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 白 肉

王元

引子 1969年8月23日,一个想忘记却忘不掉的日子。一张油印的车票,给我们送到了千里之外的北大荒。每年这个日子总会浮想连翩。 1969年夏天到1979年春节一直生活在九连,中间的图片是九连标志性建筑--大俱乐部。时光荏苒55年过去了,大俱乐部还保留完好。 酥 白 肉 <h3 style="text-align: left;" deep="9"> 人进入古稀之年(我今年七十一岁),每天总为一个问题所困扰,就是今天吃什么呀?自从加入了“三高”大军(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加上一系列的健康养生节目推波助澜,对饮食非常注意,尤其是肥肉更是远而敬之。越是吃不到的东西越是想念,我特别对“酥白肉”有好感,不光是它好吃还因为它寄托了太多的东西。<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第一次吃正宗(我自己认为)“酥白肉”还是在东北兵团三十二团九连,记忆中是1971年麦收,那年连长是艾黑,他是58年的转业官兵,第一代垦荒者。食堂司务长由北京知青;建龙担任。<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71年是个风调雨顺的年景,连队种植了的上千亩小麦,进入七月,金黄的麦田在阳光下摇曳,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九连全体职工(当然也包括来自天南地北的知青)汗水和希望的结晶。面对即将成熟的小麦,怎样与天抢时间在雨季之前把小麦收仓入库,才是根本。麦收是个繁重的体力劳动,要想丰收,需要全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个目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务实的艾黑连长与九连领导层商议,今年的麦收誓师会来个实际点的,由物质变精神。连队出资杀几头猪,由食堂出面搞个全连职工大会餐,好好犒劳下全体职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那年我刚好调入食堂,司务长建龙和食堂班长商议,好不容易搞个会餐(到连队两年多了,全连职工会餐还真是第一次),食堂要全力以赴,决不能掉链子。食堂大胆启用老周头(他是科班的厨师,因犯错误从北京发配到兴凯湖,后又调到九连,当时是只准老老实实干活,不准乱说乱动的角色),共同商议会餐的菜谱,其中就有“酥白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酥白肉”是鲁菜看家菜的一种,老周头是学做鲁菜的,做“酥白肉”更是得心应手,我做为食堂一员,理所应当给他打下手,做为北京老乡,老周头更是倾其所有把做“酥白肉”方法技巧传授给我,使我学会了从选肉、切肉、上浆、烹炸,到最后的吃一条龙程序。首先是选肉,选猪身上硬肥膘肉,切成筷子粗细的短条,(后来有次食堂在学做过程中选用是猪肚囊子肥肉就不行,一炸出来就皮皮塌塌,没有卖相)我们九连是畜牧连队,为这次会餐杀了几头肥猪,选做”酥白肉“的肥膘肉是不成问题的。选用鸡舍新鲜的鸡蛋,去除蛋黄,光用蛋清,把鸡蛋清打的起了泡沫再放入淀粉调成糊状,再放入切好的肥肉条搅拌,使每个肉条均匀粘上淀粉糊,这样”酥白肉“的前期工作就算完成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那次”酥白肉“的拌料可高级了,那次会餐全连上下都欢欣鼓舞,食堂到那办事都是一路绿灯,就那拌料用蜂蜜来说,我到仓库去领蜂蜜,仓库的史保管(老保管了,当地老职工)听我一吹是做”酥白肉”用,本来普通蜂蜜就行,他说;别其,吃,还不吃好的,库里有椴树蜜,(椴树蜜是蜂蜜中的上品)用它。本来是领五斤的,史保管说五斤那够呀好不容易会餐一次,别扣扣嗦嗦的,打十斤,回头叫你们司务长补个条就行。赶情他比我们还大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会餐那天全连职工二百多人(包括一百多知青)欢聚一堂,坐满了平常开会用的大俱乐部,会餐的菜肴非常丰盛我就不细说了,我就重点说一下“酥白肉”,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老周头在食堂对我们说该上“酥白肉’肉啦,只见他亲自掌勺大油锅,油锅一热,他吩咐一声下肉条,我们食堂的四五个人围着油锅,像鸡啄米一样把粘满淀糊的肉条一根根放入油锅,(不能扔,一扔溅起热油该汤着别人了)肉条在油锅中翻滚定型到出锅,火候全由老周头一人把控,他怕我们这些连吃都没吃过的小青年,一出手就把这精心准备的招牌菜”酥白肉“给砸喽。出锅的肉条,放入大盆中,倒入化好的椴树蜜(椴树蜜热了以后,跟橄榄油一样,瞅着就漂亮,放蜂蜜的作用是能让肉条更好粘上白砂糖)再撒上白砂糖,使每个肉条都粘上蜂蜜砂糖。老周头从盆里先盛出一碗,让我们食堂的人先尝尝,吃也有技巧,告诉我们先把”酥白肉”放在牙齿之间咬着(因为刚出锅放嘴里怕烫着),这时我把自己亲手做的”酥白肉“放在嘴里,真正体会到“酥白肉”外皮的酥甜、香脆,肉条晶莹剔透,一咬一流油,北京话“那叫地道”,真是没齿难忘。餐桌上知青们正是如狼似虎的年龄(二十岁)“酥白肉”一上桌,就一扫而空,连呼过瘾、解馋,最后连盘子里剩下的蜂蜜白糖都用馒头给守干净了,可见此菜深受欢迎的程度。<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回京后在饭馆里也多次吃过”酥白肉“,自己在家里也做过,但都没有吃出当年在九连会餐时吃”酥白肉“的味道。分析起来可能是当时的原材料都是真材实料,没有半点虚假。猪是半圈养半放牧,饲料主要是谷物不添任何添加剂,这样养大的猪都赶上现在的特供标准了。至于吃不出原来的味道,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的口味高了,所以再也吃不出当年味道了,这是不是有点像相声大师刘宝瑞所说的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场景相似?。<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h3> 当年的“酥白肉”没有保留照片,从网上搜了一张相似的图片,我们撒的是蜂蜜和白砂糖,现在撒的是芝麻,大同小异,仅供参考。<br><br><br> 王 元<br> 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