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 文 :风清月白(鹤居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2849</p> <p class="ql-block">在宜春温汤访友期间,由X兄介绍,识得老F。老F卖了浦东住房,长驻温汤四、五年了。他为人热情风趣,善交朋友,被长住温汤同乡谐称“温汤镇民间镇长”。闲聊中,我问老F“镇长”:宜春有名的原生态古村落有哇?老F眨了眨眼,呷茶,低头。正当我感到唐突时,见他抓起电话,拔号,开免提,询问电话中人。电话中嗲嗲的女声脱口而出:天宝古村,江西第一古村,在宜丰县,从宜春市区开车不到二小时。老F合上电话,说“我一位市文旅局的朋友。晓得了哇”。我微笑道“不愧为‘镇长’”,转头X兄,说“我想去过过眼,明天陪我走一遭吧”。</p> <p class="ql-block">当晚,搜寻天宝古村的资料,得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天宝乡,得名始于唐,有1800多年历史,是古宜丰县治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名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称为“江西第一古村”。</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没有阳光的日子里,我走进了有1800多年历史的江西第一古村。兜兜转转之后,我惊叹道:这是我见到过的最为纯粹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其纯粹,因为我从中可见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天宝古村从1800年前刘邦后裔、彭城先祖刘椿来此开村立基,到今天的模样,可以粗粗看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p> <p class="ql-block">进入村口,我便请同行好友耀飞兄航拍俯瞰全村风貌。只见全村黛山环侍,河道环绕,真是逐水草而居理想之地。发达的农耕经济让原始古村落催生集镇,随着不单纯以农耕求生的生活方式出现,从物物交换的互市走向币物交易,小农经济逐渐出现工商业萌生并蓬勃发展。据查,这块风水宝地在三国及之后时期,是宜丰县治所在地。可见此处是人流物流集聚地。人口增多,成集镇,士、工、农、商各界日趋成熟,互补融合。刘氏家族中的刘应葆,就是乾隆、道光年间江南大纸商,家财万贯。繁华集镇需要治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治理的指导原则,当地的文人雅士的贤达成为主导,这样古村落文化便形成了,升华了。天宝村民绝大部分属刘氏家族。刘氏家族属于耕读世家,出现了许多影响力极大的官员及文化人。可以想象,“在皇权不下县”的古代,刘氏宗族的族规在该村治理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照片徐耀飞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其纯粹,因为我从中可见味道浓郁纯正的古村。</b></p> <p class="ql-block">当今大部分所谓古村改造的创新举措,没有在它身上发生。我走进古村,没有人让我买门票,也没有看到那些古村区域和那些古宅焕发出的现代气息,我想买瓶水也难是买到,那里只有先民们的后人,就在祖屋中过着他们现代的生活,有的还重复过着先人的生活方式,那怕他们所居住房屋与几代前祖先唯一的改变只是破旧而已。</p> <p class="ql-block">昭公祠,是天宝现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建于明万历12年公元1585年,被誉为“江南民居建筑的杰作”。昭公祠大门正对着的是一片菜园子,我特意以昭公祠为背景为菜园子拍了张正面照。能将菜园子整得如此这般的,菜园主人该是一个能够固守先辈生活理念的人吧。在另一祠堂前,我见一村民,年纪约摸40,赤膊上阵,壮硕魁梧,劳作在菜园子。在进士第,我还见到了刘家一个后人,在祖屋中仔细做着木雕。这些情形,我马上想到了在刘家祠堂“莅堂翁祠”见到的族规《勤论十条》。这就是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其纯粹,因为我从中通过刘氏宗族的耕读文化对中国农耕社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b></p> <p class="ql-block">在莅堂翁祠中我得知,当年村庄门楼“绿野有秋皆稼穑,青灯无夜不读书”的对联,就是刘氏家族耕读盛况的写照。耕田和读书是该宗族修身齐家的两件大事。明清两朝,刘氏家族兴办了26所大型书院和讲堂。自明朝弘治二年刘让中举,至公元1905年间,天宝刘氏诞生了22名进士、137名举人和460多名秀才,于是有了“江西乡试,无刘不发榜”的说法。科考废除,西学兴起后,天宝刘氏率风气之先,派遣五名子弟奔赶西洋和东洋留学。培根职业学校就有留学东洋学农归来的刘化成于1919年创建的江西省唯一最早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现代职业学校。现在该校舍仍在,洋气得很,可惜已经荒芜。由此,我感受到中国农耕社会所独有的耕读文化,极其伟大,意义非凡。以耕养读,以读馈耕,耕为物质,承载并完成家族基因的延续;读为文化,促进传统社会的生存发展、社会的治理和和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其纯粹,因为我从中感觉到了当地在打造时对家族文化传承的有益探索。</b></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是历史的留痕。文化学者冯骥才指出,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遥远的根,大量的历史文化财富,大部分散落在这些孤立的村落里。古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而它正在瓦解之中。据资料显示,2000年至2010年十年中消失了90万个古村落,古村落正以每天超过上百个的速度加速消亡。在天宝我所见,大多古宅都已破败不堪,可村民们大多生活其中。颇受当地人自豪的村内长达7公里的石板路也时时可见湮没在枯藤荒草之间。</p> <p class="ql-block">在城镇化进程中古村落保护出现了困境,可我在天宝古村欣喜看到了他们保留古村落文化的执着与有方。古村落的文化传承集中体现在宗祠。在天宝,百步可见一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昭公祠、刘氏宗祠、莅堂翁祠、恭礼公祠等。宗祠是家族祭祀祖先、决定家族事务、凝聚人心、教化和激励后人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8月17日走进天宝的,在兜转过程中,发现家家屋内摆放着成捆的黄纸,有点困惑。当我在培根学校,见一有点年纪的男子手拎二捆黄纸,前趋询问:“你们这里还有手工造纸?”那人告诉我:“没有,明天中元节家家要用”。良好家风的传承,依靠家训,以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指导其立身、处世、为学等。家训堪为修身齐家治国赋能的打底,成为安身立命的本质,成为每事物、每问题原始的守则和初心。谁说中国人没信仰,家训就是宗族的信仰。天宝古村的保护以挖掘整理这些家训为内核,专门设立了“家训文化展示馆”(虽然我下午三时到达时大门紧闭)、“家训文化交流中心”,并设想要将天宝古村价值定位成“致力于中华家训第一古村”。这,我颇为赞赏,保护内核,比开发成商业化要纯粹的多得多。</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过眼天宝古村之所得。每次出行,如时间允许,我喜欢探访古村落,这不单纯聊发思古之幽情的风雅,更是在那里总会发现中华农耕文明的“根”以及中华民族的固守与突围的挣扎,带给你丝丝伤感的同时能升腾出别样的愉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