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正是国民经济非常困难时期。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那年我刚满20岁。秋天去县里参加全县的教育工作大会。</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还没有柏油路和水泥路,全是乡间农田中的泥土道。人们都没有自行车,全凭两条腿揹着行李步行。</p><p class="ql-block"> 去县里参加大会的教育工作者有一千多人。从四面八方赶往县城。人们都是三五成群,结伴而行,边走边聊天。人们揹着行李,还随身带着干粮。</p><p class="ql-block"> 走累了,就席地而坐,休息一会儿。饿了就吃口干粮,渴了就到路边的小溪里,用双手捧水喝。那时候天然水没有任何污染,连水底的鱼虾和青蛙都看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 远路的,距县城有近百里路程,近路的也有几十里路。一般都要步行3一6个小时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有的带孩子的年轻女教师,带着保姆也要到县里参加会议。</p> <p class="ql-block"> 由于会期较长,临行前我带了一双备用的旧布鞋。那时候的布鞋,都是自家做的,千层底的纳底布鞋。</p><p class="ql-block"> 参加会议的一千多人,就住在文安中学的教室里。每个公社分给两个教室,男女教师分别各住一个教室。带保姆的女教师连同保姆和婴儿也一起住在教室里。</p><p class="ql-block"> 教室里没有床,就睡地铺。在地上,铺上麦稭,上面盖上苇席就算是床铺了。人们就睡在地上。</p><p class="ql-block"> 当时婴儿顧用保姆,每月工资是5元钱。女教师带保姆参加会议,保姆和参加会的人一同吃会议饭,县里每人补贴3元的保姆费。参加大会的人员,每人每天交3角钱的伙食费,县里补贴5角,每天每人伙食费标准是8角。保姆也和与会人员一样,每天由顧主代交3角钱伙食费。</p><p class="ql-block"> 我那一年在苏桥完小工作,距县城40里路。早饭后结伴出发,下午两点多钟就到了住处。打开行李,我把那双旧布鞋,垫在了我睡觉的苇席下边。</p> <p class="ql-block"> 会议一共开了15天,散会那天上午,在大礼堂听县长的总结报告,吃完中午饭就散会了。午饭后,人们都急着打点行李,准备回家。我打点完行李,就结伴往家里赶。回到家里,发现丢了那双旧布鞋。心急如焚,那时候还没有结婚,布鞋是老娘一针一线亲手做的。</p><p class="ql-block"> 回去取吧,往返要步行40里路,天色已晚,来不及了。心想如果有辆自行车就好了。村子很小,不足100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没有自行车。只有一户开杂货铺的人家,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人家还视如珍宝,不外借。</p><p class="ql-block"> 我那时候刚学会了骑自行车,很不熟练,骑车走这么远的崎岖土路,还很困难。</p><p class="ql-block"> 说起学骑自行车,还有一段难忘的历史。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岗位是苏桥完小。在当时,那是个规模较大的学校。有20多名教职工,一名校长,一名教导主任。所有的教职工,都没有自行车。只有校长都一辆新自行车。他非常珍惜,每天擦得锃光瓦亮,还打上光蜡。放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上面还盖上布單。路程不远,宁可步行,也舍不得骑。(当时的经济条件,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不亚于当今的宝马和奔驰呀。)那时候,我很想学骑自行车,心想,今后怎么也得想办法买一辆自行车呀,距家40里路,不能总靠步行呀。我几次想用校长的自车学骑车,总没敢开口。有一个星期天,我们都没有回家,坐着聊天,我有意识的提起想学骑自行车的事。我和校长关系密切,我宛转的试探了一下。他应允了,我喜出望外,谢天谢地,校长真是和我天大的面子。</p><p class="ql-block"> 我刻不容缓,推起那辆崭新的自行车,就到村外的土路上。土路坑坑洼洼,学骑车也很吃力,可见对自行车的损伤也是很大的。经过一天的努力,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 丢了一双旧布鞋,我总是忐忑不安。就大着胆子,去那家杂货铺,借用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店主也是和我天大的面子。终于借给我用了。我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田间颠簸的土路上,飞也似的向县城赶去。到了住处,幸亏来得及时,大会后勤处,还没有来得及清理住处。顺利的找回来那双旧布鞋。学会了骑自行车,总算派上了用场。</p><p class="ql-block"> 此一时彼一时呀,如是当今,垃圾桶里扔掉的鞋子,也比我那双旧布鞋值钱呀!</p><p class="ql-block"> 峥嵘岁月,走出了自强路。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人生。恶劣的生活条件,磨练了人的意志。人生路漫漫,且走且珍惜。人贵在品质,人贵在责任。</p><p class="ql-block"> 40年代初出生的人,都己经80多岁了。生于战火硝烟的年代,成长于连年灾荒时期,工作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氛围中。一生的故事,无限回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完稿于2024年8月1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