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南京(三)夫子庙 2

幽你一把

<p class="ql-block">  外地人到南京少不了夜游秦淮河,为欣赏那流光溢彩、如诗如画的美景,感受秦淮流域的历史与文化。秦淮河,古名“淮水”,是南京的母亲河,城墙外为外秦淮,全长110公里;城墙内为内秦淮,全长10里,号称十里秦淮,是南京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里以河为界,将夫子庙分隔成南北两个特色区域,北有文庙、学馆和贡院,是雅士才子汇集之地;南有酒肆、商铺和青楼,是商贾佳人聚居之所。南北有桥相通,两岸的河房河厅都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上的众多石桥以文德桥最为著名。因位于子午线上,农历11月15子夜时分皓月当空时,可观桥左右两侧各有半边月的奇景而闻名天下,誉为“文德分月”。</p><p class="ql-block"> (当年是木制栏杆,欣赏奇观的人特别多,很多人被挤入水中,因此南京人后来就把不靠谱的人称为“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p> <p class="ql-block">  文德桥的东侧,是照壁和泮池。二龙戏珠大照壁为全国之最,长110米,宽10米,寓意外秦淮长110公里、内秦淮长10里。</p> <p class="ql-block">  走过文德桥就到大石坝街,“石坝街”又“十八街”,位于秦淮河南岸,与贡院街平行。据说当时男人年满十八岁才能来到这里,瞧这谐音梗玩的😄</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文人雅士也好、达官贵人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的癖好,就是把逛青楼作为一种风雅,因需而设,秦淮青楼应运而生。旧时秦淮河南岸是著名的红灯区、江南名妓的汇聚地。</p><p class="ql-block"> 位于文德桥西南岸的媚香楼就是秦淮青楼的一个典型代表,这座青楼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青楼。</p> <p class="ql-block">  媚香楼,现称李香君故居,是座精巧雅致的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几百年来,南京屡遭战乱、朝代更迭频繁,很多建筑毁于兵火,但是媚香楼这种木结构房屋仍能保存到现在,不得不让人惊喜感叹。🤔</p><p class="ql-block"> 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花容兼玉质,侠骨共冰心”。据说李香君是个卖艺不卖身的名妓,她那些出污泥而不染、愤世嫉俗、坚贞节烈的故事,被写进了《桃花扇》里,让后人传诵。</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是个狭窄的门厅,墙上有些砖雕,介绍的是李香君的故事,门厅尽头有个圆形拱门,门楣上有“忆君”两字,跨过拱门是个精致的小庭院,俗称“天井”(天井是传统建筑中,房与房之间围成的露天空地,它能使屋脊前沿的水不流向房外,美其名曰“回水到堂”,有聚福纳财的美好寓意)。天井西侧是个仪容优美的女子,她云鬓插花、素手执扇,斜倚在太湖石上,表现出秦淮名妓的柔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进小楼两侧门墙上,有一幅对联,上联“小字噪秦淮,万种风情柔似水”,下联“丹心昭史册,一痕血泪艳如花”,这是对秦淮艺妓的赞美与歌颂。🙂</p> <p class="ql-block">  这座楼阁现在已是秦淮八艳的展厅。展厅内用彩色帐幔分割空间,显得朦胧迷离。陈列品主要是“秦淮八艳”曾经的生活用品、生平故事等。“秦淮八艳”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的八位奇女子,她们共同特点是美艳逼人、多才多艺、坚贞不屈、气节不俗。她们各有自己的擅长,柳如是擅长写诗,才华位居“八艳”之首;董小宛擅长写文,她的聪明灵秀旁人难及;陈圆圆擅长歌舞,吴三桂因她“冲冠一怒”;擅长古琴琵琶的李香君在当时名气并不大,因为她是《桃花扇》的女主人公才让她广为传颂、流芳百世。后世对“秦淮八艳”的评价很高,认为她们在明朝末年,国破家亡的最后关头,有坚决不做亡国奴的骨气,用性命来维护自己的贞节和道德大义,而当时的士大夫却随时准备改换门庭,所以才有了“青楼皆为义气妓,英雄尽是屠狗辈”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二进为媚香楼。这里是李香君曾经生活起居、接待各方才子志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楼西侧是琴房、书房,还有个桃花窗,能看到楼下的来燕桥。站在这里可以遐想当时李香君坐在绣帘挂落的桃花窗前,等待她梦中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  东侧是李香君的闺房,她那悲怆的爱情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崇祯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赴江南贡院应乡试,遇到16岁的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侯赠宫扇作为定情信物。可惜这段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随着满清铁蹄入关、侯方域变节降清、李香君血溅桃花扇出家为尼而悲壮收场。</p> <p class="ql-block">  媚香楼一层还有个较隐蔽爱昧的景点,这是秦淮青楼甲天下的一个特色风景---暗道。当时老鸨们都在门外河边开个小码头,方便达官贵人们乘船到此,通过暗道直抵绣楼。</p> <p class="ql-block">  媚香楼的对面就是乌衣巷,这条巷子不长,但历史上曾有过非常繁华的时期。东晋时,王导、谢安在此居住,王羲之王献之的字、谢灵运谢眺的诗在此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三家像王谢家族这样在大富大贵中透出如此高品位的淡定与从容了。</p> <p class="ql-block">  乌衣巷,因三国时孙权的禁卫军在此驻扎并穿黑衣而得名,居住在这里的王谢子弟被称为“乌衣诸郎”。巷口的石碑是毛泽东书写的刘禹锡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王导谢安纪念馆是在王谢故居的旧址上部分复建的。纪念馆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两大家族为主线,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情况进行集中展示,反映出古都南京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是一扇四门对开的屏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避煞聚气、隔绝外人视线的。屏门上用楷草隶篆四种书体刻着刘禹锡的诗《乌衣巷》。这首诗真是乌衣巷名闻遐迩的大功臣。😄</p><p class="ql-block"> 旁边的墙上刻着重建王谢古居记。</p> <p class="ql-block">  穿过长长的走廊,首先来到王家大院。这里的主体建筑为来燕堂,一座二层楼的中式建筑,两侧建有厢房,东晋时王导就居住在此。王导,出身魏晋名门琅玡王氏,王羲之的叔叔,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河对岸的太学、文庙即为王导始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来燕堂,得名于谢安当年以燕传书的故事。来燕堂的堂匾系当代著名书法家沙曼翁书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堂正中是王羲之的半身铜像,这位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一起并称“二王”,是东晋最出色的王氏子弟。两侧的墙上陈展了一些六朝历史文学、文物和王氏家族族谱。</p> <p class="ql-block">  鵞碑旁的厢房是不是王義之成为“东床快婿”之地呢?🤔</p> <p class="ql-block">  二楼是六朝雕塑和六朝书画艺术陈列馆。六朝雕塑是在汉代的基础上发展的,传神写照、气度不凡。反映六朝社会生活的骑吏俑、男侍俑、女侍俑及各种动物形器物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狭长的甬道里陈展着六朝时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和一些绘画作品;旁边是东晋起居陈列室。这里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六朝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二楼东边是淝水之战实景展示区。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让谢安迎战,谢安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在寿阳淝水边迎战苻坚,8万精兵打败了前秦的90万大军,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东侧下楼就是谢家大院,这里曾是谢安及子孙居住地。主体建筑“听筝堂”,缘于当年晋孝武帝驾临谢宅,听谢安弹古筝的传说。听筝堂里介绍了谢氏家族的兴起和代表人物谢安。</p> <p class="ql-block">  堂前一块曲水流觞渠比较引人注目。这是古人的文化游戏,文人雅士围坐河渠两旁,将盛了酒的觞放置在上游顺流而下,杯子漂到谁面前就饮酒吟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为在兰亭组织的曲水流觞活动中汇集的诗册而作的序,这是王義之登峰造极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  走出乌衣巷便是繁华的商业街,街上一年到头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比起乌衣巷的寂寞,我更喜欢这里的热情和喧嚣。😄</p> <p class="ql-block">  逛逛美食铺子、尝尝夫子庙小吃。😍</p> <p class="ql-block">  乘着夜色,到桃叶渡去看看吧,王献之的小妾们正在跳舞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