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考“官”

咫尺天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职场内打拼40年,经历了很多的人和事,酸甜苦辣唯自知,常常是“欲说还休”,但有一桩考“官”的事儿,偶尔想起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正如在商言商,凡体制内工作的人都无法回避职务升迁那点“闹心”的事儿。为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考试,公开选拔、任用干部曾风行各地。在我的职场生涯中就经历了两次类似的考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末,我所在地区组织部门拿出党政公检法司十几个副处级职位,在现任正科级干部中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任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公告发出后,干部队伍里一阵骚动,考“官”,一时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体制内“僧多粥少”的矛盾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干部选拔存在论资排辈和由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限制了年轻干部的上升空间。加之基层的“水”又很浅,“官到处级止”的现象基本上是铁律,不少干部熬到退休也不一定能捧上副科级的饭碗。考“官”,自然成为一股清流、一束曙光。那次我身边具备条件的年轻干部几乎全报了名,大家找资料复习蔚然成风。有的同志“躲进小楼成一统”,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埋头苦读,上下电梯都显得匆匆忙忙,直催大家“快点、快点”;还有的同志整天一动不动地爬在电脑前查资料,挖掘考试内容,有人找上门时也难得抬头,敷衍一句:“忙着啦、忙着啦”了事。大楼里的同事戏称他们是“李电梯”、“王电脑”……那时我在计划部门管项目,工作有点忙,说实话,静下心来看书的时间比较少,虽然也心存期待,但基本上是临场披甲应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地区考试的那天上午,来自各县及地直单位的应试者像赶集一般,成群结队地出现在考点。有的还手捧复习资料,嘴上念念有词,不忘临阵磨枪,更多的是三三两两交流学习情况。人群中我还瞥见县里的一位女干部拄着双拐,步履蹒跚爬楼梯进教室的一幕。记得那次笔试的考题除了一些时政判断题、简答题外,份量最重的是一篇看图自命题作文。图上是一颗硕大的红苹果,正面一侧站着一个画师在写生,背面有一个老鼠偷噬的破洞。我稍作思考后,凭着灵感得出了“应全面把握事物”的主题,从调侃画师的角度落笔,联系实际,谈了整体和部分,成绩和缺点的辨证关系。走出考场后,得知大家的命题五花八门,自成一说,但我自信没跑题。果不其然,成绩揭晓时,我荣幸入围,当时我们县上笔试过关的仅4位。在鹊起的赞誉声中,我进入了第二轮的面试。第一次面对众多的陌生考官,说实话,我的状态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缺乏经验,对个别刁钻题目的回答还是不够周全。最后我的考试综合成绩是所报职位的全地区第二名,却是我们县上参考人中的最好成绩。接着便进入了组织考察程序,虽然最终与目标失之交臂,但我还是挺满足的,通过考“官”这码事儿,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次考“官”后,一熬就是8年多,再没盼到公开选拔任用的机会。所幸2008年,县上按照上级要求,通过考试建立副县级后备干部队伍,终于让我又看到了一点晋职的希望。但是这次与公开选拔任用不一样,县上主要领导在动员会上就明确讲,即使进了后备干部队伍不见得就会被提拔,没进入的不见得就不会被提拔。但是面对现实,苦熬日月的基层干部绝大多数还是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仍然是跃跃欲试。开考的那天,考点设在县委党校,在大家三三两两结伴进考场的路上,许多人还打趣地称呼这个是“王县长”,那个是“张县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我也是下定了决心,鼓励自己一定要考上,因为这或许是自己升职的最后一次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轮笔试我就以较好的成绩榜上有名,几天后我便站在了主席台上,面对众多担任考官的领导和旁听干部,拿着随机抽取的题目认真做答,当时,自我感觉精神饱满,阐述问题条理清晰。也果不其然,这次考试的结果再次没让自己失望,以名列前茅的综合成绩顺利入选“后备干部”,终于才松了一口气。然而后备后备重在“备”,什么时间“用”就难说了。眼见着不“备”的干部一个个被提拔,也无可奈何。3年后才终于等到了组织的“青睐”,结束了自己18年的正科级生涯,年近半百才跨入了副县级的门槛。有人说不后备的干部也能提拔,但对于我来说,扪心自问,“后备”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退休后的我,回顾自己的职场生涯,对这两段的考“官”经历不乏津津乐道。有时竟瞎想如果多两次公开选拔的机会,说不上自己早就华丽转身了。虽然考试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但是,通过考试选拔任用干部总比由少数人或一个人说了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给了职场里公务员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官场积弊一时难除的情况下,对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只知兢兢业业,勤勉、踏实工作的基层干部来说是难得的生机。虽然我已离开职场,但却真诚希望“考官”这种公开选拔干部的做法能经常化一点,覆盖面能更广一点,压缩一点一部分人不思工作,一门心思靠跑官、要官升迁的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插图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