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新疆行(三十四)山西篇之太原晋祠

<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晋祠风景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翁山麓,晋水源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榭、桥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是一处历史悠久、文物遗迹丰富的古建园林,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祠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晋祠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其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其祠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年修葺与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化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晋祠虽历经几度变迁,却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迹。其中以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古代建筑和圣母殿中的宋彩塑仕女像、周柏唐槐、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祠既有水光山色,古木葱郁,虫鸟啼鸣,又有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掩映其间,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其祠以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三晋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中轴线是晋祠三宝(鱼沼飞梁、献殿、圣母殿),晋祠三绝(周柏唐槐、宋代彩塑、难老泉)以及水镜台和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槛墙,上置棂栅。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是古代建筑的瑰宝。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献殿为“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废,故能经久不坏”。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背靠悬翁山,前临鱼沼,古柏荫森,庄严肃穆。在晋祠建筑中颇有“领袖群伦”之势。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是晋祠中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宋代的彩塑仕女像。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显得极宽敞,殿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实例。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重要意义。圣母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殿顶梁上悬挂着各种歌颂圣母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八根木柱,每根木柱上都有一条木雕的盘龙紧紧环绕,虽然年代久远,然而形态各异的八条盘龙依旧神态威武,一派生气。</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中圣母邑姜在木制的神龛中居中而坐,凤冠蟒袍,雍容华贵,神态端庄。两旁的仕女像则姿态各异,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这些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的彩塑以其逼真的形态让我们称颂不已。</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41尊宋代、2尊明代的彩塑仕女像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晋祠中三绝之一。塑像尺度与真人相近,人物姿态表情惟妙惟肖,反映了宋代真实的宫廷生活。</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的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与梁枋承托桥面的石桥,南北东西四面延展,如鸟之双翼振翅欲飞。飞梁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现存飞梁为北宋与圣母殿同时修建,仍保持原结构特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也很少看到,现实中这样的桥实属罕见。鱼沼飞梁是一座独特的十字形桥梁,这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展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鱼沼飞梁与献殿、圣母殿并称为晋祠三宝。</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难老”之名取《诗经·鲁颂》“永锡难老”,泉水清澈,长流不息,象征着生命的永恒和青春永驻。泉水出自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亭内悬挂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被誉为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善利泉,俗称北海眼,晋水第三源泉。“善利”取自老聃《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仍保留北齐风格,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圣母殿左右翼。</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为报答宣扬圣母之功德。“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座东朝西,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地方。水镜台前面正中央悬挂的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水镜台的背面上悬“水镜台”匾额是清乾隆翰林院编修、知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提,以秀丽著称,“水镜”二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水镜台匾、难老泉匾、对越匾并称为晋祠三大名匾。</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又名兴安王庙,汾东王庙,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受封为唐侯。其子燮父改国号“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得来。后晋敕封号“兴安王”,北宋改封“汾东王”,明代封“唐叔虞之神”。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扩建,形成现在格局。</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大殿,又名汾东殿,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东向,至迟金代移于此处。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前沿抱厦为清代重修所加。大殿神龛内唐叔虞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彩塑,另外两尊大臣像为明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殿内保存元代乐伎像共14尊,分两组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鼓、锣等不同乐器,为研究我国元代戏曲和乐器发展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唐叔祠碑廊廊壁上嵌有历代碑刻40通,内容以吟诵赞美晋祠建筑及风光为主。其中宋碑两通,元碑两通,明碑18通。清碑20通。著名的有宋宰相吕惠卿《留题兴安王庙》碣、河东燕山府路宣使抚姜仲谦《晋祠雨文》碣、清学者朱懿尊《游晋祠记》石刻等,具有极高的书法与文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唐碑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为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途经晋祠时亲撰御书。历史上唐高祖、唐太宗父子曾在起兵反隋前夜,前来晋祠祈愿。此碑通过歌颂唐叔虞建国的史迹,宣扬了唐王朝文治武功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是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日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桥长六米,宽三米,桥面中部隆起,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柱围栏,两侧均有题字。晋水从石桥下缓缓流过。</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也称莲花台,所谓金人就是铁人和铁汉。四个铁人中尤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溜明锃亮,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造型独特,威武雄壮,台中心琉璃制成的小阁高达仗许,是明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真趣亭建于民国五年(1916),时任山西第12混成旅旅长黄国梁游览晋祠,觉然有兴趣,故建亭于此,作为难老泉临流览胜之处。亭为单檐歇山顶,平面呈长方形,四壁敞空,四面皆有匾额题字,分别为“迓旭”“挹爽”“真趣亭”“清潭泻翠”。登临亭中凭栏听泉,尽显晋祠清幽雅致。</p> <p class="ql-block">晋祠中有许多树龄超过千年的古树 ,但是只有一棵唐槐最为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棵唐槐在水镜台东北侧,树高约20米,主干挺直 ,树叶郁郁葱葱 枝叶繁茂 生长旺盛,晋祠有古树名木96株,其中超过千年的古树30株,但是挂牌标明唐槐的只有这棵唐槐,树龄约1300年。</p> <p class="ql-block">周柏为西周所植,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树高18米,树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向南倾斜45度,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古柏至今仍是浓荫疏影,苍硕挺拔。周柏与彩塑仕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左为钟楼,右为鼓楼。钟鼓是古代报时的工具,也是祭祀的法器。《晋祠志》载:晋祠每晚要有寺庙祠官于钟楼撞钟,称“定夜钟”。撞钟方法独特为48次,方法是“紧击七,缓击八,如是各三度,末后击三声”。</p> <p class="ql-block">胜瀛楼,创建年代不详,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楼内设木梯登顶,东西向,分别悬挂“胜瀛”“栖云”匾额。凭栏远眺,四面风景尽收眼底。故人谓其“危楼起天半,围栏四望通”“水光射檐动,山色入廊空”“胜瀛四照”为晋祠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祠天龙山景区山光水色,林木葱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色交相辉映,自然美与建筑美巧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所谓“山西小江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仅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珍贵遗存,而且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晋阳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祠不仅是研究晋国历史和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生活的重要窗口,通过参观晋祠三绝三宝和三匾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感受到晋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晋祠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滋润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让我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 者 褚丽君</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0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