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游记】2024 英格兰 -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3)

JimZ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正式名称为威斯敏斯特圣彼得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aint Peter at Westminster),又译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或西敏寺,最初被作为修道院使用,逐渐演变成教堂的功能。自1066年诺曼(今诺曼底地区)征服者威廉一世在此加冕以来,威斯敏斯特教堂就一直是举行君主加冕仪式的教堂。此外,众多的皇家婚礼、葬礼、国家庆典和纪念活动也曾在此举行。与其它教堂不同,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皇家专属教堂。传说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公元959年时就已建成在伦敦泰晤士河中的一个小岛上。1045年至1065年间依忏悔者爱德华的命令重建,现在的教堂建筑由亨利三世于1245年下令兴建,融合英式和法式风格的哥特式建筑,是英国最重要的一座哥特式建筑,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br>有十八位英格兰、苏格兰和不列颠君主长眠在此,也是许多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人物的长眠之处,共有3300多人在此安葬,另外还有许多人物的纪念碑,除君主外,包括王室成员、政治家、贵族、军人、科学家、文艺人士、医生、牧师等等,也有外国人。教堂的大部分地方都被墓地和纪念碑所占据,与其说是一座教堂,不如说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展示昔日大英帝国的辉煌历史。<br><br>图为威斯敏斯特教堂西门,伦敦的著名地标之一。 位于北侧耳堂,英国女王风格的教堂彩绘玻璃,名为“女王之窗”(The Queen’s Window),旨在庆祝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时期(1952~2022)。这是一幅色彩鲜艳的当代作品,以山楂花为特色的乡村景色,采用了独特的黄色、红色、蓝色、粉色、橙色和绿色色调,反映了伊丽莎白二世对乡村的兴趣和喜悦。 诗人之角,在这儿可以追溯丰富的英国文学史。 许多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被埋葬或有纪念碑在这儿,这一传统始于诗人杰弗里·乔叟,形成延续至今的传统。 <div>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英国诗人和作家,曾担任过多个政府职位,被誉为“英国文学之父”,或“英国诗歌之父”。那个时代,英格兰的主要文学语言是法语和拉丁语,在合法化英语作为文学语言的过程中,乔叟被视为关键人物。他是第一位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的诗人。</div><div><br></div><div>乔叟以《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而闻名,总共24集的长篇故事诗,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呈现,由一群朝圣者在前往坎特伯雷的路上相互讲述故事构成。故事集描述了中世纪社会的各阶层人物,涵盖了宗教、爱情、喜剧、讽刺等主题,也反映了乔叟本人对宗教、社会阶级、习俗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br></div> <div>在大英图书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1476年第一个印刷版本,目前已知仅存10份。</div> <div>乔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出生于伦敦,在希腊逝世,英国诗人和贵族,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br></div><div><div><br></div><div>拜伦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叙事诗《唐璜》,被公认为是他的经典之作。从西班牙民间传说中汲取了唐璜这一人物的灵感,但与西班牙民间传说不同,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拜伦笔下的唐璜被描绘成一个很容易被女人勾引的受害者,而非风流好色之徒,其行为很像拜伦本人的不幸境遇。其中一段讲到,唐璜遇到海难,船被冲到一个岛上,差点丧命,一位希腊海盗的女儿救了他,照顾他直到恢复健康,两人发展出爱的关系。然而,她父亲回来后非常生气,将唐璜作为奴隶贩卖,他被一位喜欢他的女主人买去😊。拜伦去世时,完成了17篇中的16篇。</div></div> <div>拜伦资助并参加了希腊摆脱奥斯曼统治的独立战争,在一次行军途中因病去逝,临终前拜伦说:“我把我的时间、我的财富、我的健康献给了希腊,现在我献出了我的生命,我还能再做什么呢?”💔。希腊政府为拜伦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拜伦的遗体抵达伦敦后,本打算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然而威斯敏斯特教堂却以拜伦“道德败坏”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他的遗体最终长眠于诺丁汉郡哈克诺的一所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 Hucknall, Nottingham, UK),希腊国王赠予的大理石墓碑立于其墓前。(网图)</div> <div>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他的戏剧独白使他在那个时代的诗人中名列前茅。他以讽刺、人物塑造、黑色幽默、社会评论、历史背景和具有挑战性的词汇和句法而闻名,他的作品被公认为英国文学经典。</div><div><br></div><div>勃朗宁的成名作《男人和女人》(Men and Women 1855),由五十一首诗组成,全部都是由不同的叙述者讲述的独白,前五十首诗涉及广泛的历史、宗教或欧洲情境,第五十一首诗《再多一个词》以勃朗宁本人作为叙述者,献给他的妻子。勃朗宁本人非常喜欢这本诗集,称这些诗为“我的五十个男人和女人”😊。</div><div><br></div><div>勃朗宁最伟大的作品《戒指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 1868),被称为戏剧诗的杰作,在商业和评论界都取得了成功。故事讲述1698年在罗马发生的一起谋杀案,一名贵族伯爵因怀疑其妻子与一位牧师有染,而将妻子杀害,事后伯爵被判有罪并处以死刑,随后他向教皇上诉,要求推翻判决,但未能成功。10卷戏剧独白,由故事中的各个人物讲述,展示了他们对事件的个人观点,加上布朗宁本人的介绍(第1卷)和结论(第12卷)。</div> 勃朗宁的妻子伊丽莎白·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1861)也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受人尊敬的诗人之一。(网图) <div>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和150多首诗,作品涵盖三大类:喜剧、历史剧和悲剧,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莎士比亚是英语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继续被研究和重新解读。</div><div><br></div><div>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Hamlet 1602)、《奥赛罗》(Othello 1603)、《麦克白》(Macbeth 1606)和《李尔王》(King Lear 1608),《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长,也是英国文学中最富震撼力和影响力的戏剧之一。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喜剧、历史剧和爱情剧,像《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爱的徒劳》、《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罗密欧与茱丽叶》、等等。当时《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正在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上演,我们买了票去观赏体验😊。<br></div><div><br></div><div>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特福(Stratford,England),在当地的圣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受洗,去世后埋葬在此。教堂仍保留着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原始登记册,其中详细记录了莎士比亚的洗礼和埋葬情况。他的墓志铭上写着:</div><br>好朋友,看在耶稣的份上,忍住,<br>不要挖掘这里封闭的尘土。<br>有福的是那些不挖这些石头的人,<br>而那些移动我骨头的人会受到诅咒。<br> 在大英图书馆见到的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1597年印刷版。 劳伦斯·奥利维尔(Laurence Kerr Olivier, 1907~1989),英国演员、导演和制片人,三次获得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五次获得艾美奖。他和费雯·丽(Vivien Leigh)是美国影史上第一对奥斯卡影帝影后夫妻档。<br><br>奥利维尔耶在舞台上饰演了从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到文艺复兴喜剧、再到现代英美戏剧的诸多角色。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演员。在电影表演方面,他得到14次奥斯卡提名,在1948年的影片《哈姆雷特》,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影片奖。 劳伦斯·奥利维尔和妻子费雯·丽(1957),费雯·丽曾主演《乱世佳人》(1939)、《魂断蓝桥》(1940)和《安娜·卡列尼娜》(1948)等誉满全球的影片。(网图)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小说家,她的五部主要作品描述了18世纪末英国乡村绅士阶层的生活。代表作《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反映女性为追求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而把婚姻作为依靠。《傲慢与偏见》一直出现在读者“最爱的书”排行榜上,启发了许多现代文学衍生作品。 查尔斯·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1832~1898),笔名为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英国数学家,在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教授数学,以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和姐妹篇《爱丽丝镜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而闻名于世。<div><br></div><div>作品是偶然的兴致所致,卡罗尔给友人的女儿爱丽丝讲故事,写下后加上自己的插图送给了她。在朋友鼓励下,卡罗尔将手稿加以修订、扩充、润色后,于1865年正式出版。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在梦中追逐一只兔子而掉进了洞里,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梦幻世界旅行,遇到各种会说话的动物。这部童话以神奇的幻想,风趣的幽默,昂然的诗情,突破了传统儿童文学道德说教的刻板,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童话故事,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成为许多电影、电视、动画片的蓝本。</div> 卡罗尔自己为《爱丽丝梦游仙境》绘制的插画。(网图) 卡罗尔被评论为“严厉、羞涩和精确,沉溺于对数学的幻想中,像爱丽丝梦境中一样“。(网图) 约瑟夫·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生于印度孟买,旅居美国多年,英国作家及诗人。曾以记者身份周游印度,从印度出发作长途旅行,途经缅甸、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到达伦敦。作品有儿童文学《丛林奇谭》(The Jungle Book 1894)、《原来如此》(Just So Stories 1902)、《勇敢的船长》(Captains Courageous 1896)等,印度侦探小说《基姆》(Kim 1901),诗《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 1899)、《兵营歌谣》(Gunga Din 1892)、《如果-》(If- 1895)等,以及众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他是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一位很受欢迎的散文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艺术创新之人”。被视为英国19世纪日不落国的帝国文学代表作家。吉卜林的作品对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葡萄牙波尔图莱罗书店(Livraria Lello),墙上挂着一幅照片,吉卜林在《时代》杂志封面上(1926年9月27日版)。 亨利·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和翻译家,1884年,朗费罗成为第一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竖立纪念半身像的非英国作家。<br> <div>乔治·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勒(Halle),在现今德国东部,亨德尔和巴赫两人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集大成的代表人物。</div><div><br></div><div>1712年,亨德尔到英国旅行,大不列颠女王安妮十分喜欢和赏识他,受聘为英国宫廷教堂乐长,定居伦敦并入籍英国。亨德尔的来到,犹如一股清新的风,给长期低迷的英国音乐界重新带来了生机,日耳曼人的音乐天赋😊。之后,亨德尔几乎将他的一生都投注在英国,没有结婚,晚年双目失明直到去世,享年74岁。</div><div><div><br></div><div>亨德尔作品类型有歌剧、清唱剧、颂歌及管风琴协奏曲,代表作清唱剧《弥赛亚》(Messiah),《哈利路亚》(Hallelujah)是《弥赛亚》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段,是基督徒赞美上帝时所用的欢呼语。1859年,伦敦举行亨德尔逝世100周年纪念会时,《哈利路亚》合唱团人数高达2765人,乐器460件。1869年,美国波士顿演出时,更创下了一万人合唱《哈利路亚》、500件乐器伴奏的记录。</div></div> 勃朗特三姊妹(The Brontës),是三位英国著名文学女作家,并且是亲生三姊妹,分别是:<br><br>1.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1816~1855)<br>代表作:《简·爱》(Jane Eyre)<br>2.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18~1848)<br>代表作:《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br>3.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ë,1820~1849)<br>代表作:《荒野庄园的房客》(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div><br>1847年,这三部作品几乎同时问世,并在三姐妹死后举世轰动,尤其是《简·爱》及《呼啸山庄》更是至今流传甚广的文学经典名著。勃朗特三姊妹英年早逝,均死于肺结核。牌匾底部的铭文:“勇于忍受”。</div> <div>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作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创造了一些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虚构人物,被视为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在生前就享有前所未有的欢迎程度,被认为是一位文学天才。他的小说和短篇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著有《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美国纪行》、《双城记》、《雾都孤儿》等等,许多作品反映他个人成长经历以及社会的时代脉络。<br></div><div><div><br></div><div>狄更斯的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 1837),全书透过天真善良、不谙世事的匹克威克与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连串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生活与风俗民情。是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之一。<br></div><div><br></div><div>《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 1850),讲述来自贫民窟的大卫·科波菲尔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经历。狄更斯藉“大卫自身的经历”,折射出自己的生活道路、人生态度和道德理想。狄更斯写到:“和许多溺爱孩子的父母一样,我也有一个心中最喜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大卫·科波菲尔。”❤️</div></div> 在葡萄牙波尔图莱罗书店(Livraria Lello),狄更斯的作品:《匹克威克外传》(右),《大卫·科波菲尔》(左)。 2012年,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威斯敏斯特教堂教堂举行纪念仪式,当时的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在狄更斯墓碑上献了花圈。1992年至2013年,英国发行的十英镑钞票,背面印有狄更斯肖像与《匹克威克外传》的内容场景。(网图)<br>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是一位英国小说家和插画家,在维多利亚时代,萨克雷是仅次于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家。<div><br><div><div>萨克雷以《名利场》(Vanity Fair: A Novel without a Hero 1847)而闻名,故事取材于19世纪初摄政时期和滑铁卢战役之后的英国社会,围绕两位个性完全不同的年轻女子之间的际遇而展开。书名副标题”一本没有英雄人物的小说“,颇有含义,迥异于当时盛行的英雄式浪漫主义小说,展现人性自私自利,追逐虚荣的一面😠。</div></div></div> 从诗人角出来,关门时间就要到了,女王钻石纪念画廊、回廊、教士会礼堂等都不让进去了。坐下来观赏教堂的精美结构,放松一下。 约翰·富兰克林(John Franklin,1786~1847),英国北极探险家。为探索穿越北极群岛,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1845年5月,富兰克林率领两艘船一百多人的探险队从英国出发,1846年9月,航行至加拿大北极圈内的威廉王岛(King William Island,Canada)附近的海域被冰所困,船只无法离开,物资存粮逐渐耗尽,至1848年4月,所有队员因饥寒和疾病而全部死去。探险队的悲惨命运至今仍然令后人惋惜不已。 詹姆斯·沃尔夫(James Peter Wolfe, Major General,1727~1759),英国陆军少将。1759年,在加拿大魁北克亚伯拉罕平原(Plains of Abraham)战役中,沃尔夫率领英国军队击败法军,为而后英军攻陷蒙特利尔市创造了条件,从而结束法国在魁北克的统治。沃尔夫本人身中三弹阵亡,此战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被称为“魁北克英雄”、“魁北克征服者”与“加拿大征服者”。 几天后去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在外面的花园里,见到“加拿大征服者”詹姆斯·沃尔夫将军的雕像,为大英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纪念碑,铭文写着:<br>“纪念富兰克林·罗斯福 1882~1945,自由和英国的忠实朋友,四任美国总统。由英国政府设立”<br><br>富兰克林·罗斯福,荷兰裔美国人,纽约市出身,民主党政治人物,第32任美国总统,是美国1920至1930年代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间,连续出任四届美国总统,是唯一连任超过两届的美国总统。<div><br></div><div>罗斯福1933年3月4日就职时,面临严峻的考验,美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大经济萧条的谷底。他上台后,首先专注于国内事务、拯救经济和民众的福祉,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核心是“救济”、“复兴”和“改革”,称为“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他任内设立的一些制度,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社会安全系统等等,仍然保留至今。</div><div><br></div><div>就职后仅一周,罗斯福创立“炉边谈话”(Fireside Chats)😊,用广播媒体宣传他拯救经济和民众福祉的政策,直接让人民通过收音机听见总统的声音,听见总统解决民生的具体计划。用“谈话”而非“讲话”的形式将自己的声音传遍全国,带进千家万户,一下子将总统与民众的距离拉近了,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休戚与共的神圣感。每当听到炉边谈话,人们仿佛看见脸上挂着微笑的罗斯福。人们说,“华盛顿(指美国政府)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甚至有民众将罗斯福的照片剪下来,贴在收音机上。炉边谈话取得的巨大影响和成功,成为了广播史上的一个传奇。此后罗斯福将这种形式延续下来,一直到他去世。</div><div><br></div><div>在国际和外交方面,1941年3月,罗斯福通过《租借法案》(The Lend-Lease Act),使美国能够在二战期间向盟友提供军事援助,同时在冲突中保持中立。《租借法案》的最大受益者是英国,其次是苏联,还有中国等。罗斯福通过二次世界大战,带领美国彻底走出大萧条阴影,取得二战的胜利,成为超级大国,取代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地位,动摇并瓦解了英国在全球的殖民统治,开启“美国世纪”,重新塑造国际格局。罗斯福所创立的“联合国”、“雅尔塔体系”、“世界警察”等体制成为国际秩序日后的规范,影响深远。</div><div><br></div><div>罗斯福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美国曾于2005年举办“最伟大的美国人”票选活动,罗斯福被选为美国最伟大人物中的第10位。然而,罗斯福打破自华盛顿时代开始实行总统不得连任多于一次的不成文惯例,被认为是破坏民主体制。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传统,于1951年正式生效。</div> <div>1941年8月13日,在加拿大纽芬兰的一艘美国军舰上,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Atlantic Charter),宣布了民族自治、领土完整、经济国际主义、社会安全、缩减军备以及国际合作等八条原则,并决心以此作为重建战后世界和平和秩序的依据。它对后来反轴心国大同盟的建立以及联合国的成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大西洋宪章》的精神后来写入了联合国宪章,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承认。</div><div><br></div><div>罗斯福公开声明《大西洋宪章》是面向全世界,不会用来帮助维护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坚决支持通过国际化来改革殖民制度的做法😊。然而,丘吉尔则向英国议会保证宪章只适用于那些被轴心国占领的国家,英国的自治领地和殖民地不在民族自决的范围之内。各自解读😊。但是,战后英国实力大减,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最终导致其全球殖民统治的瓦解。</div><div><br></div><div>2021年6月10日,美国总统拜登与英国首相约翰逊签署《新大西洋宪章》,该协议是80年前《大西洋宪章》的2.0版本。</div><div>(网图)</div> 1941年圣诞节期间,罗斯福没有心情接待客人,就在几周前,日本袭击了珍珠港,将美国拖入战争。此时,英国在北非战场焦头烂额,也无力单独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登上一艘军舰穿越寒冷的北大西洋,到华盛顿与罗斯福会面,并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说服了美国签署一项“欧洲优先”的战略计划:先击败德国,在北非战场采取行动,然后打败日本。(网图) <div>卡萨布兰卡会议 - 1943年1月,在刚刚被美军攻占的北非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Morocco),罗斯福、丘吉尔和戴高乐举行会议,讨论北非战场、地中海战场、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并要求德意日主导的轴心国阵营无条件投降。会前,罗斯福不认为戴高乐应该出席,但在丘吉尔的说服下,让戴高乐出席了这次会议。这为日后戴高乐和美国产生龃龉埋下伏笔😊。(网图)</div> <div>开罗会议 - 1943年11月22日,由中国、美国和英国的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击败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制定合作援华方案,会议确立了中国成为世界四强的地位 - 美英苏中,并发表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是唯一一次中国参加的同盟国首脑会议。(网图)</div> <div>德黑兰会议 - 1943年11月28日,由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举行的战略会议,讨论了对德国发动第二波攻势,罗斯福认为从英吉利海峡入侵法国,即诺曼底登陆,能最快击败德国,而丘吉尔担心这会引起过多的伤亡,偏好从地中海巴尔干战场向北推进,罗斯福拒绝了该计划。会议讨论了筹组联合国以代替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后,美英苏中四大国协作的框架正式形成。(网图)</div> 雅尔塔会议 - 1945年2月,在当时苏联的克里米亚黑海海滨城市雅尔塔(Yalta),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举行会议,制定战后的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对欧洲大陆,基本原则以谁攻占的地区战后由谁控制。会议达成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雅尔塔体系”(The Yalta System),导致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两个阵营的冷战。直到1991年苏联阵营解体,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退出历史舞台。(网图) <div>《未完成的罗斯福肖像》- 画家伊丽莎白·邵曼托夫(Elizabeth Shoumatoff)于1945年4月12日那天为总统画肖像,创作期间,罗斯福抱怨头痛,随即昏倒在椅子前,于当天晚些时候去世,死因为脑溢血。邵曼托夫最终没有完成这幅作品,罗斯福也未能见到二次大战的胜利。一个月以后,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最终也无条件投降。(网图)<br></div> <div>位于西门出口处的加冕椅(The Coronation Chair),是一把古老的橡树木椅,高背哥特式设计风格,是英国君主加冕专用御座,椅子的四只脚是狮子,英格兰的象征。</div><div><br></div><div>1296年,爱德华一世下令建造这把椅子,用来放置他征讨苏格兰时缴获的斯昆石(Stone of Scone),这是苏格兰王权的象征,爱德华一世到手后将斯昆石作为大不列颠的王权象征,显示他不能容忍苏格兰闹独立的决心😊。椅子最初以忏悔者爱德华的名字命名 - 圣爱德华椅(Saint Edward's Chair)。1997年,英国同意将斯昆石归还苏格兰政府带回爱丁堡城堡,条件是每次举行英王加冕仪式时,需将斯昆石放回加冕椅,借用一下😊。所以平时是看不到斯昆石的。</div><div><br></div><div>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1003~1066)驾崩后,哈罗德二世(Harold II,1022~1066)继位并在此加冕,他是第一个在此加冕的国王,可惜是个短命王😊。同年即遭到威廉率领的诺曼人入侵,哈罗德二世战败阵亡,威廉率军进入伦敦,成为英格兰国王,即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1087),同一年圣诞节那天,征服者威廉也在此加冕。从此以后,一般的英国君主(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外)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div> 2023年,查理三世国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加冕椅在他的身后。(网图) <div><div>加冕椅的外面,有一幅最早的英国国王肖像画,创作于1395年,为国王理查二世(Richard II,1367~1400)1377年加冕登基的场景,年仅11岁的小孩,坐在加冕椅上,手握宝球和权杖。理查二世在位22年,1399年被废黜,1400年在囚禁中被饿死,他的墓地位于教堂内。</div><div><br></div><div>理查二世统治时期,是英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形成的时期,理查是一位伟大的皇家艺术赞助者😊,他的赞助使英语文学得以蓬勃发展。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乔叟曾担任理查的官员,乔叟得到理查的大力赞助,创作了不少作品。</div></div> <div>参观完威斯敏斯特教堂,从西门走出,上方有一组人物雕像,199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宣布20世纪全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他们的塑像被雕在西门上方,雕像底座上刻有殉道者名字。简单介绍其中几个(左起):</div><br>1. 马克西莫·柯尔贝(Maximilian Kolbe,1894~1941):波兰天主教方济会神父。在德国占领波兰期间帮助犹太人躲避迫害,1941年被囚禁于波兰奥斯威辛死亡营,因代替一名囚犯受死而遭杀害。<br><br>4.伊丽莎白·费奥多罗芙娜·罗曼诺娃(Elizabeth Feodorovna Romanova,1864~1918):修女,俄国皇族成员之一,在修道院从事扶弱济贫的慈善工作。1918年,被俄国共产党活埋在一个矿井中。1920年,她的遗体经哈尔滨运抵北京,安葬在安定门外东正教公墓。1921年,迁葬至圣城耶路撒冷。1984年,她被俄罗斯东正教会海外分会认定为圣人。1992年,苏联解体后,被莫斯科宗主教区认定为圣人。<br><br>5.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非裔美国牧师、社会运动者、人权主义者、民权运动领袖和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遇刺身亡。<br><br>10. 王志明(Wang Zhiming,1907~1973):中国基督教牧师,云南武定县人,苗族。1973年被判处死刑后枪决,是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唯一被纪念的中国人。<br><br><br><br>202405.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