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之才话苟彧

苦丁茶香

<p class="ql-block"><b> 王佐之才话荀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读《三国演义》,发现真正心系汉室的谋臣只有两个人,一是蜀汉的诸葛亮,一是曹魏的荀彧,而荀彧,更是大汉最后的气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安十七年(212),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去世了,让人扼腕叹息。荀彧的死,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三国志荀彧传》上说荀彧是病死的:“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寿,以忧薨,时年五十。”当时曹操率军到濡须,荀彧随军,因为生病而留在了寿春,后来抑郁而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汉书荀彧传》上记载荀彧是服毒自尽的:“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说曹操率军到濡须,荀彧随军,然后因为生病留在了寿春,后来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装食物的盒子,荀彧打开后,发现是空的,于是荀彧服毒自尽。</p> <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言,有关荀彧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却基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荀彧,塑造了一个无双国士的典型,有关荀彧之死的情节也是据实可信的,且讲清楚了荀彧自杀的原因:“长史董昭上表请尊曹操为魏公,荀彧不同意。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彧同行。彧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噢,原来荀彧反对曹操称魏王,和曹操闹掰了,最后在抑郁中被逼自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品味的是,作为曹操的“汉之张良”,有“王佐之才”的荀彧为什么会反对曹操加九锡、称魏王呢?我们先捋一捋荀彧事曹的那些年、那些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荀彧是个官二代,家世不是一般的显赫,长得也是帅帅的“瑰姿奇表”。陈寿形容他“清秀通雅”,形象何其翩翩;曹植说他“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是“冰清玉洁”的君子;司马懿评价他“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是个少有的贤人。祖父荀淑是颍川大族,父亲荀绲做过济南相,叔父荀爽更是官至司空,他们家享受着大汉的尊贵,面对汉朝的没落,荀彧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复兴汉室。26岁被举孝廉,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公务员,为避董卓之乱,投附了袁绍,在那里吃了几年闲饭。</p> <p class="ql-block">经过观察,荀彧实在不看好袁绍,认为他“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看上去温文尔雅,一副宽宏大量的样子,实则内心很阴暗,不是能成大事的主,只是一个“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没办法,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只有再找下家。《后汉书.荀彧传》上说,“荀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时,曹操在东郡,彧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初平二年,乃去绍从操。”荀彧投奔曹操,是因为那时候曹操在世人眼里,还是一个英雄的形象。据《三国志武帝本纪》记载:“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赋,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有人想要废除汉灵帝之时,曹操也是大义凛然的拒绝掉了:“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即便是后来,曹操起兵时,也是在为汉室正统而考虑:“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曹操不仅有能力,有作为,他正高举着正义的大旗,匡扶汉室的天下,是个潜力股,曹操在乱世中的表现蠃得了荀彧的青睐。尽管当时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小很多,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曹操则是“阉赘遗丑”;袁绍身为冀州牧,占有一州之地,是一方大员的省长,是高干;而曹操只是小小的东郡太守,是市长,差了不是一级。说得难听一点,曹操当时不过是袁绍的小跟班。但这些并不重要,不影响荀彧和曹操合伙搭班子。</p> <p class="ql-block">投奔魏营后,荀彧为曹操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战略规划。他建议曹操“深耕固本以制天下”,帮助曹操收复兖州,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劝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县,“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豪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使得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迎奉天子顺应民心,也可以以天子名义讨伐不听话的诸侯势力,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优势。在官渡之战中,荀彧劝阻曹操退军的企图,使曹军反败为胜,战后又建议曹操暂缓南征,乘胜追击袁氏,迅速平定冀州。荀彧在“匡弼、建计、密谋、出举人”方面都有不俗的建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曹魏政权的前期,曹操并没有暴露出野心,也没有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实行的却是谋士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毛玠传》”早期的时候,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恢复汉室的辉煌和挽救汉室的颓败。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荀彧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差事,一个是张良的差事,政治和战略的谋划;一个是萧何的差事,常居中持重,曹操征伐在外,军国事务皆由荀彧来办。曹操自己也说,“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荀彧)定也。”前后算算,他们二人有着长达16年的蜜月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到了公元204年,随着曹操攻下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后,汉献帝不出所料地特准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朝”,依循萧何旧例。然而,早巳“心急火燎”的曹操怎么可能满足这些呢?他要加九锡称魏公。曹操的这些举动,正在走王莽篡汉前的老路。“十七年,重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臣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三国志荀彧传》”在曹操生出了僭越称王的念头后,荀彧明确表示反对,而此举也让曹操无法再容忍荀彧,后者直到这时,才看清了曹操的枭雄面目,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直至决裂。</p> <p class="ql-block">当时曹操巳是权重天下的丞相,加九锡,享受更多的特权,巳经超出了一般臣子的待遇,再后进一步就是称王,离称帝只差临门一脚。要荀彧支持曹操僭越,背叛汉室,这是荀彧宁死也做不到的。可是,一切都太晚了,曹魏集团早就成了气候,荀彧仅凭他一己之力,又如何能将这汉室江山,从曹操手上再夺回去还给刘氏呢?按照曹操的秉性,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于是曹操派人给荀彧送空的食盒,向荀彧摊牌,汉室已经没有俸禄给你了,你以后只能事魏,而不是事汉。以彧之智,算无遗策,岂能不洞悉曹操的用意?荀彧所能做的,只能是以死明志,做最后的、决绝的抗议。“生食汉禄,死为汉臣”,为那失落的道德作最后的殉礼,用自己的死告诉世人,什么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才是汉臣最后的气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