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师恩 情谊永存”——记雁崖矿中学七二届七三届(2024)师生联谊活动 (二)

黒驼山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4年八月十三日,星期二,农历甲辰年七月初十,甲辰中伏第二十天。</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平城区早晨五点钟温度为零上+13℃,晴,中午最高温度零上+23℃,小雨,夜间最低温度为零上+13℃,晴,空气质量:优,风力2级。 </p><p class="ql-block"> 杨绛说: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我们争不过岁月,也跑不过时间,唯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个日出日落。</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美好,却也都有其的不足之处,我们通常会认为,人越年轻时光越美,但成熟与智慧,却往往与年龄是成反比的,不再年轻的时光,也是一种通透的美。</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有自己的过去,都会在自己的现在回忆过去,可是,过去的工作回忆的少,回忆最多的还是上学的时候,想念最多的也是曾经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雁崖矿中学是一九六八年成立的,当时,中小学合并为十年制学校。七二届同学是雁崖矿中学成立的第一批初中生,上了两年,初中毕业就去了大同矿务局第二中学上高中了。我们七三届是第二批初中生,可是我们和新来的老师相处了四年,直到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六八年刚刚分来的中学老师也是第一批中学老师,年龄比我们大十来岁左右,个个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帅哥靓姐。老师们的到来,雁崖矿多了一些知识分子,多了一些戴眼镜的人,多了一些说普通话的人,多了一些白皮肤、穿戴干净整洁、说话文明礼貌的人。老师们的到来,给整个矿山带来了文化、带来了文明,产生了轰动效应,整个矿山一下子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知识和文化改变了煤矿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 记得刘凤英老师来得早,我上小学六年级,刘老师在我们铁道南住,是六八年初就来了。人年轻,有文化,家庭传统,哥哥、母亲人缘很好。我记得魏忠母亲说过,谁有福气娶上哇,后来找上我们班主任王玉堂。</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有北大的、浙大的、复旦的、全国各大院校统一分配来的大学生,其中有:陈平老师、仼汉超老师、崔柳富老师、黄奕柱老师、徐淑芳老师、林诚忠老师、王东祥老师、王玉堂老师、李喆生老师、王禹老师、蒋德正老师、曹大礼老师、赵才林老师、李广元老师、王栓柱老师等……</p><p class="ql-block"> 六八年之前就在学校当老师,到中学当老师的有年岁较大的杨文老师、张善老师、吴谦老师、李根老师、陈君老师……</p><p class="ql-block"> 六八年分到雁崖矿中学还有大同市一中的: 王太凤老师、李建勋老师、马月兰老师、王仙娥老师、王景建老师、齐淑英老师;</p><p class="ql-block"> 还有大同师范分来的有: 雷启明老师、吕彩华老师、刘淑贞老师、郭美兰老师、赵美英老师。</p><p class="ql-block"> 还有大同铁中分来的有:郭俊玲老师、吴忠志老师、……</p><p class="ql-block"> 是这些新来的老师们策划出力,雁崖矿中学举办了第一次轰动全矿乃至口泉沟的学生运动会;校园里有了篮球、排球运动,有了双杠、单杠器械;我们开始学习普通话了;学校有了学生军乐队、民乐队。成立了文艺班,文艺班班主人是张善老师,文艺指导老师是吕彩华老师,我被分到了文艺班。</p><p class="ql-block"> 学校变化最大的是老师们抓教育、抓纪律,抓学风,把一盘散沙无法无天的矿工子弟、“红卫兵”小将给管住了,学生开始进入正规的学习了,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音乐等课程安排的满满的,多年没有作业,现在有了。打架贪玩旷课的同学少了,看书学习背课文的同学多了。职工家属感到欣慰了,学生家长有了希望了……</p><p class="ql-block"> 自己一生中有很多的经历,不同的经历有着不同的情感。而我觉得还是对中学那段经历感情最深。我们认为,老师们不但传授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客观的讲,我们是受到“文革”影响伤害最严重的一代人,三四年级就不上学了。我母亲说过:“停课闹革命,小孩瞎起哄;成天喊口号,学习没人问。”,成天敲锣打鼓上街宣传毛泽东思想,跟着大人们贴大字报,散发传单。我们“中毒了”,成天“造反有理”、简直是“无法无天”了,到处散步“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让我们对学习没有了兴趣……</p><p class="ql-block"> 主观的讲,母亲的家庭成分也影响很大,“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因为家庭成分,我到最后也没加入“红卫兵”。我母亲怕我惹是生非,就放在大同市里的奶奶家,我不安分守己,东街奶奶家、南关姨姨家到处转,这也让我躲过了煤矿孩子们成群结伙的“瞎混”,在姥爷的训斥下开始看书学习了。没课本,就拿舅舅五十年代的老课本学,姥爷舅舅都是当过老师,给我辅导,慢慢的我的“野性”收敛了。</p><p class="ql-block"> 开学了,父亲接我回到雁崖矿,不一样了,学校来了好多新老师,管理的严了,要求背课文、写作业。我妈说我们这些孩子们:“有救了”。是这些新来的老师们挽救了我们,让我们走上了正道。除了正常学习文化知识,还去矿上“学工”、到附近农村“学农”,参加植树、修路的义务劳动。还让我们下煤矿支援“高产”,下井支援高产还给两个干粮糖饼……</p><p class="ql-block"> 我们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懂得了劳动光荣,懂得了煤矿工人井下作业的艰辛,懂得了先做人后做事。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廉耻,懂得爱国爱民,懂得什么是正义,懂得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为人民服务。通过“忆苦思甜”,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懂得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渐渐懂得了我们有社会责任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有一句成语“百炼成钢”,我们这些矿山子弟,就像“一堆废铁”,是老师们“生炉点火”,把我们放入炉内进行“淬火煅烧”,想让我们成钢成才,成为国家有用的人。当时朦朦胧胧,现在真的明白了,真诚的感谢老师们……</p><p class="ql-block"> 七三年,我们离开了学校,走向了社会,大部分男同学子承父业下了煤矿,大部分女同学“插队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雁崖中学这四年,给我们打下了一生的基础。我们在不同的经历中改变了我们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在人生路上,我们踩过一些泥,受过一些伤,工作生活懂得了谨慎……</p><p class="ql-block"> 齐老师得到了太凤老师和东祥老师的准确信息,我们组委会提前来到并分成四个组: 一组由聪颖哥和八金哥负责去车站接站,顺便接李建勋老师和齐淑英老师;二组由陈玉梅姐、高凤英姐、封月英、李艳云负责采购茶叶、水果、鲜花;三组由蒋永珍姐、高桂梅姐、吴振邦哥、董守善哥负责接待;四组由杨嵩哥、樊生哥、许忠义哥和我布置会场、挂横幅。各项工作有条不紊……</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今天回同下榻的酒店是“老马甲客栈”。</p><p class="ql-block"> “老马甲客栈”,位于大同古城区域的东南部,距南城墙二百米,西距永泰街二百米,距离善化寺三百米,北距鼓楼六百米,东距东南邑四百米,距文庙几十米,在县楼南街三号院。</p><p class="ql-block"> 客栈周边景点很多,基本上步行可以逛遍整个古城区域。</p><p class="ql-block"> “老马甲客栈”是一座四合院,是耿彦波在任时改建的。坐东朝西,进入大门之后是二门巷小院,二门巷小院是过度院,没有房间,北面对着大门是一砖石照壁,照壁中间是一副砖面浮雕画:松树下有蝙蝠、梅花鹿、仙鹤,很有寓意。照壁前是一块儿黑色大同火山石,正面抛光打磨,上面阴刻着三个红色的字:“老马甲”。背面是客栈简介,围着黑石头盆栽了一圈花卉。</p><p class="ql-block"> 左手就是二门,二门是双门对开,仿古木制门。进了二门之后是个小院子,称为一进院,一进院对着二门是一组木雕照壁,上半部是黄色三个字“老马甲”,下半部是古典风景木雕画,桂梅姐说:“很讲究,一块整木,价格不菲”。照壁后是一个凉亭,凉亭中间是用车轮支一块儿大理石桌面的客桌,两侧是长条木凳,供客人喝茶乘凉聊天。</p><p class="ql-block"> 李建勋老师住“一进一”房间,东祥老师住“一进二”房间,两间房挨着,坐东朝西。一进院再往里是二进院,有个镂空灰色砖墙和圆形拱门,穿过这个二进院子,后面就是一排客房。二进院里靠西墙有一“秋千”椅,封月英和小云坐在上面,回想着童年的时光……东侧设一组休闲椅和茶几,供客人消遣乘凉。</p><p class="ql-block"> 太凤老师住“二进二”房间,按大同人讲,老师们住的这一侧都是东下房,正值下午,阳光很足,整个院子很显光亮。 </p><p class="ql-block"> 房间直通小院,室内装饰简单古雅,设施齐全,干净卫生,配套有电视、空调、洗浴、卫生、WiFi、电热壶……</p><p class="ql-block"> 整体院落仿古建筑,很有中式气氛,感觉非常古色古香。房檐下红灯笼觉得很喜庆,很有民俗感,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院子里还种了有些植物和鲜花,感觉很温馨惬意。</p><p class="ql-block"> 安排老师住在这里,相比酒店虽然房间面积小了点,出入方便,安安静静。距活动地点代王府、九龙壁和联谊会场酒店距离近,出门就能看城市夜景。</p><p class="ql-block"> 这家老板是回民,叫马宏霞,精精干干,利利索索,挺热情的,让人觉得很朴实很亲切。</p><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五十五分,王东祥老师、李建勋老师、王太凤老师到了府学门街口。先到的齐淑英老师、蒋永珍、高桂梅、陈玉梅、高凤英师姐们;吴振邦、黄忠义、樊生、杨嵩、徐忠义、董守善师哥们,还有封月英、李艳云和我们先后涌出客栈迎接老师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李建勋老师和王太凤老师,五年前在北京世园会见过,一眼就认出来了。师生见面或拥抱、或握手,满脸笑容遮挡不住岁月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建勋老师看上去相比五年前瘦了,走路好像也不如五年前敏捷了。记得那次在延庆世园会相聚,早晨去玉渡山公园登山,好多同学追不上李老师,爬海拔八百六十米的玉渡山,李老师第一名。近八十岁的人了,还是青春活力比同学们都强。 </p><p class="ql-block"> 太凤老师没变化,风韵犹存,像个大姐姐,朗朗亲切的笑声,和蔼可亲的性格让我们想起了五十年前风华正茂的王老师……</p><p class="ql-block"> 一位身着蓝色体恤、白色长裤,头顶白花色小礼帽,像一位归国华侨,啊!原来是我们的物理老师王东祥。呵呵,一点也不像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从七二年离开大同,五十多年没见过了,根本认不出来这位八十二岁的老师,王老师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在气质都散发着一种青春的活力。看上去就像和我们一般大的老大哥。</p><p class="ql-block"> 鲜花捧在手、水果摆在桌,行李放在屋,师生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大家只顾亲热,竟忘记了拍一张见面合影留念的照片… </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阳光暗淡了,太阳慢慢降落了,我们要开始举行欢迎老师们的晚宴了,晚宴设在“合阳居老大同饭庄”。距“老马甲客栈”大约九百米左右,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决定徒步走过去。我们出了客栈,沿着县楼南街一直向北走。</p><p class="ql-block"> 随着夜幕的降临,古城内的灯光渐渐点亮,中式仿古建筑在绚丽的光影中错落有致,美轮美奂,犹如一幅缤纷的画卷,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游人或三五结伴,或全家出动,漫步在古城街巷中,赏夜色、品民俗、尝美食,尽情享受着古城的古韵今风。</p><p class="ql-block"> 大家悠闲漫步到了鼓楼东街,向东拐,过了关公庙,进入大庙角,穿过大庙角来到李怀角,再向左拐,过了天主堂,来到合阳街的太平楼。</p><p class="ql-block"> “和阳居老大同饭庄‌”位于合阳街北侧,太平楼往东约二百米,东距法华寺一百二十米左右。我们沿着合阳街向东走,没多远就到了。门外有好多人在排队等候。</p><p class="ql-block"> “合阳居老大同饭庄”是一座四合院一进院二进院布局,古色古香,幽静文雅,具有明清时期的风格,很有“大户人家”的气派。</p><p class="ql-block"> 古城改建后,这里曾叫“老大同饭庄”,疫情期间停业,之后,于二零二三年,改为“合阳居老大同饭庄”,是大同市人气很旺的一家民营餐饮企业。当地人家喻户晓,外地客慕名而来。当日用餐很难预定,就像进门时看到的样子,要排队等返桌,第二、第三返桌以后依然有人等,就是为了品尝“老大同”的味道。这里高中低档菜谱均有,大众化菜系居多,大同特色饭菜应有尽有。味道正宗,干净卫生,经济实惠,口碑不错。服务周到热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用我们大同当地人评价,就是“花老百姓钱吃饭,享受高贵人待遇。”</p><p class="ql-block"> “和阳居老大同饭庄”还曾在央视财经频道的《回家吃饭》节目中亮过相。是大同市地区一家具有独特风味和文化的餐饮企业。</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家原来在大庙角,张善老师家在李怀角,蒋永珍大姐家在广府角,高桂梅家在东马市角。我们都是老大同……</p><p class="ql-block"> 我们预定的雅间是前院西房,房间摆放着两张桌子:202、203。</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再三嘱咐,少点菜,简单点儿。晚上吃不多,不要浪费了……我按着老师的安顿,点了几个平平常常的菜,简单的举行了一个象征性的欢迎宴。大家在高高兴兴,开开心心的欢乐氛围中边叙边用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