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在漠北草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风暴,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欧大陆,最终建立了元朝和四大汗国。尽管蒙古帝国的征服速度迅猛,但其对世界各地区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对中国的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统一了全中国建立元朝,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忽必烈能够建立元朝,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任何人的成功都有偶然的因素,可是忽必烈最后成为元朝开国君主的根本原因,还是他本人才能卓越,目光深远,广纳贤才。</p> <p class="ql-block"> 元朝的建立过程中,忽必烈确实任用了若干汉人作为他的参谋和助手,以下是其中几位比较著名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1. **刘秉忠**:他是忽必烈的重要谋士之一,原为金朝官员,后投降蒙古。他参与了元朝的建国工作,包括制定官制、规划都城等。</p><p class="ql-block"> 2. **许衡**:他是元代的儒学大师,被忽必烈任命为国子祭酒,负责教育事务。他也参与了朝政,为忽必烈提供了许多治国建议。</p><p class="ql-block"> 3. **姚枢**:他是忽必烈的幕僚之一,曾向忽必烈推荐了许多有才能的汉人官员。他还参与了《元典章》的编纂工作。</p><p class="ql-block"> 4. **郝经**:他是元初著名的儒学学者和政治家,曾被忽必烈派往南宋进行和平谈判。他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5. **张文谦**:他是元初的重臣之一,历任中书左丞、御史中丞等职。他为元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这些汉人谋士在忽必烈的统治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为蒙古人提供了治国理政的经验和建议,还帮助蒙古人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了汉文化。他们的贡献对于元朝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军事方面,还有如郭子兴、张柔、史天泽等汉人将领,他们率领的汉人军队在攻城略地,消灭反抗元朝的其他势力中,为元朝的统一与扩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忽必烈能够成功地建立并稳固元朝,这些汉人功臣的协助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善于笼络人才。 机会青睐的是有准备的人,忽必烈豁达大度,不拘泥于蒙古旧法。无论是汉人、蒙古人、藏人,只要有才能之人,忽必烈都会笼络重用。</p><p class="ql-block"> 在漠南汉地,忽必烈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尊用汉法,启用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汉族官员。为此忽必烈与汉地的地主阶级结成联盟,师夷长技以制夷,用汉人的先进理念管理汉地,政治上出现了安定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忽必烈及其军事参谋们用了一年的时间认真讨论、反复琢磨伐宋计划。蒙古军攻击的首要目标便集中在了汉水中游的要冲——襄阳及其对岸的樊城这两大城市上。据说这一计策是由从南宋转投蒙古的刘整提出的。 在这些汉文的官方记录中有所记载,究竟是想暗中赞扬“叛徒”刘整,抑或是想体现忽必烈用人的巧妙高超之处,在史料和历史之间存留着微妙的罅隙。 忽必烈注重吸收和利用投降的南宋将领和士兵,如刘整和吕文焕,这些措施为元朝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军事基础。</p> <p class="ql-block"> 在忽必烈政权中有许多汉人在为其效力,能力主义、绩效主义这一原则超越了人种及文明的差别。</p><p class="ql-block"> 由于抵御蒙古进攻而在南宋国内名声很高的吕文焕得到了蒙古的优待了,并乐于为蒙古效力,这一点无疑成为最好的保证书。</p><p class="ql-block"> 将抛弃自己的人抛弃掉,认可表示认可自己的人,这一选择最终决定了时代的走向。吕文焕开城降元,吕文焕的这次“变节”决定了整个南宋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总司令官伯颜给予降军很高的礼遇,并让其各自留任原职,同时严厉告诫自己军队的将士,不许掠夺一分一毫,不许伤害一兵一民,就这样,鄂州及其周边被伯颜悄无声息地吸收过来。</p><p class="ql-block"> 伯颜大军自鄂州出发以来,没有进行一次短兵相接的战斗便最终到达了临安。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在这位来自“伊朗之地”的年轻将军面前,临安也和平开城了,南宋王室与政府的投降异常平静,有的临安百姓甚至不知道这件事情。</p> <p class="ql-block">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中国,那时南宋成立已有一百五十年,若是再回溯到北宋建国之时,就意味着一个存续了三百一十六年的王朝和国家灭亡了,中国本土也回到了久违的政治统一状态 ,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p> <p class="ql-block"> 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在军师刘秉忠的建议下定都北京,这个沉默了几千年的小城市,终于第一次站在了历史舞台的C位。</p> <p class="ql-block"> 据说,忽必烈曾经询问降元南人将领管如德:"我何以得天下,宋何以亡?"管如德回答:"陛下以福德胜之"。管如德的答案不无阿谀奉承之嫌,由于问题本身比较复杂,管如德也很难得其要领。忽必烈注重思考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倒是难能可贵的</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能人异士的谋划下,忽必烈在几次危机和机会中,都选择了正确的策略,最终取得胜利。忽必烈本是个普通王爷,他能够成为元朝的开国君主。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 元朝忽必烈卓越的用人之道对后来的清朝提供了重要启示,尤其是在如何管理多民族国家、选拔和使用人才方面。</p><p class="ql-block">**重视人才的作用**:忽必烈能够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点对清朝有着直接的启示。清朝也认识到,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才,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资源。</p><p class="ql-block">**不拘一格的选拔政策**:忽必烈在用人上采取了不拘一格的政策,广泛吸纳各种人才,汉族、色目人等。清朝在选拔官员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如科举制度就允许不同民族的人才参与。</p><p class="ql-block">- **中央集权的强化**:忽必烈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制度对清朝的行政区划有着深远的影响。清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也借鉴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