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石门坎地处贵州威宁县西北部,与云南省昭通市接壤,是贵州最偏远的贫困乡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5日我和老伴与她的闺蜜4人从昭通打车沿着新建好的中石公路,行驶了四十多公里来到了这个历史上被称作的“蛮彝之地”。</p><p class="ql-block"> 山林间的烈日好像不再灼身,偶尔微风带来一丝凉意。石门坎就藏身于这大山之中。凝望位于大山林木葱葱的乡镇,觉得石门坎是多么的神秘。在这个偏僻而神秘的地方,隐藏着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的前半期,这里一度创造过众多奇迹,曾经是苗族文字的发源地,是云贵川交界地区的教育中心、农耕技术推广中心、苗族文化的传播中心、麻风病等地方病的救助中心,还是足球之乡……</p> <p class="ql-block"> 石门坎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一个叫柏格理的英国传教士的到来,他与他的继任者们开创了石门坎的一个繁盛时代。</p> <p class="ql-block"> 我们幸运地找到了当地一位祖上曾经为柏格理当过佣人的W姓村民。他讲述着从父母口中听来的故事,一位如同白求恩那样品德高尚的洋人事迹让我深深感动。</p> <p class="ql-block"> 塞缪尔·波拉德,1864年生于英国康沃尔郡的一个牧师家庭,17岁以全国第三的成绩考取伦敦邮政银行公务员。1887年,23岁受戴德生牧师的感召,甘愿放弃公职,远赴中国西南传教办学。临行前,他为自己取了中文名:柏格理,字明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柏格理刚进入云南昭通的时候,垃圾、传染病、毒品充斥着他的视野,他深切地了解到这里人民的贫困和悲哀,他的心里充满了来自神的爱与同情。</p><p class="ql-block"> 1892年,昭通遭遇饥荒,在昭通传教的柏格理为了救济受难者,他带着食物和铜钱走访了许多难民茅棚,这位传教士实实在在的爱心在当地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他在滇黔川边首倡放小脚。反对八股教学,改私塾为“中西学堂”。</p><p class="ql-block"> 他提倡妇女解放,创办女子识字班夜 校。</p><p class="ql-block"> 1899年9月他印发了两千多本小册子,奉劝人们不要种植鸦片。鼓励种植蚕豆以取代鸦片。</p> <p class="ql-block"> 1915年(到石门坎十年)柏格里在石门坎因护理患病的学生及村民染上了伤寒,由于药品短缺,他把药品留给村民自己却不幸去世,时年51岁。</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了老街路旁的教堂,和教堂后小山岗上被围在树丛中的柏格理和高志华墓地。我们踏上了一段隐藏在林荫中铺路石被磨的发亮的小道。去寻找当年辉煌灿烂的文化痕迹。</p> <p class="ql-block"> 1905年,居于威宁和水城的四个大花苗人,跋山涉水行走数日后,找到了身在韶通的柏格理。</p><p class="ql-block"> 当年冬天,柏格理就来到石门坎传教和兴建学校。他向石门坎彝族土目(土司)安荣之买地办校时说只需购置‘一张牛皮’之地,安以为微不足道,承诺赠送。</p><p class="ql-block"> 柏格理购得一头大牛,请彝族各寨百姓前来共食牛肉,剩下的牛皮割成细皮条,围地丈量,竟得80余亩,令安荣之瞠目结舌。在彝族土目同意和支持下,石门坎光华学校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1906年学校招生,开启了让当地人耳目一新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柏格理创办了乌蒙山区的第一所小学,在中国率先开创双语教学、男女同校。建起了中国最早的游泳队、足球队。还建立了当地第一所西医医院、中国第一所麻风病院…</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学校位于山间的斜坡上,石门坎老街在学校上方的半山腰,老街下方与当年学校之间,有旧时的一条古驿道。</p> <p class="ql-block"> 沿着这条古驿道来到一个陡峭的獈口旁边,有一个形似门形的山体十分奇特。石门坎地名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路边旧时学校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校舍</span>保存还完好,人字型屋顶、回廊和廊柱都是中式建筑,弧形的窗头却带有西洋风格。</p> <p class="ql-block"> 柏格理在这里亲自编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样的教材,免费招收贫困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柏格理除了为石门坎带来了西式的现代文化教育外,还把自己热爱的足球运动带到了石门坎,这让石门坎人的足球水平牛了很长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柏格理还重视体育精神,30年代的石门坎已有着完全按照现代标准设置的运动会,这成为石门坎在当时最引人注目之处。</p><p class="ql-block"> 1936年举办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足球队中就有来自石门坎的队员,</p><p class="ql-block"> 而在1959的国家足球队里,石门坎人也不在少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足球场、游泳池早已荒废,留下一片丛生的杂草和几块字迹不太清晰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有过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和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这里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和报告地方性氟病的地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人去楼空,医院已成了危房,不再住人。</p> <p class="ql-block"> 1906年,伯格理在这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参照苗族服饰上的符号创造出了苗族的文字,并翻译了苗文圣经。</p><p class="ql-block"> 在柏格理的感召下英国姑娘安妮(伯格里妻)也来到了石门坎,她为当地引种来高产洋芋和一些蔬菜、水果。</p><p class="ql-block"> 欧式建筑的牧师楼虽然保存的非常完好,遗憾的是门已上锁不能进入。我们只好拍几张照片留着纪念。</p> <p class="ql-block"> 正是柏格理等人的努力,以及他们培养出来的各民族教育人士接力薪火相传,使崇山峻岭中的石门坎一度成为了黔、滇、川交界处的教育中心。为乌蒙山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至1949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中有四千多名小学毕业生,几百名初高中生和中专生。其中有三十几个大学毕业生,二名博士。</p><p class="ql-block"> 教育改变了命运,这个贫困乡村飞出了一只只金凤凰。20世纪的上半叶这里走出过10个省部级干部、20多个地厅级干部,200多个县处级干部。</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柏格理等人却在二三十年内,把这个全国最蛮荒的山区变成了“东方天国”、苗族文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他的最后一则日记写于1915年7月5日:”昨夜和今晨都在下暴雨。学校里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考试。”</p><p class="ql-block"> 他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当时中国最贫瘠苦寒的乌蒙山区。</p> <p class="ql-block"> 伯格里在中国一个荒凉的小村里,留下了他的一座坟墓、留下了他传播的知识和西方文化,留下了他的奉献和敬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平凡人只求独善其身,伟大的灵魂济世救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