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校园景观,并入围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我现在还住在花园楼里。</p><p class="ql-block">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就是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帮助下成立的,吴良庸是建筑学院的名誉院长,骨干教师从清华引进,很多教师都是毕业于清华。</p> <p class="ql-block">向东向北折返来到新林院。</p> <p class="ql-block">新林院是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住宅区名。在清华早期教授住宅中,“南院”建于1921年,1934年在南院的南面,盖起了一片新的教授住宅区,称“新南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南院和新南院由朱自清先生提议,取其谐音定名为“照澜院”和“新林院”。先后在新林院居住过的著名教授有周培源、陈岱孙、俞平伯、霍秉权、叶企孙、赵忠尧、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钱钟书杨绛夫妇、潘光旦、吴有训、庄前鼎、李辑祥、陈寅恪、施嘉炀、张奚若、张荫麟、陈桢、闻一多等。在当时,新林院规模大,质量好,装备齐全,共30余所,总面积658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蒋南翔、周培源故居,新林院2号。</p> <p class="ql-block">周培源是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24年周培源毕业于清华学校,192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清华校长蒋南翔(1913年9月7日—1988年5月3日),江苏宜兴人,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和中顾委委员。</p><p class="ql-block">1952年11月至1966 年6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其间,还任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第一书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1977年后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3日,蒋南翔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蒋南翔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参加我党领导的“社联”和“民族武装自卫会”的工作,主编《清华周刊》和《北方青年》等进步刊物,传播进步思想。</p><p class="ql-block">1935年,在著名的“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中,作为领导者之一的 蒋南翔受上级党组织委派,起草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同胞书》,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成为唤起民众争取民族独立的号角。此后,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南翔一直从事青年工作,站在我国青年运动的前列。</p> <p class="ql-block">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蒋南翔努力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联系中国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他重视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陆续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原子能、自动控制等多种新兴学科;他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他爱护和关怀青年学生,也从政治上和生活上爱护和关心教职工,亲自做一些著名老教授入党的培养和发展工作。蒋南翔在清华大学的探索和呕心沥血的工作,丰富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影响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对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陈吉宁曾说:对于清华师生而言,蒋南翔同志是令人尊敬的前辈学长、倍受爱戴的良师益友、深孚众望的杰出领导,是清华优良传统和办学风格的重要铸就者,是当之无愧的“清华之魂”。</p><p class="ql-block">蒋南翔同志坚持把培养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重视在培养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领导创建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双肩挑)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伟大创举。</p> <p class="ql-block">在清华上学时有一天傍晚偶遇蒋南翔校长。那时正处于文革末期,蒋南翔正靠边站,头发灰白,身板笔直。手柱方杖在林间散步,一身儒雅正气,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外墙挂了6块电表,看来里面住有6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故居,新林院8号。</p><p class="ql-block">大门紧闭,外墙上挂了一块铜牌:</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p><p class="ql-block">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二0一二年立</p><p class="ql-block">看来故居保护的很好。</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p><p class="ql-block">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处处长,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p><p class="ql-block">他与林徽因事业爱情双飞的故事,永远令世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p><p class="ql-block">日本占领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p><p class="ql-block">在1932年,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p><p class="ql-block">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p><p class="ql-block">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地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p><p class="ql-block">1999年,原建设部设立“梁思成建筑奖”,以近代著名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p> <p class="ql-block">时间匆匆,已近午时,来到了我们上学时就餐的七食堂~现在的清芬园食堂就餐。</p> <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清芬园食堂为原七食堂前身。清芬之名源于“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石刻。该食堂于2006年12月更名为清芬园。新“清芬园”是在老清芬园、清青快餐厅原址上新建,于2015年11月底正式对外供餐。</p><p class="ql-block">为欢迎校友回家,校庆期间,食堂二楼7号窗口特推出怀旧传统老菜,欢迎各位校友品尝。</p><p class="ql-block">清芬园食堂</p> <p class="ql-block">校庆期间食堂就餐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各位师生:</p><p class="ql-block">根据学校113周年校庆的安排,4月27日-28日,返校校友可在以下食堂(餐厅)用餐:</p><p class="ql-block">1、对外餐厅:桃李园地下一层清青休闲、桃李园三层简约餐厅、紫荆园地下一层清青披萨、清芬园清青快餐、听涛园清青牛拉、玉树园一层餐厅、玉树园二层风味餐厅、观畴园清青永和、观畴园清青咖啡厅、观畴园三层餐厅和熙春园。</p><p class="ql-block">2、校庆期间临时开放食堂:桃李园(一层、二层)、紫荆园(一层、二层、三层、四层)、清芬园(一层、二层)和听涛园(一层)所有窗口将对校友开放,届时以上食堂将开放微信、支付宝支付权限。由于以上食堂属校内学生食堂,校友在学生食堂就餐需收取20%成本补差费。</p><p class="ql-block">为避免就餐拥挤,建议校内师生在校庆期间避开校友用餐食堂,前往其他食堂就餐。</p><p class="ql-block">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再次感谢师生们的理解与支持!</p><p class="ql-block">饮食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6日</p> <p class="ql-block">餐厅里人山人海。窗口众多,花样繁复,热闹非凡!与我们当年在七食堂就餐时,每人拿着一个饭盒,围着餐桌站着吃饭,形成天壤之别。</p> <p class="ql-block">吃了一半想起照相,只能记录残羹剩饭。一条鱼,一盘烧豆腐,一碗米饭,大概十七块钱。</p> <p class="ql-block">好吃肉的同学有福了,看着一盘盘的剩骨,就能想到他们吃了多少肉。</p><p class="ql-block">还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口福啊!</p> <p class="ql-block">饭后坐班车返回西门。</p> <p class="ql-block">经近百年变迁,很多故居早已成为大杂院,院中搭建的很多附属建筑,作为居住紧缺时代的过来人,我们能想象和理解这些单门独户的教授别墅,如何演变成现在估计住有十来户人家的大杂院。</p><p class="ql-block">现在应该还是学校老教工及其家属租住,清华的这些住宅是不予出售的。</p> <p class="ql-block">旧日典雅的大师旧居,如今大部分成为破败的棚户区。</p> <p class="ql-block">前辈大师们已驾鹤西去,老宅花树春天依旧盛开。</p> <p class="ql-block">举头仰望,历史长空中群星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