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彭源彭氏始祖渊源

古月

<p class="ql-block"> 上图正在筹建的彭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2021年9月6日,我曾撰写了《宜丰彭氏渊源概考——彭源彭氏》一文。在彭源族人中引起了一些反响。根据彭源1925年五修&lt;彭氏族谱&gt;,彭源始祖德光(载其父为师旺),于宋元佑年间(1086——1093)由西山(一说袁州)迁徙宜丰石窝(今彭源)。按此迁徙时间,那么德光时年应在40岁左右。出生在(1046——1053)间。依据城南、炎岭1995年五修&lt;彭氏族譜&gt;;车上小洞家富1942年修&lt;彭氏族谱&gt;;湖南邵陵六修彭氏族譜等记载,师旺的祖父彭玕(836年生),师旺的父亲彦昭(𤣳三子,约870年生),彭师旺(彦昭四子),大概生于900年左右。应该是唐哀帝至后汉隐帝时代(905——950)的人。那么师旺与德光这对“父子”年龄至少相差140岁。这明显不符合逻輯,中间肯定断代有误!因而我依据以上谱牒所载推测,德光与师旺之间最少断缺三代。很有可能是:彭玕→彦昭→师旺→先觉(悟)→习公(翟)→继宗→</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德光</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为构云十二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2024年孟秋七月,我应献军盛邀,与跃庆君、晓平君,乘曲水村毛书记之车,驱往彭源,观看正在施建中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彭氏宗祠</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隙间又谈论起此事,献军君随即从办公室,拿出他最近获得的彭氏资料,要我帮忙甄别、核定。(见下二图)</span></p> <p class="ql-block">此二图是献军君前不久从新余获得。上图是新余观下(梧岡)彭氏世系;下图为赣州市《大彭氏联修族谱》(1995年版)的远祖世系。</p><p class="ql-block"> 据此(新余观下&lt;梧岡&gt;彭氏)世糸,可知德光公上祖世系应是: 构云(1世)→滋公(2世)→倜公(3世)→辅公(4世)→𤣳公(5世)→彦昭(6世)→师奭(7世)→德颙(8世)→文喜(9世)→興公(10世)→望公(11世)→德光(12世)……。</p><p class="ql-block"> 从赣州《大彭联修族谱》可知,同我前文中所列彭氏族譜中所载一样,师旺公儿子并非德光,而是德洪。师奭公子嗣五人,吉、寿、尧、嘉、喜。而喜为幼(五)子,植下未标是否有子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家知道,任何家族撰修氏族谱牒,大都会沿续祖上历代所修的世系不变(特殊情況除外)。彭源族谱有稽可查的从1607年起到至今修了七次。1607年以上则无族譜。是德光公到1607年这600年中,他们上祖未修谱吗?答案肯定不是。按常规至少应該修了四次。1607年彭源岁贡彭文选,新丰举人彭元魁等倡议,彭源(称一修)、新村、城南、炎岭四支合修族谱。此次譜首(头),德光公祖源世系,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正确没有错(德光公为构云公十二世孙)。另一种可能,彭源族譜只遗残存的旧谱,谱内德光公以下近六百年的鸿丁资料大部还存,只是谱头缺失(德光公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名讳等资料毁坏不存),而彭源参与修谱的人中,只知道德光公上祖是庐陵的彭玕,父亲叫旺(望)公。因此在溯源对接彭源远祖时,将德光公系吊为彭玕的孙子、师旺的儿子。我们前面分析中得知,二人至少相差140多岁。作父子对接明显有误不妥。估計当時修谱的彭氏族人,肯定也看出了问题。并为此很纠结,但最后无奈,也只好如此酌定。这次合修族譜,还重新制订了彭源、新丰(村)、城南、炎岭四地彭氏的统一“字辈”(排号):“良相全行,仁纯才定……”为了平衡族人和遵重历史(按第一种可能),谱局将德光公,定于构云公植下第十二世孙,并且从构云公植下33世起开始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自从后,於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1994年,彭源先后进行了二、三、四、五、六次修谱。如若按第二种可能的话,每次修谱时。对德光公吊糸为师旺公之子,应該有过怀凝、异议甚至争执。但都还是维持了原状,没有也不敢更改。只是每次在谱碟记述师旺公的行状(即生平)时,未尾特别加上注明;”</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据万历丁未(1607)修谱刊载有子德光徙居新昌彭源是为彭源始祖,又有子德茂居社上是为社上始祖,其余叙载稍异不必为凝。” </span>这种“<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画蛇添足</span>”和“<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此地无银三百两</span>”的作法,到底是第几次修谱时添写上去的呢?当时无确凿证据不敢妄言(后文会解释说明)。这样未尾特加文说明,更加反应了彭氏先贤在修谱时左右为难的心情。这样低级的问题,他们看不出吗?肯定不是,只是因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德的束缚,祖宗遗留下的东西(即使明知有错)不敢也不能越雷池半步。</p><p class="ql-block"> 新余观下(梧岡)彭氏,即今新余市渝水区人和乡观下村彭氏。据历代宜丰彭源《彭氏族谱》及新余观下《彭氏族譜》载:彭德光七世孙彭俞可,字仁寿、号与轩、又号云涧。谱名寿九郎(观下谱名愈可)。大约于元大德年间(1298——1307)遴选为临江新喻县蒙山千长监管银炉(观下称:银矿千长总督)。他见蒙山南麓山势迂回,地势平垣,山清水秀,于是在此续妻邹氏,生子:信三郎(学名舜辅)遂家焉。繁衍生息700余载,明初时建有“惇庸堂”彭氏宗祠。现有人丁一干多人。历修族譜不详(应与彭源合修)此次提供给献军君的世系图,是观下(悟岡)彭氏清朝所修族譜中的图系。也应該是沿续前谱所系。决不是观下彭氏凭空控造出来的。其可信度应达百分之百。观下(悟岡)彭氏估计从明成化年间起,几百年来,虽然路途遥远,信息难通,但他们是宜丰彭源迁徙过去的,在彭源修家谱时,一定会盛邀他们参加共修。所对上祖的溯源世系,也一定是使用从彭源带过去的老谱所载。</p><p class="ql-block"> 查阅彭源(2022年版《彭氏宗谱》(石埚世系)可知:第七世寿九郎,即俞可。在迁徙新余前於石埚(彭源)娶妻张氏,生子本一郎(名尧辅)。本一郎又生子五:承之、受之、宜之、节之、行之。至十三世(大概于明景泰1464年)有丁口一、二百人,加上俞可次子,落籍新余的信三郎(名舜辅)的后裔,寿九公(俞可)名下的子孙,以及彭源其它支系,人丁共有数百之众。此时彭源在外任知县、教渝的宗贤颇多。推测此时肯定续了族譜。并且谱中德光公祖源肯定清淅无误。那么彭源德光始祖的祖源,到底是在那次修谱时出了问题呢?下面我们从两幅彭源族譜(截图)来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 乾隆二十九年(1764)彭源谱载:“……卜迁则有十二世祖德光公为吾盐彭源之基祖也……”</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彭源族譜载“……我祖师旺公显发后嗣不啻万族,有子德光徙居宜丰……”</p>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两图可知,1764年前,曾确定德光公是构云公十二世孙;而到1781年(仅仅过了17年),则又称是师旺公之子(构云公八世孙,辈分一下子提升了四世)。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況呢?这与1777年宜丰出现王锡侯“字贯”案,乾隆皇帝制造的“文字狱”有关。</p><p class="ql-block"> 王锡侯(1713——1777)宜丰棠浦西滨人,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连续27年九次参加礼部考试不售,于是在家读书立学编纂《字贯》,没注意避讳,被清廷革去功命,斩杀于京城。由此,在全国特別是江西(宜丰),掀起了彻底清查所有书籍特別是氏族譜牒的高潮。因王锡侯家族中与彭源彭氏有姻戚的人,又与彭源郡庠生彭廷壁、字瑞五是挚友,故而1764年,为彭源二修族譜写有序言和人物传(彭公瑞五列传)。</p><p class="ql-block"> “字贯”案的出现,对王锡侯的家乡新昌(宜丰)县民,震慑力十分重大,为规避“文字狱”的祸忠,没等朝廷,省府下令清查,宜丰各氏族早就开始了自查自纠,将刚修十几二十年的家(族)谱,重新审视,凡是有违避讳的字、句、文章等全部删掉甚至整部烧毁。彭源更是,族譜中明显有王锡侯1764年的“大作”(序及传),彭氏族人因此在这样严竣的形势逼迫下,在1777年,将仅仅修了十五年的族譜毁掉。因此德光公祖源资料也一同被毁掉了。(王锡侯所写的《彭公瑞五列传》一文,由瑞五之子惕全收藏,时隔一百六十年后的1925年五修族譜时,又被其六世孙文贤拿出来重新刋载于族譜,今人得以相见)。1779年,彭源同宜丰大多数氏族一样又重新纂修家谱。并邀新余观下、县城南、炎岭、新村共同参与,但除城南外,其他三地均婉拒,各自自修(炎岭与新村合修)。 彭源又很有可能,在这次新修谱首溯源德光公祖源时,因原谱烧毁,只记得德光的父亲叫“望”公,因同音字错讹,误为师旺公的“旺”。故此德光成了师旺之子。也因而困感了彭源200多年。</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达,信息畅通。彭源与迁徙到高安、上高、新余等地的彭氏宗亲往来愈来愈多,故而出现了上面所述。乾隆二十九年(1764)新余观下与彭源合修了族譜后,虽没有参与1781的合谱,但他們的1764年的族譜保存完好(当时肯定没毁掉),所以在自修支谱时,德光公的祖源世系正确,条绪清楚,德光公祖源才得以正源。这是彭氏子孙后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彭氏列祖列宗显灵护佑的善因。我们修谱,即要尊重上祖遗下来的文化史料,更要尊重历史事实。否则何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彭源族谱,是应該正本清源,囬归正确的祖源道途的时候了。只有如此,才是彭源彭氏子孙,对祖先的最大的孝敬和最好的报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