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太祖一一赵匡胤》

地球人

<p class="ql-block">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一976年,享年50岁),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果敢的行动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赵弘殷一直在军中任职,母亲杜太后闺名杜四娘,是个有传奇色彩的女人。赵匡胤有两个弟弟分别是赵匡义、赵匡美,后来改为赵光义、赵光美,一个妹妹。赵匡胤自幼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和熏陶,练就了一身好功夫。青年时期,他游历天下、悉百姓疾苦、观天下态势、拜法师高人、交天下朋友、访英雄豪杰。在邺都投军,拜于郭威帐下后开启了他新的人生。他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凭借着自己的英勇善战和智谋,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在三镇之乱、京中巨变中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气质,深得郭威信任,公事之余还经常读书,结交了"义社十兄弟"。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称帝,时年赵匡胤25岁。公元954年,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即位,时年赵匡胤28岁。在此后周时期,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等重要职务,掌握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公元 960 年,柴荣病逝,其七岁的幼子柴宗训即位。同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这场兵变看似偶然,实则是赵匡胤长期谋划和积累的结果。他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且得到了众多将领和谋士的支持,"义社十兄弟"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迅速回师开封,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他时年34岁。</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上:赵匡胤加强改革,他深知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弊端,因此在建立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清理藩镇、治理禁军等。一是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在搞定判将、安抚文臣之后通过一次酒宴,巧妙地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他以优厚的待遇换取了将领们的军权,将军事权力集中到中央。这一举措不仅避免了武将叛乱的风险,还为宋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二是削弱地方权力。他在地方上设置通判,监督地方官员,实行节度使"移镇";将地方的财权、兵权收归中央;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军队将领,防止将领与地方势力勾结。这一系列措施削弱了地方势力。三是完善科举制度。他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完善科举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提高了科举的地位,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为朝廷效力。从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官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四是改革官制。他对官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一套相互制约的官僚体系。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他开创性地实行了文官制度,他认为:武是一阵雷,文是一场雨。雨不泛滥就能润天下滋万物,文治的世界才是长治久安、国泰民安的好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军事上:赵匡胤登基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统一全国。当时,中国仍处于分裂状态,各地割据势力林立。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即先平定南方的割据政权,再进攻北方的强敌。在南方,赵匡胤先后出兵灭掉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他采用了军事进攻与政治招抚相结合的策略,在尽量减少战争破坏的同时,迅速实现了对南方地区的统一。在北方,赵匡胤面对的是强大的辽国和北汉。他多次出兵攻打北汉,但由于辽国的支持,始终未能成功。然而,赵匡胤并没有放弃对北方的经略,他积极加强军事防御,修筑城池,训练军队,为日后宋朝对北方的战争奠定了基础。在统一过程中,赵匡胤注重选拔人才,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将领和官员,如曹彬、潘美等,他们为宋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在经济上: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他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修建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取消了许多商业限制,促进了商品流通。宋朝的城市经济也非常繁荣,开封、杭州等城市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上:赵匡胤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宋朝的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文学方面,宋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科技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朝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个人品质与领导风格上:他宽容大度,善于用人,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对部下和臣民都非常宽厚,在统一战争中,他对投降的割据政权首领和官员都给予了宽大的处理,赢得了人心。他善于谋略,在陈桥兵变、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高超的谋略和智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合适的策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他勤奋好学,虽然出身武将,但他非常勤奋好学,注重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还经常与大臣们讨论治国理政的方略,不断完善自己的统治理念。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还注重军纪,要求军队严格遵守纪律,不得扰民。</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深知自己上位的经历,因此,他在防止臣子们一权独大,防止下一个"黄袍加身"篡权夺位方面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他左防右防还是没有防住一直对自己忠心的亲弟弟赵光义。赵匡胤母亲杜太后在病重时联想到儿子之所以能荣登九五,只因周世宗留下未成年的儿子当皇帝。于是在弥留之际,把儿子赵匡胤招到病床前说:儿啊,一定要立长君为帝,方能保江山永固,你百年之后,当立你弟光义为帝,光义之后,当立光美为帝!赵匡胤只好答应,于是杜太后马上叫来赵光义、赵光美和宰相赵普,商议此事,并问赵光美百年之后传何人为帝,光美表示当传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这事就这么定了,杜太后为了稳妥,吩咐宰相赵普当场把议定事项作为誓约写下来,然后密封收藏于皇宫金匮中,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赵光义射死花蕊夫人后,赵匡胤表面上并未迁怒赵光义,而是不动声色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让赵匡胤大为震惊,赵光义急于篡位的阴谋显露天疑。于是赵匡胤于一天夜里在他的书房内设酒宴,宣赵光义赴宴。当晚,赵匡胤怒斥赵光义心太急,并教他做皇帝当正大堂皇,为天下表率,要勤政爱民、善待赵家骨肉,要遵守"金匮之盟"。赵光义不停地起身、下跪、伏地,表示遵旨。说到性急时,赵匡胤拿起书桌上做镇纸的玉斧在桌上重重地敲打并高声劝诫:"好为之!好为之!"这就是后来流传的"烛影斧声"。当晚赵匡胤暴毙,也许是情绪过于急动引发卒中猝死,也许是在饮酒过程中误饮了毒酒,猜去吧。赵光义在赵匡胤的灵柩前即位,之后逼死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逼死了他的弟弟赵光美,"金匮之盟"也就成了一场空谈。。</p><p class="ql-block"> 在历代帝王中,赵匡胤算是不近女色的一个,他有三位正妻,孝惠皇后贺娟与他是青梅竹马,并为他生育三子两女,可惜香消玉殒。孝明皇后王氏,只活了二十一岁。孝章皇后宋氏。其嫔妃的记载很少见,只记有后蜀国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被他纳为妃子,后被其弟赵光义射杀。</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的统治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他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未能取得成功,留下了隐患;他的“重文轻武”政策导致了宋朝军事力量的相对薄弱,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