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是我家 —— 一条大河70年的变迁》(张智宾著)

光辉灿烂

  《胶东是我家 —— 一条大河70年的变迁》是一部文化系列散文,作者张智宾,是一位1972年入伍的军队干部,多年习作,结合个人的经历和掌握的资料,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家乡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转,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通过大沽河70年的变迁,见证了胶东半岛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br>  全书共分8章20节,18万字,以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贴近百姓生活;以家乡浓郁的风土人情为素材,叙说人间烟火;以个人的成长经历为背景,道尽骨肉亲情。书中展示了胶东大地的千年兴替,老百姓世代人的喜乐忧愁,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胶东半岛的新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br>  作者张智宾作为胶东儿女,全篇充满着对家乡的情感,对生养父母的挚爱,把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值得一读。<br> 卷 首 语<br><br>大沽河70年的变迁,见证了胶东半岛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这是一本文化系列散文,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家乡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转,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在这本书里,展示了胶东大地的千年兴替,老百姓世代人的喜乐忧愁。<br>我们经常讲到一个词,叫“文化自信”。那么,文化自信究竟从何而来?文化自信应该从每个人熟悉的社会环境中来,应该从先贤们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来,应该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来。我们只有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及其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才能对她产生深深的热爱与自豪,才能给予我们持久的精神力量。<br>生命来自水土,<br>真情来自生活。<br>智慧来自苦难,<br>思想来自逆境。<br>这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的“心灵秘史”,<br>这是一个国家走向进步的“文化解读”。<br>原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专家李锦,对本书评价:“写得很好,语言生动,感情真切,很多故事,很多细节 是历史的纪录,有文化味,有思想层次,看人看事,角度也好,有正气,有真情。写得生动感人,对自己,对家庭,对家乡,对国家,都是一个贡献。”  引 子 —— 迟 暮 感 怀<br><br><br>历史的长河随着时间而漫长,时间随历史的河流从我们身边悄然流过,时光是一条永远不会倒流的河。<br>一天,乘公交打乘车卡,一声响亮 :“敬老卡!”心中暮然一动 。随之少年的声音:“爷爷,请这边坐!”我脸上不被察觉地一红,赶忙说:“谢谢小朋友,你起的这样早上学,你坐我不累。”少年执意,我只好坐在他让的座位上。自问,老了吗?没觉啊。<br>对镜白发,唉,真的老啦。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从指尖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六十余载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匿迹于岁月的渡口渐行渐远。<br>天虽同,心随四季转。退休后沉下心来,仔细看看身边的人,想想过往的事,觉得时间能说明一切。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鉴证了所有真心。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进了心里;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淡出视野;有些情,在岁月中,慢慢消融,不再刻骨铭心;有些事,在时光中,慢慢淡定,从此不再心动。岁月滤去了热情的浮躁,增添了理性的沉着,过去看不明白的人,时间作出了回答 ;过去看似天大的事,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过去不认识的世界,树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更重要的是理性的认识了自己。<br>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日子颇多,日子可以慢慢过,却从不知道“戛然而止”四个字,多少熟悉的面容,不经意间就悄然从我们的身边消失了。记得一首俄罗斯的小诗《短》这样写道:“一年很短,短的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得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总是经过得太快,领悟的太晚,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爱情、同事情、同学情。一旦擦肩而过,也许永不邂逅。”<br>人生是什么?人生戏剧,戏剧人生。不管是否愿意,你总是人间大舞台上的一个角儿;不管是否承认,你总要留下你的台词,你的道白,你的生、旦、净、末、丑形象。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普通百姓,不管你地位高下,概莫能外。《菜根谭》中讲“人生苦短,时空永恒;智者所能有限,钝者所悟无极。百川归海,皆是由动到静;万物齐一,皆有苦辣酸甜。”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生哲学。<br>人过六十就要向七十的门槛迈进,猛然觉得狼真的来啦。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真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候。不知大家眷恋自己的故乡否?我一直在眷恋,越上了年纪越发眷恋。追忆的过程中,经常热泪盈眶,也经常产生很多遐想。早就想为家乡写点什么,年轻时一心向往好男儿志在四方,六十余载匆匆而过,还没来得及仔细看看母亲的模样。而今啊,迟暮之年,我要抓住时间的尾巴,拥你于怀,亲吻你每一寸土地,把你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细细打量。作为胶东儿女,我为故乡感到骄傲,充满澎湃的情感挚爱。永远忘不了生我养我的家乡父老,父母的爱总是无声,在我心里永远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的关爱,懂得,让思念生出美丽,让心灵有了皈依。我植根于胶东大地,母亲乳汁般的大沽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上!<br>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愿做一棵护岸的小草,守护在故乡大河旁,春时该发则发,夏时该长则长,秋时该黄则黄,冬时则深入大地做好迎春的梦想。 第一章 扎根的土地<br><br><div>第一节 父母之邦 人杰地灵 </div><div><br></div><div>一、啊!胶东</div><div><br></div>我是胶东大地的儿子,是吸吮大沽河乳汁长大的。大沽河、胶莱河、黄海是我生命的根。从18岁参军离开家乡,我的眼光,我的心灵,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不管我走多远,我的根在故土。我操一口浓重的胶州东乡语音,熟悉与不熟悉的人总是说,你的胶州话乡音重。我想改,可改不了,一张口总是带着胶州湾的蛤蜊味。<br>从中国地图上看,胶东半岛三面环海,地理位置特别突出。北面是渤海,与辽东半岛守望相助;东面是黄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隔海相望。它锁钥京津,守望中原,不用多想,不用多问,战略位置一目了然。<br>人们习惯从地理上把胶莱河以东称为胶东。2009年山东省出台的《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其对胶东半岛的界定则是“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从莱夷部落到泱泱大齐,从胶东郡到登莱府,这片古代的荒蛮海岸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变迁,成为山东经济的大湾区。<br>胶东半岛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21世纪成为“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RCEP的签署,为胶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RCEP作为目前全球体量最大自贸区,将为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对于亟待塑造开放新优势、国际合作竞争新高地的胶东而言,具有特殊重大意义。<br>青岛、威海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城市,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开发试验区等开放试验田,与RCEP自贸协定下的中国首次负面清单式投资承诺实现机遇对接,创新性给胶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带来强劲动力。尤其是胶东国际机场和山东港口集团所在的三大核心港口区,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货物进出口规模大、国际贸易及其伴随的贸易金融、港航金融发达,“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推进,将极大有助于胶东发挥空港、海港优势、进出口优势、贸易优势和金融优势,创造开放型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大自身优势。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联动,最终建成高端产业聚集区,立足中日韩、辐射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服贸交往中心。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胶东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并在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走在前列。<br>政策和机遇使胶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勤劳勇敢的胶东人民必将演奏出雄壮美好的新乐章。站在地图前,越看越觉得母亲伟大,翻阅历史,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于眼前,博大精深的齐文化将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震撼。 二、沐浴齐文化的滋养<br><br>齐鲁大地是中华民族最早生活的地方,据说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和大禹都曾生活在这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6世纪商汤灭夏之后,建都“毫”,在今天的曹县南。商的始祖契曾在蕃(今藤县)住过。商代早期活动在山东的西部,河南的东部。契传到孙(相土),势力达到今渤海一带,定都泰安。商也曾在泗水建都,直到第20代君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今安阳)。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进行了大分封。在山东地区分封了曹、藤、齐、鲁等国。但主要是齐鲁,这就是山东称之为齐鲁的原因。齐国的首领是姜太公,鲁国的首领就是周公的长子伯禽。<br>山东人民,不仅远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就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公元前又过渡到龙山文化,至今在泰安、历城、胶州三里河仍保留着遗址。同时,还有齐国临淄古都和鲁国曲阜古城。<br>海岱齐鲁,齐文化和鲁文化构成了山东文化图谱的两种底色。齐重商,鲁重文,管仲与孔孟成为山东儒商的道统。胶东半岛属齐国,受齐文化的影响更深远一些。近山者仁、勇,近水者智、善,齐国既靠山又近水,古往今来,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千秋青史,留下了多少不朽篇章。<br>齐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独树一帜,其精髓在于:文治武备,富国强兵,国富民强。鲜明特点:不拘一格,注重人才,君臣亲和,贸易互惠开放。《资治通鉴》关于“齐威王谈宝”一节,充分说明齐国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望。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把人才视为国宝,必然使八方贤才聚于麾下,国家必将强盛。反之,把珠宝捧在手上,则必然导致人宝两空,国破家亡。司马迁《史记》列传中第二篇“管晏列传”,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晏婴的合传。这两人同事齐国,都是知人善任。写管仲与鲍叔、晏婴与越石父及车夫之间一些逸事,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借以抒发司马迁对他们的敬仰之情,管仲与晏婴对齐文化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br>管仲,名夷吾,是齐国颍上人。鲍叔牙举荐管仲辅佐齐桓公,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让其做了齐国的宰相。管仲被重用后,在齐国执政。凭着在东海之滨的小小齐国,通货积财,文治武备,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他说:“粮仓满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君主遵守法度,内外亲族才能安定和睦。”“礼、义、廉、耻四大纲维得不到张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让它顺从民心。”所以言论评议浅显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的,就按照他们的意愿给予他们,老百姓不想要的,就按照他们的意愿废除掉。他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从政的珍宝啊。”<br>《管子》一书记录了大量当时农林牧副渔的资料,其中《地员》一篇是专论土壤学和种植学的,证明当时的农业已经非常发达,不输今天。还有《度地》一篇专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防水以及治理水患,其方法和组织今天还在沿袭。这是中国先进农业在2700年前的记录。《管子·枢言》说:“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无……一日不食,比岁歉;三日不食,比岁饥;五日不食,比岁荒;七日不食,无国土;十日不食,无畴类,尽死矣”。得之必生,失之必死的,唯有粮食……一天断了粮食,等于过歉年;三天断了食,等于过饥年;五天断了食,等于过荒年;七天断了食,国土就保不住;十天断了食,同类皆无,全部死掉。<br>“齐纨鲁缟”“买鹿制楚”“买狐降代”等,齐国利用人们逐利的本性,采取同样的手段,不断唱衰他国农业,断其粮道。似一只无形的手,逐渐控制对方经济。控制了他国经济就等于掌控了他国政治,屡试不爽。血不染刃而屈人之兵,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贸易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br>管仲死后,齐国依旧遵行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侯国强盛。之后大约过了一百多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子。两人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晏平仲,名婴。莱国夷维(莱州)人。他辅佐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凭着节俭力行,严于律己,政绩显赫,使齐三世显名于诸侯。管子的《牧民》 《山高》 《乘马》 《轻重》 《九府》等篇和《晏子春秋》,对政治、经济、文化、农业、军事、外交、都有详尽论述,无不闪耀着治国理政智慧的光芒。<br>齐国沿海地区发达的渔业、盐业,开放的港口与南方和北方互通有无,开放的商贸决定了齐文化的多元性。齐文化与吴楚文化、鲁文化及其他文化兼收并蓄,齐文化不但具有北方文化的风骨,又有吴楚文化的优雅,同时又不乏鲁文化的气息。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如群星闪烁,管仲、晏婴、孙武、孙膑、戚继光、蒲松龄……灿若星河,《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名篇,至今回响学生课堂,齐文化如春雨年年岁岁滋润着土壤。<br>密州(诸城)知州苏轼,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来到了这块土地上。当时北方的契丹,西方的西夏,南方的交趾,不断犯边,内忧外患,国家不得安宁。苏轼受齐文化尚武精神的熏染,即使当“文知州”,也心存强兵思想,希望能通过强身习武,将来有机会报效国家。横绝千古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当时苏轼只有38岁,却自称老夫,反而让人觉得率真可爱。词写到最后,这已是苏轼向皇上写得请愿书,愿意被发配到西陲,与西夏军决一死战。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出现,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宋代豪放词的大幕。<br>胶东与齐国大地风雨同天,山水相连,钟灵毓秀。胶东大儒庸谭、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国画第一”的《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电视剧《刘罗锅》家喻户晓,“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宰相刘墉的名字被交口传颂。近代的臧克家、梁晓声、郭永怀、宋健、古牧、李肇星、迟浩田、张万年等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似雨后春笋在胶东大地破土而出。今天,晏婴出生的地方,又出了个晏婴式的领导人王沪宁(莱州),在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总书记时期,连续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现任全国政协主席。沐浴齐文化滋养的胶东大地,将不断有新星升起,齐文化的密码已深深根植于胶东人民的血液中。 三、战争文化<br><br>战争文化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国在走上霸主的过程中,形成了光耀千古的战争文化。<br>孙膑膝盖骨被剜而编写兵法,在军事理论与战争实践上为齐国的战争文化树立了丰碑。“孙庞斗智”谱写出“围魏救赵”“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等经典战例,为古往今来中外军事家所推崇。<br>胶东半岛上的即墨城因田单摆火牛阵而名声远扬,即墨城被燕军围困三年而不破,最后田单用火牛阵绝地反击大破燕军,一举收复齐国所有失地。火牛阵的胜利,不是火牛的胜利,是军民团结、上下同心持久战的胜利;是信息战、心理战的胜利;是瓦解敌军的胜利。田单组织指挥的即墨保卫战,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积极防御的指导思想,折射出人民战争的光芒。<br>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孙武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他的好友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把他举荐给吴王阖闾,受到了一心图霸的吴王重用,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公元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强大的楚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几近亡覆楚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br>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多因素有关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孙武的军事理论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被称为“兵家至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其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兵学书典。<br>明清以来,胶东半岛一直是抗倭前线。为御倭计,胶东沿海修筑了两百余座烽火台,亦称烽火墩、烟墩、寨墩,夜举明火,日放狼烟,传递军情,保卫海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卫,四卫一营,组成营、卫、所、寨、墩五级严密防御体系,一方有敌,八方支援,形成一道攻防一体的海疆万里长城。明宣德二年,设文登营、即墨营、登州营、互为犄角,拱卫京津,屏蔽齐鲁,锁钥黄海,逐鹿中原。胶东成为一个“大兵营”,外御倭奴,内平叛乱,保家卫国,血染山河。<br>古文登营作为山东都指挥司,是胶东半岛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抗倭名将戚继光(蓬莱人)关于《过文登营》的诗篇,不仅抒发了其家国情怀,也使文登营名垂千古。文登营、即墨营、登州营周围村庄星罗棋布,而且多以“营”“墩”“所”“台”“卫”字命名,烟台、鳌山卫、威海卫、浮山所等,均是这一历史时期战争文化的印记。抗日战争时期的消息树,也是当年烽火台的延续。<br>明防倭患于山东沿海实行营、卫、所兵役制,军户世袭为兵。文登营、即墨营、登州营,整个胶东半岛戍边戎卒多来自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安徽、江苏、山西、山东等全国各地,语言混杂,藏龙卧虎,民俗多元,民风剽悍,性情豪放,崇文尚武,忠勇善良。随军营逐渐变成一个个千户大村,长期培育形成的信约纪律、共存互信、包容开放、与人为善,诸文化的影响使得胶东人身处偏僻而不闭塞,远离都邑而懂礼乐。书香武德齐备,乡村集镇规矩。男女各对,老少矜持,显然文理发达之地。<br>村民世代多为军户后人,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文人不断,豪杰辈出,使本来多元的胶东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特殊的环境与多种因素,形成了“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爱国御敌”为鲜明特色的胶东战争文化。 四、热土<br><br>胶东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块革命热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勤劳勇敢的胶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峥嵘岁月中英勇不屈,付出了巨大牺牲,创建了全国闻名的胶东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形成了灿烂的胶东红色文化。<br><br>革命火种<br><br>胶东地区是全国建立党组织和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区域。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唤醒了众多青年学生,青岛籍青年傅书堂当时在济南读书,1924年由邓恩铭介绍入党,参与了山东党组织的创建工作,曾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部长、代理书记等职。1927年7月受党的派遣,以特派员身份来到胶县,在计划由高密向平度大泽山区发展党组织时,先在胶县北乡宋家屯(现属胶莱镇)发展党员5人,建立了党支部,由夏德芳担任书记,这是胶东地区成立较早的中共基层党支部。夏德芳参加过邓恩铭等人1920年11月发起的“励新学会”,认识了邓恩铭、王尽美等中共创始人。参加了胶东党组织的创建活动,并成为中共胶东区委9名成员之一。<br>1927年12月,李伯颜、孙耀臣受省委指示,回家乡莱阳建立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发展武装力量,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建立了中共前保驾山村支部和中共石龙沟村支部之后,1928年3月中旬,成立了中共莱阳县委,李伯颜任书记兼组织委员,孙耀臣任宣传委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建立较早的县委。到20世纪30年代,胶东所有的县市都建立了党组织,揭开了如火如荼、波澜壮阔的胶东革命红色画卷。<br>中国工农红军昆嵛山游击队,是山东唯一的红军武装,与刘志丹、习仲勋领导的陕北红军游击队齐名,是中国北方地区仅有的两支红军武装,作为胶东革命的火种保证了胶东革命的延续和发展。<br><br>红色村庄<br><br>我的家乡胶州河荣庄也被这革命的脚步所唤醒,觉悟的进步青年纷纷入党投身革命,很快使这个胶东大地默默无闻的村庄变成胶济铁路沿线,大沽河岸边有名的红色村庄。<br>孙崇荣,1916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1940年创建河荣庄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建立起“荣德商铺”为党的地下联络站。我们村后紧靠胶济铁路,离青岛近,是日本鬼子和国民党重点控制区,革命环境十分险恶,在反“扫荡”和国民党的进攻中,河荣庄的党员和群众付出了巨大牺牲。<br>孙崇荣,1940年调任县委秘书,组织部部长,区委书记,1945年在反日寇扫荡中光荣牺牲,年仅39岁。<br>孙芝兰,女,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区妇救会主任,是胶东根据地我党早期的女干部,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日救国做了大量工作,她把一切都交给了党,积极组织根据地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斗争,到敌占区游击区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真理,发动群众,拥军支前,参军参战,冒着生命危险,忘我工作。1946年,孙芝兰被国民党还乡团逮捕,敌人逼她交出党员、干部名单,她坚贞不屈,不畏酷刑,严词斥责敌人,穷凶极恶的敌人恼羞成怒,把孙芝兰和她的妹妹以及她仅两岁的儿子一起活埋了,牺牲时年仅20岁。<br>孙崇彬,1943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作战机智勇敢,在吴家口反日寇伪军的扫荡战斗中,自己生擒12个伪军。在马店后屯反鬼子扫荡中,他带领一个班消灭鬼子一个顽固小队。1946年在高密蔡家庄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他冲锋陷阵,英勇牺牲,年仅25岁。<br>王义普,1940年入党,1942年参加八路军,任胶东军区南海分区警卫连指导员,1943年在平度战役中,带领全连战士为保卫领导机关和革命群众突围光荣牺牲。 (未完待续)