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岭书院 腹有诗书气自华格律诗创作讲座 第九讲 诗本无形——格律诗创作步聚之运意成象

钟国江

<p class="ql-block">诗要表达的主题或情感,我们称之为意。在意确立后,写诗的第二步就是运意成象。</p><p class="ql-block">先看一首诗:</p><p class="ql-block">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p><p class="ql-block">唐李白</p><p class="ql-block">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p><p class="ql-block">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p><p class="ql-block">这首诗表达的意思是我与汪伦的友情很深。这就是立意。起句写景,承句写事,均为实写。转句写情,合句写事,均虚写。本诗景起,以杨花、子规为物象,表达时间,杨花飞落,杜鹃悲鸣,正是春末时节。用落尽写杨花,用其时间意和春去无奈意。啼写子规,用其悲鸣意。有视觉有听觉,画面感强,使两个物象成为表达意的意象。承句写事,其物象为听闻王昌龄贬滴龙标远过五溪的消息之事,过五溪言其远。转句物象为愁心、明月,愁心从好友远谪而来,是惋惜、是担忧、是牵挂。明月取普天同照之意。结合写事,以联想虚幻让明月带着愁心随风远去夜郎之西陪伴友人。充分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诗的意是通“象”表达的,但“象”并不能等同于“意”,而“意”也并不能凭空翻造出“象”来,所以“运意成象”的过程中,还须通过“观物取象”来实现。这是第一个层次。观物取象后,如果仅抽象去陈述说明可取之象,停留表意阶段,则诗有失诗境,或缺感染力。因而应通过意象组织,营造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观物”,即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物。广义的“物”,包括一切有形态可捉摸的东西,也包括诗人自身,是“观我”与“观物”两个方面的结合。</p><p class="ql-block">诗并不等于纯粹的人生记录,不可能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能进入诗作。只有诗人原有的内心体验与外在世界里出现的“情感对应物”发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时才能做为“物”进入诗中。这种“情感对应物”包括:1、客观世界里与诗人原有生命体验相类似或相接近的社会现象与日常生活事象;2、在意趣和形态上能形成呼应关系的自然物象与人工物象;3、相关的历史事象、神话传说以及各种虚构、幻想的材料。</p><p class="ql-block">观物,就是要敏锐把握“情感对应物”引起的心物交感,一方面,把自己的情意体验注入所观之物,让物具有情趣、意念、象征,另一方面,又从物象中摄取其神采与形态,来丰富、拓展诗人原有的人生体验,从而使“思与境偕”,“神与万物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取象</p><p class="ql-block">取象是根据观物所获得的心物交感,选取能够表达诗意的物象。</p><p class="ql-block">物象指通过观物产生的心物交感众多物中选取入诗的具体的事物。包括景、物、人、事,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具体可感。物象既是我们所处的环境、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肢体的感触,同时,也包括诗人心中基于理想而描画出来的境地。写诗就是要将这些物象筛选取舍,以表达诗意。但这些事物选取,直接写入诗,仅能称之为物名,还不能表达诗意。如树木、山水等。只有经过对物象某方面的描写放大、加工,使它具有审美价值,才能表达诗意,形成意象。</p> <p class="ql-block">(三)意象</p><p class="ql-block">1、意象。一般来说,诗人在创作中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抒写情志,即对选取物象进行加工,突出其某方面特征,使之具有表达胜者意念情感的功能。也即使物象转化成意象。意象是表意之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所以带有某方面特性被强化的特点。</p><p class="ql-block">2、意与象的关系。在创作过程中,“意”与“象”构成了一对矛盾,“象”用以表达“意”,“意”必须透过“象”来传递,但“意”“象”之间又不尽一致。“象”有限而“意”无穷,“象”凝固而“意”流动,“象”封闭而“意”开放,“象”实在而“意”空灵。所以,“象”对“意”的传达来说,既是一种凭借,亦是一种拘限,“立象”固然为了“尽意”,而“意尽象中”又常惹不满。</p><p class="ql-block">有些诗,有一个中心意象。如李白巜赠汪伦》,其中心意象是桃花潭水。中心意象是指在以象表意中,起着决定、系维全诗意象的因素。它与意的核心紧密相连。但并不是所有的诗都会有中心意象。</p><p class="ql-block">3、意象的形成。意象的形成,有一个从思维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从思维角度考察,以象表意,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突出象的形状;二是突出象的特性;三是突出象所包含的情、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意境</p><p class="ql-block">1、概念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单位。</p><p class="ql-block">如杜牧《泊秦淮》</p><p class="ql-block">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p><p class="ql-block">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p><p class="ql-block">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构成了一种意境:对幽缈凄清的感伤。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诗句中有四个意象:烟、水、月、沙,它们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画面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杜牧这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p><p class="ql-block">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也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萧瑟清冷的旅愁,也有温馨、闲适的向往。秋日的郊野,几根藤蔓半死不活地攀援着,黄昏时节,一只乌鸦停留在一棵老树上,仰对着远方发出几声揪心的鸣叫。不远处,有一个有着小桥流水的村庄,村庄上空飘着缕缕炊烟,就在这时,一个流浪汉骑着一匹瘦马,在古道上艰难地蹒跚着。这三个句子中接连叠加了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中前三个意象和后三个意象有苍凉萧索之感,暗寓游子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怀,中间三个意象含有幽静、温暖的情调,反衬出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愁绪。这三个句子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意象才得以形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早提出诗意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里有“诗有三境”之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p><p class="ql-block">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p><p class="ql-block">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p><p class="ql-block">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p><p class="ql-block">这里,以“物境”、“情境”、“意境”,分别代表诗歌所要表现的三种不同的对象范围,“景”只能相当于其中的“物境”。至于“情境”,以“娱乐愁怨”诸种情感活动现象为表现对象者,一般不称之为“景”,却仍得以构成“境”。而“意境”作为与“物境”、“情境”对举的一类诗歌境界,当指着重展示诗人内在的意向、意趣或意理的作品,尽管可能夹带若干情韵及物象,主旨在表达某种人生体悟。“物”、“情”、“意”诸种材料均可纳入“境”的范围,“境”的营构要比单纯写景复杂得多。</p><p class="ql-block">诗境的生成主要有两种方式:</p><p class="ql-block">一是取境。“诗有三思”,以“生思”、“感思”、“取思”为诗思发动的三种方式。“生思”指“心偶照境,率然而生”,属自然兴发的路子;“感思”谓“吟讽古制,感而生思”,是借取前人作品引发自身的联想;“取思”要求“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显然属于比较自觉的取境活动。</p><p class="ql-block">二是造境。造境说源于佛家观点。按照佛家的观念,“境”由“心”造,只要开启了心源,就可以做到万象毕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p class="ql-block">王国维说(《人间词话》)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