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经典之作,标题中的“红”通常代表着热血、激情、勇敢和追求荣耀的精神,也象征着通过军功和奋斗获取成功的道路。而“黑”则暗示了当时波旁王朝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象征着当时教会的黑色长袍,代表着教士的职业、阴谋、黑暗和虚伪。这部小说不仅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打动了我,更以其对19世纪法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出身卑微,却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坚定的意志。他渴望改变命运,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广阔的人生舞台。然而,在那个等级森严、充满偏见的社会里,他的梦想显得如此遥不可及。于连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既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又是一个追求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人。他通过种种手段,包括利用宗教和女性,试图跻身上流社会,但最终却成为了阶级斗争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于连的复杂性格所吸引。他既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才华,又有着深深的自卑和虚荣。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却又无法摆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对于爱情的态度也充满了矛盾,既渴望真爱,又无法摆脱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这种复杂的性格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p> <p class="ql-block">故事发生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木匠之子于连英俊聪慧,他不满自己的贫贱生活和地位,渴望出人头地。他精通拉丁文,先在维立叶尔城的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市长夫人特·瑞那夫人天真活泼,但未曾体验过更亲密的夫妻关系,她对帅气的于连渐生情愫。于连嫌恶自己的贫贱,渴望进入上流社会,在得知当神父能获得高薪后,便投拜在谢朗神父门下钻研神学。</p><p class="ql-block">于连和特·瑞那夫人在相处中产生感情,于连在一次偶然机会握住了特·瑞那夫人的手,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后来,他们的私情被女仆爱丽沙知晓,爱丽沙转达自己的爱慕遭于连拒绝后,将此事暗中告知市长瓦列诺先生,瓦列诺趁机写告密信给市长。市长出于利益和名誉考虑,没有赶走夫人,而是将于连送往贝尚松的神学院学习。于连走后,特·瑞那夫人陷入悔恨与痛苦之中。于连在神学院受到彼拉神父的关照,但也遭到想夺取院长职位的福力列代理主教的排挤。彼拉神父因在官司中为拉穆尔侯爵出力,侯爵为他弄到一个富裕教区任职,于连在其推荐下成为侯爵的私人秘书。离开神学院前,于连趁夜回到维利叶尔城与特·瑞那夫人相会,并在她卧室中度过一天。之后他在夫人帮助下逃出庄园,前往巴黎。</p><p class="ql-block">于连在巴黎很快学会了上流社会的生活艺术。拉穆尔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读过许多浪漫爱情小说,向往浪漫爱情,她被于连的骄傲和才干所吸引,而于连想到马蒂尔德的地位能带来好处,便开始热烈追求她。玛特尔为考验于连,要他在月光下用梯子爬到自己卧室,于连照做后当晚玛蒂尔德便委身于他,但事后玛蒂尔德很快后悔。</p><p class="ql-block">于连凭借其超强的记忆力获得拉穆尔侯爵让他列席保王党人的秘密会议的机会,会后他受命将会议记录带往国外,途中差点被杀害,幸好机智逃脱并完成任务。之后他听从情场老手俄国柯哈莎夫王子的建议,假装追求玛蒂尔德的一位女友,这使玛蒂尔德完全拜倒在于连脚下。不久马蒂尔德怀孕,写信告知父亲要与于连公开结婚,侯爵虽恼怒但在女儿坚持下让步,赐予于连田产、委任状和贵族头衔。</p><p class="ql-block">然而,于连突然收到马蒂尔德的急信,原来德·瑞那夫人给拉穆尔侯爵写信揭露了两人先前的关系。于连恼羞成怒,赶往维立叶尔并向正在教堂祷告的特·瑞那夫人连发两枪,夫人当场中枪倒地。于连因开枪杀人被捕,在狱中他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已破碎,开始悔恨自己的行为。玛特尔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但于连并不感动。</p><p class="ql-block">未受致命伤的特·瑞那夫人买通狱吏探监,于连得知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写的,两人彼此饶恕。在公审时,于连宣称不祈求任何人恩赐,法庭判处于连死刑,他拒绝上诉和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最后,于连从容地走上断头台。玛蒂尔德买下他的头颅,按照她敬仰的皇后先祖的方式埋葬。而特·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第三天,抱吻着儿子离开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于连生活在波旁王朝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等级地位已然确定。他向上攀爬的野心在当时的时代难以实现,因为这是统治者所必须扼杀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平民青年很难有机会实现自身价值,他的悲剧也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p><p class="ql-block">于连的爱情悲剧是他自身性格与当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既无法摆脱社会阶级的束缚,又难以克服自身性格的缺陷,最终导致了爱情的悲剧结局。于连过分追求自尊,将女人视为战利品,没有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爱情。他与市长夫人德·雷纳夫人以及侯爵千金玛蒂尔德的感情,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征服欲。</p><p class="ql-block">尽管于连努力跻身上流社会,但他内心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消失。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自己的道路,认识到其虚伪和痛苦。他在法庭上的演说,既是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其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p><p class="ql-block">对于主人公于连是否被视为“渣男”,这是一个主观且复杂的问题,因为“渣男”这一标签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评判色彩,并且不同人对“渣男”的定义也可能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从某些角度来看,于连的行为确实可以被视为有争议或不符合传统道德标准。他为了追求社会地位和个人野心,利用了女性(如特·瑞纳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的感情,这种行为在某些人眼中可能被视为自私和无情。此外,他在感情上的选择和行动也显得复杂多变,难以用简单的“好”或“坏”来评判。</p><p class="ql-block">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理解于连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在那个等级森严、充满偏见的19世纪法国社会里,于连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青年,他的上升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广阔的人生舞台,这种追求本身并无可厚非。而他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他对爱情、权力和地位的复杂思考和追求。</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于连归为“渣男”这一类别。他的行为虽然存在争议和不符合传统道德标准的地方,但也需要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不要轻易地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和标签化。</p><p class="ql-block">《红与黑》作者司汤达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也让我们思考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真假等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